長沙持續推進文明城市建設:彰顯環境與細節之美

2020年09月21日11:18  來源:湖南日報
 

  金秋,岳麓山上層林盡染。山下,長沙大街小巷干淨、整潔、生機勃勃,與天賜美景交相輝映。

  省會長沙通過持續推進文明城市建設,已連續3屆獲評全國文明城市。隨著“一圈兩場三道”“有機更新”“農村五治”“垃圾分類”等加快推進,長沙城市顏值和氣質不斷提升,環境與細節之美得到彰顯。

  美在城市

  長沙是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三千年城址不變城名不迭,有“屈賈之鄉”“楚漢名城”之美譽。

  隨著從“七裡之城”到“一江兩岸”不斷長大,長沙既注重城市的規劃美化綠化亮化,又注重便利舒適宜居宜業。

  在長沙,有地鐵、磁浮和7577輛公交車,有8座過江大橋、2條過江隧道,米字型交會的高鐵可直達全國23個省會城市和直轄市,黃花國際機場4小時航空圈覆蓋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

  在長沙,有58個商圈,438個“15分鐘生活圈”,1491個村(社區)公共服務中心,“菜食住行購、教科文衛體、老幼站廁園”不出圈即可實現。

  長沙有公園448座,大小社區游園、綠帶近1000個,全市綠地總面積1.3萬公頃,推窗見綠、出門見景、百米見園成為市民幸福感重要組成部分。

  長沙既有國金中心、萬達樓群、北辰三角洲林立的現代高樓,亦有太平街、潮宗街、白果園、西園北裡等充滿故事的歷史巷弄。

  享受現代都市的通達快捷,體味灰磚黛瓦古朴靜幽,長沙高樓大廈“面子”光鮮,背街小巷“裡子”充實。

  美在鄉村

  出長沙主城區,沿湘江往北,到靖港尋古、喬口吃魚、銅官玩陶、新康看戲、書堂覽書……在望城區境內,星羅棋布分布著湘江古鎮群,這些歷史上璀璨的文化明珠經過不斷挖掘整理、保護修繕,已成為長沙獨特的文化與旅游名片。

  長沙鄉村之美,不僅美在千年積澱的文化厚重,風姿綽約的自然風光,更美在舊習的摒棄、治理的果敢。近年來,長沙以治廁、治垃圾、治水、治房、治風“五治”為抓手,持續深化鄉村文明建設。

  寧鄉市菁華鋪鎮陳家橋村村民潘勝求說,以往農村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村裡家家有水廁,他把家裡那白瓷盆刷得锃亮锃亮,一點味都沒有……

  瀏陽市官橋鎮蘇故村2015年前是省定貧困村,村黨支部書記潘昌武說,近年來,通過“禁、治、養”3步走,先改善全村水環境,再種上果木、花草,建起垃圾分類中心,如今村民都是村旅游公司的股東,村裡開發的竹筏泛舟、露營郊游等項目引來游人如織,既美了環境,也鼓了腰包。

  如今,長沙涌現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67個、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和特色村200個。

  美在細節

  在寸土寸金的長沙市開福區司馬裡,有一間名為“城市驛站”的臨街小屋,裡面冰箱、電視、微波爐、洗手間……一個家的陳設基本齊全。這裡不收費,大部分時間也無人看管,有需要的人匆匆而來,靜靜而去。

  一座城市的文明不僅是經濟的繁榮,更體現在人文情懷的開放、包容和自覺。在瀏陽河畔、周南中學、濱江文化園……游人、市民、環衛工人都能在這樣的共享空間裡找到一杯熱茶,感受一縷溫暖。

  穿行長沙大街小巷,會看到很多四色垃圾桶。在長沙主城區633個社區,生活垃圾分類基本做到了全覆蓋,廚余、有害、可回收和其他垃圾四分類法,已深入3893個小區。截至今年7月,該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2.37%。

  走進長沙樓堂廳館,迎面而來的微笑、輕聲問候的“您好”“首問責任制”的落實、自覺排隊的線條……細節之美,讓人感到文明之風扑面來。(記者 張頤佳)

(責編:唐李晗、羅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