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學在身邊,學習伴終身

李芳森

2021年01月13日15:49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湖南開放大學校園。湖南開放大學供圖

“我們的校園無限寬廣,南疆北國處處桃李芬芳,我們的知識來自空中的課堂,電波飛渡,匯成心中的黃河、長江,自強不息,播種理想……”

雖年逾古稀,但家住長沙的陶國俊,依然能清晰唱出廣播電視大學的校歌。作為湖南廣播電視大學(現為湖南開放大學)第一屆畢業生,這首校歌已伴隨陶國俊走過近42年。

1978年,改革開放的浪潮在中國大地涌動。此前一年,停擺了10年的高考招生制度重新啟動。當年,570萬考生報名高考,但由於高校太少,資源不夠,最終隻有27萬余人邁進大學校門。無數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被擋在了大學之外,人才培養成為經濟社會建設的瓶頸。

1979年,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和28個地方廣播電視大學開始辦學,揭開了我國遠程開放教育發展的新篇章。成千上萬渴望享受高等教育的成年人,重新拿起了課本,走進了電視教學的新課堂。

2020年9月,教育部印發《國家開放大學綜合改革方案》,推進現有廣播電視大學轉型為地方開放大學。12月23日,湖南廣播電視大學正式更名為湖南開放大學。

"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樣樣有學。"湖南開放大學黨委書記陳建民表示,學校以促進終身學習為使命、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互聯網+”為特征,面向湖南全省開展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和提供終身教育公共服務。

2020年湖南省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啟動儀式。湖南開放大學供圖

興文化,授技能

新市民夢圓異鄉得發展

人間天上一湖水,萬千景象在其中。坐船徜徉在資興市東江湖,目光穿過這一江碧水,一片柑橘基地闖入眼帘。

豐收季節已過,在清江鎮黃橋村李玨的20畝橘園裡,忙碌依舊。開溝、下肥、殺虫、剪枝,在下一個豐收來臨前,果園冬管還需花上大力氣。

聽聞有人來採訪,李玨放下手中的鋤頭,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深一腳淺一腳地走過來。

31歲的李玨出生於資興市清江鎮黃橋村,2歲那年不慎摔倒導致三級殘疾。初中畢業后,李玨選擇外出打工:他當過服務員、進過工廠、做過水電安裝、做過餐飲、開過車……

2012年,李玨開始打理起自家的十幾畝果園。他身殘志堅,一直致力於家鄉的果業發展,經過不懈努力,於2015年注冊成立了“果農富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在村裡種橘子,和在市裡開公司,壓力完全不同。”從黃橋村民到資興市民,從一個人單打獨斗到帶領一群人創業,李玨認識到,自己急需“充電”。

2016年,李玨來到離家不遠的社區學院,參加“一戶一產業工人培訓”,由此開啟了“充電之旅”。學習建設標准化果園管理技術、進入產業融合培訓班、參加農村致富帶頭人培訓,李玨的技能行囊越來越鼓,發展之路也越拓越寬,漂泊的內心也逐漸安定下來。

2016年5月,李玨創建資興臨湖柑桔專業合作社,發展社員89人﹔為擴大綠色防控產品的生產規模,投資80多萬元,新建一個大型廠房,解決了56名殘疾人就業﹔2018年,李玨又投資170萬元,建起了水果銷售基地。由此,李玨的“果農富”公司先后被授予“郴州市殘疾人陽光扶貧基地”“湖南省殘疾人創業就業基地”“湖南省扶貧車間”等﹔2018年,他本人還被評為“湖南省殘疾人陽光致富帶頭人”“資興市首屆優秀人才”等。

資興市社區學院自2015年成立以來,以“一戶一產業工人”培養工程為載體,以職教中心、老年大學、鄉鎮、社區為主陣地,每年開展技術技能培訓4500人次以上,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社區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資興市“一戶一產業工人”工程榮獲2018年全國“終身學習品牌項目”。

社區教育,重點在於滿足在職人員的崗位培訓、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培訓、老年人社會文化活動、弱勢人群提高生存技能培訓、外來人群適應城區生活和職業技能培訓等各類人群的學習需求,同時廣泛開展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和文明禮儀知識教育。

社區學院成立后,將以社區居民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為立足點,把社區教育與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相結合,開展量大面廣的教育培訓活動,大力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積極改善社區人文環境。

2020年,湖南開放大學對體系建設較薄弱的6所分校進行重點溝通與督促,經一年努力,省內縣市區級社區學院增加22個、鄉鎮(街道)級社區學校增加31個、社區(村)級社區學習中心增加107個。

農民大學生正在進行田間實踐。湖南開放大學供圖

助脫貧,圖振興

村民們共繪自治同心圓

小寒時節,衡陽市常寧市室外最低氣溫跌至冰點,新河鎮高朋村裡的池塘,有些結上薄冰。高朋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易曉軍帶領湘江源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給湘江組兩口養殖脆鯇魚的魚塘安裝增氧機。

“氣溫一低,加上池面結冰,山塘裡養的脆鯇魚就容易缺氧。”易曉軍說,村裡有七八口魚塘,都要安裝增氧機,確保脆鯇魚安全過冬。

37歲的易曉軍雖是生於鄉村,但對農活的熟稔,卻來自於“象牙塔內”。易曉軍曾參軍入伍,后到廣東東莞自主創業,直至2013年春節回家,易曉軍看到鄉親們的生活還是老樣子,毅然返鄉創業。

“想改變家鄉面貌,需要的是懂技術、懂管理的‘帶頭人’。”面對農業現代化推進,易曉軍報名就讀衡陽廣播電視大學,前年秋季畢業,獲得國家開放大學“希望的田野”獎學金,並被評為“全國優秀農民大學生”。去年6月,易曉軍當選為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

高朋村毗鄰湘江,歷來有養魚的傳統。易曉軍把產業發展的方向瞄向了養魚,從“象牙塔”裡學到的農業知識,正在這個小村裡悄然進行著生動的實踐。

“脆鯇魚市場俏銷,前景大。我們要把高朋村打造成湖南脆鯇魚之鄉。”易曉軍介紹,村裡去年把全村100多口山塘全部納入合作社搞養殖,一年預計收入100多萬元。

服務“三農”不停歇,在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湖南開放大學始終堅持“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原則,主動擔當作為。發揮湖南開放大學遠程教學優勢,依托遍布城鄉的“雲教室”系統,堅持“宅家不下線、抗疫不停學”的做法,讓老師變“主播”,堅守“雲課堂”,助力農民大學生在戰“疫”中學知識、備春耕、穩生產,積極服務鄉村人才振興和產業振興。

僅一個月的時間,湖南開放大學便組織開展了42場網絡直播教學活動,在線培訓農民大學生4萬余人次,培訓內容主要包括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類專題,新冠肺炎疫情思政類專題,農民大學生種植類、養殖類、管理類技術專題、專業及課程教學輔導類專題等。

根植鄉土,服務“三農”。2004年,湖南開放大學作為全國開大首批試點單位,啟動實施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旨在利用現代遠程教育手段發展農村高等教育。

10年之后,湖南省將其拓展為“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由組織部門牽頭、教育廳、財政廳、人社廳、湖南開放大學等單位參與實施,每年在全省選拔一定數額的村干部、村級后備干部與農村黨員,接受“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專科、本科學歷教育。

16年來,共培養農民大學生13萬余人,遍布湖南省所有行政村。這些在鄉村上成長起來的農民大學生,成為能干事、留得下的鄉村帶頭人,為推進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老年大學活動場景。湖南開放大學供圖

擴興趣,享晚年

老年人奏出夕陽別樣紅

下午2點,長沙市中南院社區老年大學到了上課時間。沒有固定的課表,學生“點單”學習,老師“接單”上課,對於學生而言,學的都是需要的技能。

“怎麼和孫子視頻聊天?”“我怎麼加不了微信好友?”“怎麼在家人群裡發紅包?”三四名身著紅馬甲的志願者,來回穿梭在十幾位老人中間,手把手指導具體的操作步驟。

“‘微信課堂’主要教老人使用微信。老人家容易健忘,所以講新內容前,要把講過的內容先捋一遍。”龍玲霜是中南院社區老年大學的教師,這位20多歲的年輕老師,每堂課面對的都是“爺爺奶奶輩”的學生。

“微信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高頻工具,老年群體也有使用需求。”龍玲霜沒想到的是,“微信課堂”竟然和聲樂課、舞蹈課、書法課等老年大學課程一樣受歡迎。龍玲霜也計劃在“微信課堂”結束后,繼續給老人們教授智能手機的其他用途。

龍玲霜說,來上課的老人大多在70歲到80歲之間,最大的有85歲。三年來,共計有100多名老人報名學習,偶爾來“蹭課”的老人,也有百人左右。

老年大學,面對老年群體,但老年教育卻是最年輕的教育。老年大學是適應社會老齡化、建設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以及和諧社會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時代產物。

隨著中國老齡人口的增多,20世紀八十年代,老年大學在中國許多地方興起。1988年,湖南老干部(老年)大學成立,為“空巢”老人在家門口提供更新知識的課堂,健身養心的場所,開心娛樂的園地,廣交朋友的平台,智力開發的基地,已遍布湖南省2.8萬個社區(村)。

老年大學的辦學方式非常靈活,既有固定場所集中授課,也能遠程授課。老年大學的授課內容非常豐富,主要包括健康、烹飪、藝術等方面。

“辦老百姓身邊的大學,為老百姓提供終身教育。”湖南開放大學校長彭元介紹,學校目前已擁有19所市州和行業分校,117個縣級教學站點,辦學網絡覆蓋全省城鄉,累計培養本專科學生86.5萬余人,同時還辦有干部網絡培訓學院、老年開放大學、青馬在線等非學歷教育,各類在籍學生達20多萬人,開辦非學歷教育培訓數千萬人次。

(責編:唐李晗、羅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