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底:繪就更美的“詩和遠方”

婁底體育公園。 劉 峰 攝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
7月7 日,婁底召開慶祝建黨100周年系列新聞發布會“促進文旅融合推進綠色發展”專場。婁底市文旅廣體局黨組書記、局長袁華榮介紹全市文旅融合綠色發展取得的工作成效。
景區+鄉村=旅游明珠
2020年,婁底市接待總游客量4771.1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424.59億元。根據市場穩定向好的趨勢,預估今年1-6月份全市可接待游客2308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52億元,同比增長50%以上,恢復比居全省前列。
近年,婁底堅持文旅融合發展,全面激活大眾文旅市場,努力在先行先試中探索建立“文化更有活力、旅游更有魅力、產業更有動力”的長效機制,加大景區與鄉村開發力度,開展陽光娛樂節、婁底市文旅消費季、“發放百萬消費券·促進文旅大消費”——“錦繡瀟湘·傳奇婁底”全域旅游卡發放等活動,刺激和引導文旅廣體市場消費。
截至6月30日,全市共有國家A級旅游景區22家、湖南省星級鄉村旅游區(點)167家。紫鵲界梯田獲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新化縣、漣源市入選全國全域旅游示范縣創建單位,雙峰縣杏子鋪鎮雙源村獲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非遺+舊址=雅韻婁底
4月26日,新化縣紫鵲界民俗演藝團成員每人手捧一本簡譜版《好歌在民間——新化山歌一百首》,齊聲練習。這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化山歌首次推出簡譜版唱本。
婁底加大文物保護和非遺項目傳承,現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5處。全市投入文物保護管理財政經費逐年增加,完成了“楚怡工業學校新化舊址”“羅盛教故居”等維修工程項目。全市共有各級非遺項目66個,各級傳承人61人,以新化山歌、珠梅抬故事、梅山武術為代表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效加強。
文化惠民。全市投資2000多萬元的群星劇場建成並投入使用,市博物館、美術館正式對外開放,累計建成縣級文化館分館84個、縣級圖書館分館90個。2018年—2020年全市完成旅游廁所建設158座,完成率126.4%。進入全國第二批社會足球場地設施建設試點城市,社會足球場地建設累計建成118個,全省排名第三。推出“周末劇場”“雅韻婁底”等文化惠民品牌活動,打造“歡樂瀟湘·文化婁底”群眾文化活動品牌。每年精心組織文化惠民活動達500多場次,全市85個鄉鎮全部組建新時代鄉村業余文藝宣傳隊。
加強市場監管。婁底積極推進“放管服”“三集中、三到位”改革,梳理行政審批事項109項,政務服務清單125項,權責清單473項,辦理行政審批事項68項;強化“雙節”“兩會”“校園周邊”“國慶”等重要時段、重點區域的文旅廣體市場監管。
高鐵+音樂=足球新城
2020年7月13日,2020“傳奇婁底·金秋的樂隊”文化旅游節暨“金秋樂隊·趣游婁底”舉行啟動儀式。“時尚+鄉土”“音樂+旅游”將在這片熱土碰撞,通過樂隊交流競技、發行原創音樂專輯、打造“爆款”短視頻等方式,提升婁底全域旅游知名度和影響力。
強化旅游品牌效應。婁底以創建國家5A景區為抓手,創建高品位旅游景區,打造6條“傳奇婁底”精品旅游線路,提升婁底旅游的影響力;積極協調推進紫鵲界、曾國藩故居5A級旅游景區創建工作;開辦全市旅游景區及鄉村旅游培訓班,提升全市旅游景區和鄉村旅游高標准、高質量發展水平;著力推動婁底“運動城市”、“足球城市”建設,舉辦中非少年足球友誼賽、高鐵直達城市賽事等一批具有婁底IP的品牌賽事,將婁底打造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賽事活動中心。
發展紅色旅游。婁底積極做好蔡和森蔡暢紀念館、李聚奎故居、賀國中故居等紅色資源的保護和適度開發利用,推動“互聯網+”“文化+旅游”“體育+旅游”的融合發展,突出資源互補、優勢互補,催生出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文旅廣體領域新業態。
訪談錄
如何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新聞發布會上,婁底市文旅廣體局黨組書記、局長袁華榮,冷水江市文旅廣體局黨組書記袁麗,新化縣文旅廣體局黨組副書記、局長劉新平回答媒體提問。
問:婁底在推進運動城市、足球城市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麼成效,今后有什麼計劃?
答:婁底市委、市政府將發展文化體育事業作為轉型發展的主攻方向之一,成立以市長、市政協主席,分管市領導為顧問、組長的足球運動改革領導小組,著力推動婁底“運動城市”、“足球城市”建設,建立U7到U16青少年培養體系,賽事經濟正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擬通過3至5年努力,將婁底建設成全國乃至世界有影響力的足球賽訓基地和產業基地。
婁底將以市人民政府與省體育局聯合打造國家級體育用品裝備智造產業園為契機,加速推進文體裝備智造產業園、網絡視聽文化創意創業園、現代文印產業園建設;大力發展文旅體重要賽事活動經濟,深入開展送客入村、文旅消費惠民、研學旅行、賽事經濟等活動;加大政策支持保障,依托體彩公益金設立體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加大民間資本、外來資本投資力度。
問:冷水江屬於典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如何涅槃重生?
答:冷水江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創新驅動”的發展目標,著力改善錫礦山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加大對該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的建設實施。同時,錫礦山又有著深厚的紅色革命文化底蘊,下一步,冷水江市將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基點,整合包裝好紅色遺跡、工業遺產、生態景觀、地質科普等資源,積極對外推介,引進戰略投資方,打好紅色旅游牌、工礦旅游牌、生態旅游牌、文化旅游牌、研學旅游牌,爭取將錫礦山打造成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區、紅色旅游景區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旅游目的地。
問:新化縣在文旅融合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堅持規劃先行,搶抓政策機遇,高起點、高標准、高水平編制全域旅游總體規劃,全力打造“一心·一帶·兩翼·四片區”的全域旅游產業空間布局;加大政策支持,先后出台加快全域旅游發展的相關意見,通過招商引資推動全縣文化旅游重點項目建設,五年來累計完成投資65.5億元,完成各類文旅項目62個;強化品牌引領,成功創建4A級景區4個,3A級景區4個,下團村、油溪橋村列入全省鄉村旅游重點村,打造鄉村旅游特色村鎮68個,星級鄉村旅游區(點)74家,中國傳統村落6個;實現文旅惠民,全力推進“一鎮一特色”、“一村一品”建設,採取“景區帶村”、“能人帶戶”、“公司+農戶”等方式,引導群眾直接或間接參與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目前,全縣文旅從業人員達6萬余人,其中返鄉創業人員達4200余人,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熊小平 龔雅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