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文旅

“西蘭卡普”,織造時代芳華

2021年10月08日08:57 | 來源:湖南日報
小字號

9月16日,葉水雲給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介紹自己創作的湘西土家織錦作品。記者 李寒露 攝

編者按

鄉土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也是鄉村振興的文化之魂。湖湘大地,鄉土文化博大而燦爛,這是構成湖湘文化底蘊的最有生命活力的元素和根基。當前許多鄉土文化種類已瀕危甚至在快速消亡,搶救與保護刻不容緩。值得慶幸的是,不少鄉土文化的守望者,甘於寂寞,甘守清貧,默默地在傳承多彩多姿的鄉土文化,努力讓世代傳承的古老奇特的民間文化走出“深閨”。

為了致敬這些執著的鄉土文化傳承人,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今天起推出《守望鄉土文化》系列報道。記者深入民間,走向田野,挖掘三湘四水家園背后那些被視為珍寶的璀璨鄉土文明,以及它們的堅守者、傳承者、推介者的感人故事,以推動優秀鄉土文化傳承與創新,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精神激勵和道德滋養。敬請關注。

【文化解說】

土家織錦

在土家語中被稱作“西蘭卡普”的土家織錦,是一種起源於春秋戰國、流傳於武陵山區土家族婦女之間的民間手工技藝。它們是嬰兒的搖籃被、新嫁娘的床單、擺手舞的披甲、祭祀堂前的壁挂,如今更是走進千家萬戶的裝飾品。土家織錦多以絲、棉、麻線為原料,一般以紅、藍、青三種顏色的線,採取通經斷緯反面挑織的方法手工挑織而成。土家織錦圖案取材廣泛,構圖大方,織工精巧,花樣豐富,色彩鮮明,同廣西壯錦、雲南傣錦、海南黎錦一起被稱為“中國四大少數民族織錦”。

【守望故事】

10月6日,湘西州吉首乾州古城。萬溶江邊,一場土家擺手舞拉開帷幕。咚咚鼓聲中,五彩的土家織錦被男女老幼披在身上、戴在頭上,肆意張揚著它的熱烈與美麗。

此刻,就在幾公裡外的湘西民族職院一間工作室裡,一名青衣女子,坐在織錦機前,雙手靈動如梭,自然山川、花鳥魚虫,都被輕柔地織進一片爛漫中。她身后懸挂的一幅織錦上,採桑、宴樂、弋射、水陸交戰場景,栩栩如生,宛如穿越到了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光。

這名女子叫葉水雲,被稱為土家織錦“學院派”代表人物。10月7日,記者走進她的工作室,聆聽她的故事,感受土家織錦這門指尖技藝的藝術魅力。

土家織錦的“痴迷者”

1967年出生的葉水雲,是湘西民族職院民族藝術系教師,擁有高級工藝美術師、全國技術能手、省芙蓉教學名師等諸多響當當的“名頭”。

眼前這名“弱女子”,其實在中國工藝美術界早已“出圈”:17歲成為龍山織錦廠技術骨干,20歲擔任吉首市織錦廠副廠長,39歲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40歲被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土家織錦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我從小就跟著姑婆學習土家織錦,她很耐心地教導我如何做到精益求精。”葉水雲的姑婆葉玉翠,是老一輩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在葉玉翠的教導下,聰慧的葉水雲對土家織錦技藝很快就上手了。

“我在龍山織錦廠參與了大型現代織錦的制作,並參與挖掘整理傳統織錦的經典紋樣,后來到吉首市織錦廠負責技術工作。”葉水雲感慨:“接觸越久,了解越深,越感覺到土家織錦這門技藝的價值和魅力,內心便迫不及待地想保護它、傳承它。當時,我就覺得自己肯定要和土家織錦打一輩子交道了。”

1988年,葉水雲考入鳳凰縣職業中專學習工藝美術。“之前,我的作品像復制品,沒有靈魂﹔學習美術之后,我的創作空間瞬間打開,無論是紋樣設計,還是色彩搭配,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和風格。”葉水雲表示,土家織錦技藝的高低,不僅在織法,更在絲線色彩的搭配和變化上。

為了讓土家織錦變得更豐富,葉水雲還跟隨其他大師學習蠟染、藍印花布、扎染,全身心地沉浸在絢爛的色彩中。

土家織錦的“守護者”

土家織錦每一件巧奪天工的作品背后,都是工匠精神和民族藝術的完美結晶。

“土家織錦從反面挑花,看不到正面圖案,因此必須對紋樣及色彩有嫻熟的記憶和表現能力。”葉水雲坐在其中一台織錦機前,一邊動手織錦一邊向記者介紹。

“織錦時思想要很集中,說不得多話。”葉水雲笑著說。

“每一幅土家織錦都是獨一無二的!土家織錦的紋樣與土家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表現的是土家先民對大自然的再認識,承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信息,更承載著織錦人彌足珍貴的技藝特征。”

鳳凰職中畢業后,葉水雲留校執教,期間創辦了民族藝術研究所,開設“水雲織錦坊”。得益於鳳凰濃厚的文化氛圍和迅速崛起的旅游經濟,葉水雲、土家織錦一時名聲大噪。

“為豐富作品內涵,我經常下鄉收集織錦殘片,結合自己對美學的理解,重新配色創作。我還學習黃永玉大師的彩墨荷花技法,反復試驗彩繪蠟染十余年。”2015年進入湘西民族職院工作后,葉水雲仍利用為企業開展員工培訓的機會,與不同年齡層次的人交流織錦技藝以提升自己。

“用料考究,配色雅麗輝煌、沉著高雅,做工精致細膩”,這是業內人士對葉水雲土家織錦的評價。她獨創的“色彩推移法”和“半格工藝法”,打破了土家織錦傳統織造工藝中“化圓為方”局限,開辟了土家織錦色彩的“漸變”工藝。

葉水雲創作的土家織錦《宴樂狩獵水陸攻戰圖》原作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雞盒子花》獲“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2018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她“全國非遺先進個人”稱號。

土家織錦的“傳承者”

在近40年的土家織錦技藝從業、教學、研究、傳承中,葉水雲長期致力於把傳統工藝運用到現代生活中,實現非遺的“活態傳承”。

每周,在湘西民族職院的一間教室裡,葉水雲都要打開課件,給30名學生上素描課。在自身科研任務重、非遺傳承事務較多的情況下,葉水雲主動承擔起學院民族藝術系低年級工藝美術班素描、設計構成、工筆花鳥三門基礎課程的教學任務,並教授土家織錦、蠟染等專業課。

葉水雲經常鼓勵學生參加省、州組織的工美大賽、文創大賽。學生的不少作品,被當作畢業禮物,留在了葉水雲工作室的展架上,供學弟學妹們參觀學習。更多的作品,則成為畢業生自主創業或“家門口”就業的“敲門磚”。

“我從葉老師身上感受到了師者的偉大情操,不僅學到了寶貴的技能,還汲取到了成長的力量。”22歲的苗族女孩向樹芬對記者說。

因家庭變故,向樹芬自幼和爺爺、奶奶、妹妹相依為命。幾年前,通過社會幫扶和自身努力,她考入湘西民族職院讀大專,跟隨葉水雲學習土家織錦。今年她通過專升本考試,進入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就讀。暑期期間,她耗時2個月,成功完成一幅四十八勾土家織錦作品。

在葉水雲看來,學校是土家織錦最好的傳承和創新場所。“我希望幫助更多的學生掌握這門傳統技藝,把這門技藝發揚光大,讓土家織錦走得更遠。”

葉水雲告訴記者,一本由她所著的《我與土家織錦》專著,即將出版。該書記錄了她對土家織錦歷史發展、織造特點、工藝特點、色彩構成、紋樣寓意的概括與思考,也包含其土家織錦代表作賞析等內容。(記者 李寒露 通訊員 覃朗宇)

【專家寄語】

“活態傳承”喚醒和激活了土家文化

湘西州文聯副主席、非遺專家委員會主任 黃青鬆

湘西土家織錦是土家族人聰慧的象征,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幾千年的發展史中,土家織錦飽含著土家族的文化意識、哲學思想、美學觀念、社會環境和認識領域,並深深地根植於民間的土壤之中,散發出濃郁的鄉土氣息。土家織錦之所以受人關注並傳承至今,除了其自身蘊含的文化基因,還有一大批支持著她發展與繼承的技藝大師,葉水雲就是其中的一名代表性傳承人。

葉水雲40年如一日,默默地耕耘在傳承和弘揚土家織錦技藝的道路上。她喚醒和激活了古老奇特的民間文化,讓土家織錦走出“深閨”,是非遺“活態傳承”的典范。

(責編:唐李晗、彭應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