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瀟湘時評

科技讓考古煥發新的光彩(新知)

禾 陽
2021年11月23日10:4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現象】走進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保護大棚,能看見一個個透明的玻璃房子。這是為文物出土與保護設計的“考古方艙”,艙內恆溫恆濕,且配備有縱橫的桁架、可升降的發掘小平台等,便於出土文物調運和考古人員非接觸式清理。三星堆遺址發掘被譽為“一場高科技助力的多學科‘綜合考古’”,也是現代科技與考古事業融合發展的一個生動寫照。

  【點評】

  說起考古工具,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鐵鏟、毛刷、卷尺等,但對近年來我國一些考古場景稍加留意,便不難發現現代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在“碗礁Ⅰ號”發掘現場,考古工作者配備的全面罩可通話呼吸器,可以實現水下與水上、水下與水下的無線通話﹔在“南海Ⅰ號”存放的“水晶宮”內,空中測繪平台可以實現毫米級、非接觸、多視角、智能化的空間數據獲取與構建﹔在三星堆考古現場,應急檢測分析室、微痕物應急保護室、文保工作室等文保“小屋”和考古發掘艙為文物提供一條龍保護……如今的中國考古,正呈現出越來越足的科技范。

  1921年10月,河南省澠池縣仰韶遺址發掘,揭開了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序幕。如今,遙感技術、數字技術、智能技術等逐漸在考古探測中廣泛應用,3D打印、無人機航拍、DNA分析等新手段令人目不暇接,從地下到水下,從探測、發掘到修復、保護、研究,科技在考古工作中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100年來,幾代考古人篳路藍縷、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展現了中華文明起源、發展脈絡、燦爛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為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嚴謹的考據、反復的論証,弄清楚文物的出處、追溯文明的起源、還原輝煌的歷史,是考古學的特殊使命。如今,借助碳14測年技術,我們可以知道文物誕生於“何時”﹔借助鉛同位素考古方法,我們能知道文物來自“何地”。科學技術的廣泛、深度運用,正在為考古研究打開更大的空間。

  文物是可感知的歷史,以文物為載體,增加人們對歷史的認識、對文明的尊崇,同樣是文物保護和傳承的重要內容。在敦煌,數字壁畫讓“前端觀影、后端看窟”成為可能,“數字敦煌”的上線讓世界各地的人們輕點鼠標就能欣賞洞窟景象,“雲游敦煌”小程序迄今已吸引近4000萬用戶線上瀏覽。在福州市博物館,採用體感交互技術的“探寶”系統可讓觀眾化身虛擬潛水員進入水下沉船遺址場景,沉浸式“探寶”。借助數字化等技術手段,文物的展陳方式不斷出新,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精神文化滋養,也為文物保護提供有力支撐。

  有人說,科技考古就像是給考古學家配備了“望遠鏡”和“顯微鏡”。的確,現代科技的運用,豐富了考古的思路、方法和內容,也讓考古變得更加精准、安全、高效,助推我國考古事業抵達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

(責編:李淑靜、唐李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