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本網專稿

凝聚社會力量 助推鄉村振興

——湖南安化深化統戰工作服務鄉村振興大局

李芳森
2022年05月24日09:13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朋友”多了,路有多好走?

湖南省安化縣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僑團組織參與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援建山區學校10所,鄉村公路、橋梁6處,資金達300萬元﹔

海外人士積極捐資助學,幫助困難學生200多名,捐贈物資700多萬元﹔

老鄉回鄉建家鄉,這座山區小城擁有民營企業上萬家,佔全縣企業比重逾92%,個體工商戶達36058家,上稅8.9億元,對稅收增長的貢獻率為69.27%,帶動勞動力就業22.12萬人,成為縣域經濟增長的主力軍、鄉村振興的民間力量。

“廣交朋友,深交朋友,通過凝聚社會各階層力量,服務鄉村振興大局。”安化縣委副書記、統戰部部長潘文劍表示,安化縣在鄉村振興工作中積極融入統戰思維,發揮統戰優勢,發現培養新鄉賢,廣泛聯系統戰人士,深挖鄉村自然生態資源,發展鄉村特色生態產業,培育鄉村新風文明。

安化走向鄉村振興的山間小道,日益順暢。

黃石村日益壯大的鄉村旅游。受訪單位供圖

引回老鄉建家鄉 鄉村發展產業旺

對於篇首的問題,曾經的省級貧困村安化縣江南鎮黃石村,也有著自己的答案:

2000多畝荒地盡數用於農業生產,村民僅租金收入便達到40萬元﹔補齊村裡的企業空白,約30家民營企業拔地而起,各色產業發展興旺﹔破除村民陳舊觀念,村風民風日新月異……

答案的由來,始於2015年初,湖南省委統戰部入駐黃石村開展駐村幫扶,通過深入調研,靈活運用統戰思維,發揮統戰優勢,攜手社會力量,不僅為脫貧攻堅注入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也為黃石村的鄉村振興,奠定了穩固的基石。

對於家鄉的改變,黃勇平全程參與,他是近年來黃石村首位返鄉的游子。

“我20歲離鄉,在外漂泊了快20年。”黃勇平說,人多地少的困境,讓大山中的村民不得不外出謀生,家鄉的困境卻不曾改變。“雖然有一門手藝,每年也能掙個20萬元,但還是希望能回來改變家鄉的貧窮面貌。”

“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2015年春節后,回家過年的黃勇平還未離鄉,聽到了湖南省委統戰部駐黃石村工作隊發出的號召。“我當時就意識到,機會來了!”

於是,黃勇平叫上4個同樣在外務工的發小,向工作隊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支持!”在得到肯定的答復后,黃勇平5人便准備甩開膀子大干一場。

黃石村的茶園。受訪單位供圖

彼時的黃石村,貧困如同一塊大石壓在村民身上,鄉村企業一片空白。“那我們就先補上一塊!”當年的5月15日,安化縣黃石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承包下拋荒的912畝荒地打造有機茶園。

“黃石村多高山,早晚溫差大,適合優質茶葉的生長。”2019年,合作社的茶園迎來首場採摘,豐收也一年年豐厚起來。“剛成立時隻有16名農戶入股,現在增加到236戶,帶動83戶貧困戶脫貧,需要的勞力甚至輻射到了其他村子。”

2021年,合作社純利潤達到20萬元,黃勇平感激黨委政府給予的政策支持。7年創業,合作社享受了國家政策資金逾千萬元。

黃勇平沒想到的是,自己這隻蝴蝶的振翅,在家鄉掀起了一陣返鄉創業的颶風:不下30名老鄉回鄉創業,帶動在家村民創業,黃石村曾經空白的民營經濟,如今已擁有上規模養殖場19家、種植場3家、加工廠2家……

在號召老鄉返鄉同時,湖南省委統戰部充分發揮統戰優勢,廣泛凝聚統戰力量,聯合各黨派團體、非公企業以不同的形式支援黃石村建設。不僅按規劃大力發展休閑農業旅游產業,形成以田園綜合體為核心的“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還引進多家非公企業,增加村民就業機會。

2017年,黃石村成功脫貧摘帽。壓在黃石村村民身上的巨石,也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成為湖南省級“同心美麗鄉村”和“文旅扶貧示范村”的“他山之石”。

”農民夜校“的課堂。受訪單位供圖

面向鄉村辦“夜校” 送技到手民富裕

小滿時節,江河漸滿。在滔溪鎮滔東社區,結束一天的插秧后,村民王心雲望著自家120畝稻田逐漸被秧苗填滿,提前感受到豐收的喜悅。

“隻用有機肥,水稻畝產450公斤,每公斤大米能賣到20元,你算算一年的收入能有多少。”談及自家收入,王心雲勞累一天的腰杆,因為腰包的支撐,也不由得挺了起來。

但王心雲的“田”路,也並非總是風調雨順。

6年前,王心雲流轉了120畝土地種植水稻,但因為缺少水稻種植專業技術,生產出來的水稻不僅產量低,而且質量差。

“我那時候就是想不明白,同樣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為什麼差距能有這麼大?”經過在稻田裡5年的摸爬滾打,王心雲種植的水稻也起色不大。“拋去土地租金和各項開支,忙活一整年,也攢不下幾個錢。”

改變始於2021年4月,滔東社區“農民夜校”第一期開課,教授課程便是如何做好即將開始的春耕生產。聽聞消息的王心雲搶先報名,成為“農民夜校”第一批學員。

“掉書袋也能種好田?死馬當做活馬醫,我就去試試。”王心雲沒想到的是,通過水稻種植技術學習,將原先的化肥換成有機肥,當年便有回報:產出的大米質量明顯提升。王心雲積壓了5年的郁悶,一掃而空。

”農民夜校“面向市場開設家政課。受訪單位供圖

“農民夜校”的開班,源於2021年2月,安化縣委統戰部進入滔東社區駐村。駐村工作隊扎根一線,深入滔東社區田間地頭訪民情、聽民意,發現制約鄉村振興的主要瓶頸就是缺少人才。

“鄉村振興,需要培養出一批有知識、懂經營、會管理、愛學習的新農人。”安化縣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夏贊輝介紹,為解決人才興村問題,培養一批留得住的“土專家”,工作隊決定在村上開辦“農民夜校”。“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在能人的帶領下,將鄉村產業做大做強,就近解決居民的就業問題,吸引外出務工的村民返鄉就業,進而解決老有所養、幼有所依等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從而實現鄉村振興。”

鄉村能人的涌現,既要從外引進,更要注重本土挖掘與培養。“農民夜校”便是鄉村挖掘和培養能人的平台,用好這個平台便能為鄉村振興的實施打破人才制約瓶頸。

“村裡下單、統戰部派單、專家接單。”“農民夜校”的培養模式,是村裡針對產業發展需要,列出課表﹔統戰部發揮聯系廣泛、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優勢,邀請相關行業專家或“田博士”,每月為夜校學員進行1次政策解讀、1次道德法律宣講、2次技能培訓。同時注重實踐教學,不定期組織夜校優秀學員代表赴企業開展實地調研。

僑愛之家。人民網 李芳森攝

心願上牆有回應 紓困解難辦實事

劉讓移沒想到,自己許下的願望,不到半個月就能實現。

70多歲的劉讓移,家住田庄鄉天子山村山頂,因地處偏僻,出門一趟都不容易。“一般的生活物品還好,買一次能用很久﹔但肉菜的保存還是有困難。”

2021年10月,村支書來到劉讓移家中,問他生活裡有什麼需要。“我就想要一台冰箱。”雖是無心之言,但也有人記在了心裡。沒過幾天,一群企業家模樣的人來到劉讓移家中,噓寒問暖。

過了一周左右,村支書便把一台嶄新的冰箱送到了家裡。劉讓移並不知道具體是誰幫他完成心願,更不知道的是,這是安化縣公益組織“僑愛之家”成立后,為困難群眾完成的首個心願。

“村裡向我們提供困難群眾的微心願,我們實地核實無誤后,立即在工作群裡發布,僑界人士便會認領,幫助實現。” “僑愛之家”理事長諶海燕介紹,她們幫助完成的心願,遠不止於此。

心願牆上的心願都已實現。人民網 李芳森攝

“我和老伴兩人在家,我的眼睛基本上都看不見了,隻能依靠老伴照顧,我希望能有一台洗衣機,減輕她的負擔。”

“我的父母由於車禍成為了植物人,我隻能依靠爺爺奶奶撫養,我希望每學期的學費都能解決。”

…………

安化縣城,在商鋪遍布的街巷,“僑愛之家”顯得與眾不同。一棵結滿群眾需求的心願樹,枝繁葉茂。需求雖有不同,但都標注上了“已完成”。

“說出您的心願,我來幫你圓!”為更好的融入安化發展大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不斷增強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2021年10月1日,安化縣僑聯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引領僑界群眾秉承“有一份熱發一分光”的愛心之道,指導僑商企業成立“僑愛之家”。通過“微心願”認領的方式,關愛弱勢群體,守住民生底線。

“剛成立時群裡隻有16個人,現在都快200人了。”諶海燕說,“僑愛之家”自成立來入戶走訪困難群眾93戶,認領實現微心願63個,資助困難學生28人。

凝聚僑心、匯聚僑力,近年來安化縣僑聯加強僑界思想政治引領,以血緣、地緣、語緣為基礎,以親情、鄉情、友情為紐帶,廣泛聯系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號召僑商企業家,主動對接安化籍海外代表人士、愛國華僑,捐資助學,資助困難學生300多名。

籠罩在安化困難群眾生活中的濃霧,逐漸被來自海外的鄉風吹散。     

(責編:李淑靜、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