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本網專稿

湖南汨羅武夷山村——

黨建引領聚合力 鄉村振興添動力

人民日報記者 杜若原 人民網 劉賓
2022年05月25日08:12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安裝在武夷山村綜治中心的監控大屏。劉賓攝

嘩啦一聲,王啟輝俯身在辦公桌上攤開一份“武夷山村產業布局圖”。上面十多個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區域版塊,分別被他用黑色簽字筆做了標注:龍蝦養殖、柑橘種植、低窪田改造、擬建汽貿市場、擬建農民工培訓中心、招商中、提質建設中……

乍一聽“武夷山村”,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位於江西與福建兩省交界處的武夷山。其實,它是湖南省汨羅市汨羅鎮下轄的一個村庄,位於汨羅市城鄉結合部,緊鄰240國道,有50個村民小組、5400多人。

武夷山村於2017年由原先的南托、北托、茶木3個村合並而來,王啟輝是村黨總支書記。若從2005年擔任南托村村主任算起,他已在這裡工作了17年。

2019年,武夷山村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名單”﹔2021年,獲得“湖南省省級鄉村振興示范創建村”稱號,同年,武夷山村黨總支獲評“湖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

“鄉村振興既要靠產業支撐,又得抓好基層治理。”王啟輝說,堅持黨建引領是做好這些工作的核心與關鍵。

武夷山村村民服務中心。劉賓攝

黨員帶頭當先鋒 鄉村建設展新貌

一棟棟“別墅”連排成片,平坦的柏油路兩旁,桂花樹枝繁葉茂,迎風搖曳。初夏時節,緊鄰武夷山村村委會的南托片區集中建房點——南托新村處處綠樹成蔭,盡展美麗鄉村圖景。

“不僅綠化好,還有專門的保潔員,安裝有路燈、24小時監控,一點不比城裡差!”72歲的村民楊培放笑著說,搬進來6年多,他在這裡一直住得很舒心。

2014年,在汨羅市推進屈子生態濕地公園建設中,武夷山村如今的南托片區——當時的南托村——被納入拆遷范圍。時任南托村黨支部書記的王啟輝和村干部商議后認為,可以利用這一機會進行集中建房。

“村民集中居住,有利於實行社區化管理,改善居住環境,提高生活品質,節約土地資源,對於本身就地處城郊的武夷山村而言,這是邁向城鎮化的必要一環。”王啟輝說。

盡管集中建房點距離原先的居住區僅有短短700米左右,但安土重遷的村民一開始並不願意搬遷。他們的顧慮不難理解:在老地方居住多年,早已習慣,新的建房點當時還是一片荒地,以后建成什麼樣,看不見、摸不著,誰會輕易點這個頭?

為了贏得群眾支持,王啟輝拿著集中建房片區規劃圖、房屋設計圖,和村委會班子成員一起,挨家挨戶上門解釋政策、征求意見。

水泥屋面改成瓦屋面,房屋增加后門,西側開一扇窗,降低樓梯坡度以方便老年人出行……村民提出的所有要求,他都認真記好,並一一兌現。一番誠心實意的溝通,讓群眾的態度從拒絕變成了觀望。而要讓大家從“一旁看”變成“跟著干”,還得再使一把勁,靠黨員來帶動。

有著3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楊培放第一個在搬遷協議書上簽了字。他所在的李家屋九組第一批同意搬遷的4戶村民中,有3戶是黨員。之后,從十幾戶到幾十戶,最終南托片區260多戶村民都相繼同意拆除舊房子,搬進了新小區。

舊的宅基地退回村集體,武夷山村由此節約出450多畝土地,均進行了復綠。南托片區開了頭,北托、茶木兩個片區也不甘落后,進行有規劃的集中建房。如今,全村已有400多戶村民搬進了集中建房點。

去年,選址緊鄰武夷山村的汨羅市一中動工開建,計劃將在2022年9月竣工開學,這一利好消息令許多村民喜笑顏開。45歲的村民姜湘利坐在自家明亮的客廳裡笑著說,在集中建房這件事上,她和村裡很多人都有一個相同的看法:村干部顧全大局、想得長遠、辦得實在,是在全心全意帶領村民謀福利、謀發展!

武夷山村集中建房點的房屋整齊劃一。劉賓攝

黨建引領聚合力 基層治理見成效

2017年合村前,南托、北托、茶木三個村的集體經濟收入狀況各不相同。南托家底最殷實,此前通過集體土地征收、老企業征收以及拆遷補償等,集體經濟賬戶上有3000多萬元,北托也有一定積蓄,茶木的家底最薄。

這錢怎麼用?有人提出,不如各村把各自的錢分掉。“資金分下去,是一錘子買賣,能聽見幾個響?” 對此,王啟輝有不同看法:“合了村就是一家人,如果經濟基礎薄弱的茶木片區發展跟不上,拖累的難道不是全村的形象?”

他和班子成員商議后達成共識:散是一盤沙,聚成一團火。武夷山村要發展,三個片區就得擰成一股繩!

話說得漂亮,能做到嗎?有村民在心裡犯嘀咕。

過去,北托和茶木兩個片區基礎設施落后,村容村貌是短板。拓寬主干道、安裝路燈、治理黑臭水體……合村后,武夷山村支兩委用了半年多的時間,花大氣力對兩個片區的居住環境進行改造。

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村民心底的疑慮逐漸被打消:合村不是做做樣子,三個片區不分彼此,集體的錢集體花,生活也比過去更有奔頭了!

鄉村發展三分靠建設,七分靠治理。“鄰裡矛盾多、管理難度大”是合並村普遍存在的老大難問題。怎麼既能讓村民參與到村庄管理中來,又能真正地為他們解難題、辦實事?武夷山村探索出“黨建+社團”這一舉措,進一步完善鄉村自治路徑。

外出務工的村民憂心家中孩子的學習,村裡便發動退休教師和熱心黨員群眾成立“助學社”,由志願者每周為需要幫助的孩子免費提供作業輔導﹔根據村民不同的興趣愛好,成立腰鼓隊、健身隊、舞蹈班、舞龍會等多個文體小組……武夷山村共有4個黨支部、24個黨小組,黨員200多名,合村后,在村黨總支的引領、組織以及黨員的積極參與、帶動下,村裡相繼成立了老年協會、紅白理事會、矛盾糾紛調委會等9個協會社團,目前吸引了3500多名村民參與其中,逐步形成了“人人進社團、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局面。

無本市及以上上訪、無治安刑事案件、無公共安全事件,群眾滿意度高,近年來,武夷山村基層治理工作交出了一份“三無一高”優異成績單,並先后獲得了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湖南省平安村(社區)創建示范單位、湖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湖南省文明村(社區)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武夷山村一片低窪地經改造后,已發展成果園。劉賓攝

布局產業促發展 鄉村振興添動力

在王啟輝攤開的那張“武夷山村產業布局圖”上,被標記了“柑橘種植”的區域,如今已是連片的果園。熊海平3年前種下的100多畝柑橘和臍橙,今年已經挂果,進入了收獲期。“預計能有5、6萬斤的收成。”他說。

今年53歲的熊海平老家在湖南瀏陽,之前從事園林綠化工作。2017年他轉變思路,准備發展果樹種植業。為了選一個合適的種植基地,他到多地進行了考察、比較,最終定在了武夷山村高家坪。2019年9月,熊海平和村裡簽訂了土地流轉協議。

“這裡不僅交通方便,而且土地成規模。村裡提前從村民那把地流轉了過去,並修好了灌排渠、道路、水電等基礎設施,我直接和村裡簽協議,省心、方便。”熊海平道出了他的考量。被他相中的這塊地,過去其實屬於低窪田,易內澇,常年撂荒。

據了解,為了充分盤活土地資源,近年來,武夷山村以每畝300元的價格,把一些耕種條件差、分布零散的小塊土地統一流轉到村集體。之后,通過平田埂、降梯度等手段進行升級改造,使小丘變大田,讓土地實現規模化經營。

為了保障村民的利益,流轉土地時,村裡把土地周邊的溝渠壩路等公共面積都算入了流轉面積當中。“等於多給村民算了錢。”王啟輝說,經過升級改造,這些土地被分門別類地劃分成不同區域,該種糧的種糧,該招商的招商。

下一步,武夷山村還將把農業基地升級為田園綜合體,增加採摘、研學、農事體驗等文旅項目,帶動鄉村旅游,並在周邊規劃建設農貿批發市場、汽車修配市場等商業物流集散中心,通過優化產業布局,把武夷山村打造成為“城鄉融合示范點”。

“在這兒,還要建一個面向全國的農民工培訓中心!”站在他辦公室的會議桌前,王啟輝指著眼前的村庄產業布局圖上一塊被紅線描出的區域,用頗為期待的語氣說:“以后省內外的農民朋友來到汨羅,都能在這裡進行交流和學習。”

村庄被納入城區發展規劃,土地資源今后隻會變得愈發緊俏,為何要特意建這樣一個農民工培訓中心?扎根基層十多年的王啟輝有自己的思考:要推動鄉村振興,農業產業化、農民職業化是大勢所趨,這離不開培訓平台與載體的支撐。作為武夷山村的 “領頭羊”,他說自己有責任在這方面做出探索和努力。

(責編:李淑靜、彭應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