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長沙:以“法治”之光照亮鄉村振興底色

走進長沙縣江背鎮金洲村,美麗鄉村的氣息扑面而來,憲法長廊、法治營地、法治文化牆繪……這些無處不在的法治元素,讓鄉村“法味”漸濃,呈現出法治鄉村建設的勃勃生機。
近年來,長沙市積極探索法治鄉村建設新路徑,把法治融入鄉村治理各環節,不斷激活鄉村治理“法治細胞”,以法治文化浸潤人心,以法治保障鄉村善治,助力鄉村振興。截至目前,長沙市已成功創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14個,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101個,8個區縣榮獲全國法治縣(市、區)先進單位,法治建設成效凸顯。
通過法治賦能鄉村治理,如今的長沙,一幅法治氛圍濃厚、鄉風文明和諧、產業興旺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法治文化沁潤人心
青山綠水,流水潺潺,炊煙裊裊……寧鄉市雙江口鎮槎梓橋村法治屋場鄉韻悠悠,村風和諧。
“環境美,生態好,鄰裡也和睦,住得格外舒服,特別有安全感。”村民劉紅艷說,當地村民辦事依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意識和能力有了明顯提升。
這只是長沙市開展法治文化建設的縮影。長沙按照“一村一品”特色,堅持典型示范引領,因地制宜建設具有鄉村特色的全方位、立體化的法治文化廣場、法治公園、法治長廊等宣傳教育陣地,推動法治文化進鄉村、入農戶。目前,全市共建成法治文化公園、廣場348個,村(社區)法治文化陣地(如長廊、院壩等)1965個,實現每個行政村(社區)至少都有1個法治文化陣地,均對市民免費開放。
鄉村振興,法治先行。近年來,長沙市在加強鄉村法治文化陣地建設的同時,還打造了一批特色普法宣傳活動品牌。
“阿姨,您好!我們是大學生普法志願者,這是《民法典》精簡版的宣傳冊,裡面選編了一百條和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老伯,手機短信裡的網絡鏈接千萬不要隨便點……”這是發生在長沙市創新開展大學生寒暑假普法志願者“送法下鄉”活動的一幕。截至目前,共有來自省內外200余所高校的2900余名大學生參與普法,活動覆蓋20萬余人。
開展“大美鄉村,我和我的家鄉”法治文化作品征集,通過編排法治花鼓戲等多種方式,建立法治文藝精品庫,將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鄉土文化、民俗文化轉化成為普法宣傳的一支“活水”,流入鄉村院落,灌溉千家萬戶。
在“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題宣傳暨農村法治宣傳教育月活動期間,入戶宣傳6萬余次,開展法治宣講近500場,發放各類法治宣傳資料近40萬份。
一手抓陣地建設,一手抓法治人才培育。近年來,長沙將學法用法情況納入鄉鎮干部考核內容,加強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工作,提高農民群眾的法治意識。同時,實施鄉村“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充分發揮農村“法律明白人”在宣傳政策法規、化解矛盾糾紛、參與社會治理中的示范引領作用。
公共法律服務觸手可及
“網絡電信詐騙一般是通過理財或者投資等名目,以明顯高於正規理財項目的收益率,吸引群眾……”瀏陽市大瑤鎮匯豐村 法律顧問正通過以案說法給村民們開展法律宣講。
據了解,匯豐村依托現代信息技術,開通在線法律咨詢服務,給年輕人和外出務工的村民朋友提供了高效便捷的線上服務,推動匯豐村的法律咨詢“零距離”。同時,還結合當地產業特色,在重點花炮企業和農產品基地開設法律服務站點,專職律師定期開展上門服務,為企業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法治鄉村建設,法律服務是關鍵一環。為有效提升基層法律服務的供給能力,長沙市全面推行“一村一顧問”制度,通過法律顧問深入基層,開展法治宣傳、解答法律咨詢、協助村居治理、化解矛盾糾紛等方式,形成群眾“咨詢有門、辦事有路”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市有1622個村(社區)聘請了律師擔任法律顧問,實現公共法律服務站點和村居法律顧問全覆蓋。
長沙市還創新“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新模式,建設“指尖上”的微服務和“掌心上”的公共法律服務平台,並公開發布“全市法律服務機構二維碼指引”,初步實現公共法律服務“抬頭能見、舉手能及、掃碼可得”。
人民調解為人民,筑牢鄉村和諧防線。長沙市共建成鄉鎮人民調解委員會74個,村人民調解委員會817個。完善村每周、鄉鎮每半月一次的矛盾糾紛排查和分析研判機制。今年以來,各鄉鎮人民調委會共調處矛盾糾紛1977件,各村人民調解委員會共調處矛盾糾紛3060件,切實筑牢了維護社會穩定的“第一道防線”。
此外,在公共法律服務平台、法律援助、公証、司法鑒定等法律服務機構設立涉農“綠色通道”,實行涉農法律服務事項“隨到隨辦、優先辦理、特事特辦”,切實滿足農民群眾的特殊需求。長沙市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實行“5+2”和“7×24小時”值班制,對農民工討薪案件實行優先受理、優先審查、優先指派的“三優先”制度,對農民工申請法律援助的審查實現最快速度辦理。
鄉村治理效能全面提升
“做村子的當家人,感覺就是好。”望城區茶亭鎮譚家園村村民感受頗深。在這裡,村民群眾可以直接參與制定各項村務管理制度,使村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得到充分保障。
據介紹,該村積極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治理模式,以網格為載體不斷完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全村形成了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村民的民主法治意識得到了明顯增強。
2021年,望城區茶亭鎮譚家園村成為長沙市法治鄉村示范點之一。今年,長沙市又啟動法治鄉村示范點創建工作,探索建立社會組織參與第三方評估機制,打造法治鄉村建設的長沙亮點,促進全市法治鄉村整體提質升級。
在法治鄉村的創建示范作用下,長沙涌現出了一批基層依法治理助推產業興旺的特色典型。望城區茶亭鎮譚家園村堅持以法治護航產業發展,在保護原生態的基礎上,打造了四季花廊、蜜蜂養殖、油菜花海等項目,吸引了不少游客來打卡﹔長沙縣江背鎮金洲村建設長沙首家戶外法治研學營地,實現法治教育和拓產增收“雙贏”﹔寧鄉市煤炭壩鎮煤炭壩社區形成了以“老菜農”為品牌,集葡萄、稻蝦、藥材種植為一體的綠色生態發展鏈……
近年來,長沙市積極健全鄉村自治體系,充分發揮新鄉賢的示范引領作用,創立村(社區)新鄉賢工作室,打造新鄉賢大講堂、新鄉賢展示館。探索發展鄉賢調解新模式,推動形成獨具特色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新格局,創新以“鄉賢+人民調解”模式調解信訪問題、家庭矛盾和鄰裡糾紛,實現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鄰裡更和諧”的目標。現在,越來越多的鄉賢五老參與到長沙法治鄉村建設中來,引領了基層治理新模式。
鄉村治,天下安。長沙將繼續堅持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為目標,加強法治文化陣地建設,優化公共法律服務,提升基層依法治理水平,保障鄉村振興在法治軌道上有序推進、行穩致遠。(黃瑤 譚亞男 李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熱門排行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