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本網專稿

【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看長沙②】河東新村:百萬負債今盈余 法治鄉村譜新篇

人民網記者 李芳森
2023年03月09日08:53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編者按:

日前,司法部、民政部印發《關於命名第九批“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的決定》,湖南省長沙市金洲村、譚家園村、河東新村、環園村、湯家嶺社區等村(社區)光榮上榜。人民網湖南頻道與長沙市司法局聯合推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看長沙》系列報道,展示第九批“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中的長沙風採。

湖南省寧鄉市道林鎮河東新村公共服務中心。人民網記者 李芳森攝

湖南省寧鄉市道林鎮河東新村公共服務中心。人民網記者 李芳森攝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氣溫的回升帶動萬物的復蘇,春耕生產步入進行時。

看著眼前萬物生長的大地,寧鄉市道林鎮河東新村黨總支書記蔣丙洪,也不由得感嘆起村子近年來的發展。“2017年並村時,村民人均收入剛過2萬元,負債160多萬元。那時候真不知道這個書記應該怎麼干!”

百萬負債,路在何方?蔣丙洪選擇了行法治之路。近年來,河東新村以“黨建+法治”為引領、以村民生活富裕為重點,堅持加強改革創新力度,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路子對了,河東新村的發展猶如撥雲見日,一天天明朗起來。3年時間,便還清所有欠債。2022年,河東新村集體收入達81.4萬元。

河東新村召開的法治宣傳會議。受訪單位供圖

河東新村召開的法治宣傳會議。受訪單位供圖

新鄉風

“五字經”念出文明新風尚

“依法治村,必須兩手抓。富民靠科技,穩定靠守法。老人多孝敬,切莫來虐待。鄰裡多謙讓,有難靠大家。”河東新村的一天,便是從村村響中傳來的村規民約開始。

河東新村曾因地處偏遠、山多田少、交通不便等原因,貧困人口在道林鎮各村(社區)中最多。

“風清氣正的鄉風,能激發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如何破局,蔣丙洪有著自己的思路。首先便是制定出語言通俗、便於記憶,操作有效的村規民約——“五字經”。“五字一句,一下就記住了。村規民約指導日常生產生活,讓法治融入到村民的日常生活當中。”

“村村響、流動宣傳車、法治宣傳陣地建設,通過多種途徑宣傳法律知識,強化村民的法治觀念。”此外,河東新村堅持群眾思想教育,大力樹典型、搞宣傳、排演鄉土節目,讓鄉風清了、家風正了、民風也淳朴了。並且培育健康生活方式,修廣場、配器材、搞活動,村裡的“舞友”多了,“牌友”自然也少了。

“扎實的黨建引領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是法治鄉村建設的根本前提,是鄉村深化發展的不竭動力。”河東新村通過黨建引領,村黨總支領導5個黨支部主動作為,強化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模范作用,抓住群眾主線不動搖,在基層深入開展法治鄉村建設中,形成了黨員喊得動、群眾跟得上、人人干得好的濃厚氛圍,掀起全村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新風貌。

矛盾調解現場。受訪單位供圖

矛盾調解現場。受訪單位供圖

促調解

“委員會”建設多年“四無村”

“什麼?村民發生沖突,還動上手了?”“還有人受傷住院了?住哪家醫院?”“我馬上就來醫院了解情況。”採訪過程中,治調專干童茂接到的電話,引起了我們的注意。接連的短句和急促的語氣,表現出事件的緊張。

“事情的起因很簡單,就是幾塊石頭引起的。”童茂放下手機,講起了這件事的來龍去脈。

這件鄰裡糾紛,起源於修路。幾位村民出資硬化家門口的道路,建設途中幾塊石頭滑進了田裡,田主在春耕生產過程中,看到田裡的石頭,便順手扔到了旁邊的路上。村民看到新修的道路上出現幾塊影響出行的石頭后,雙方便起了爭執。

“本來是口頭爭執,不知道怎麼動上了手。”童茂說,為防止事態擴大,自己作為治調專干就得提前介入。“先去醫院找到主治醫生問明傷情,醫療費用先由打人一方墊付,再去做傷情鑒定,協調處理意見。”

若事件后續發展復雜,便會請來村裡的法律顧問,對於事件給出法律意見,並在進行合法性審查后開具調解協議書,協調糾紛的解決。

事件雖未結束,但童茂堅信,在這套經過不斷優化的矛盾調解程序下,終會有一個雙方都滿意的結果。“這套程序,不管是村裡村外的矛盾,都能得到解決。”童茂說,如果是村民在外務工時遇到糾紛,村干部們也會出村進行調解,讓村民在村裡、村外,都能感受到黨員干部們的真誠付出。

除了治調專干所在的“治調委員會”,河東新村還同時堅持群眾路線不動搖,充分發揮黨員群眾、鄉賢能人和社會組織等多元化調解力量,推動群眾成為矛盾糾紛解決的主體,讓群眾更加珍惜和諧環境。該村多年來成為無糾紛上交、無信訪案件、無刑事案件、無安全事故的“四無”村。

河東新村的法治學校。受訪單位供圖

河東新村的法治學校。受訪單位供圖

謀未來

“新學校”教育鄉村新生代

“同學們,我們今天接著給大家講解民法典,這堂課主要是講未成年人保護。”3月5日,星期天,河東新村的法治學校,響起了上課的鈴聲——法治課堂定期開課。

“這是和同學們生活相關的,大家要認真聽講哦。”法治課堂每季度授課,每天都可以來法治學校裡的兒童之家、農家書屋閱讀法律書籍,在這群鄉村新生代的心中,法治文化悄悄地播下種子、生根發芽。

“孩子是我們鄉村振興的新生血液和后備力量,是河東新村的未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蔣丙洪看來,此舉便是在謀劃河東新村的未來發展。

並且,河東新村組建了一支大學生法治聯盟宣傳志願者隊伍,該舉措是河東新村依法治村工作的創新實踐,對有效開展普法宣傳教育、擴大法治宣傳教育覆蓋面、夯實法治鄉村建設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該村通過常態化組織“送戲下鄉”“小手牽大手”“青少年法治課堂”“法治骨干培訓”“四議兩公開”等多項實踐,不斷強化民主管理、提升依法治理工作水平,實現了黨務、村務、財務公開透明,打造了“強化基層民主法治,共建和諧河東新村”的法治鄉村建設主題。

鄉村振興的未來之路,河東新村早早奠定了堅實的法治基石。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