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老非遺技藝+文化品牌共話中非經貿新篇章

剛過去的五月,湖南工商大學參與了“發展中國家糧油作物生產與貿易培訓班”,師生們除了認真研討學習發展中國家糧油作物貿易發展趨勢、格局、法規、政策等,特別熱衷的卻是中方的茶藝分享以及非洲國家的咖啡品鑒。
茶與咖啡是風靡全球的兩大飲品。茶是極具東方特色的文化名片,咖啡在非洲飲品中也極具代表性,它們在各自的文化領域,形成了獨特的非遺技藝和文化品牌,承載著不凡的輻射力,二者飄溢著不同的風味,卻在中非生活方式的碰撞中閃耀出火花,賦能中非經貿的歷史延綿。
中非經貿合作是發展中國家相互支持、攜手共贏的典范。新時代在“真實親誠”對非合作理念的指引下,中非經貿蓬勃開展,中非人民同舟共濟,古老的非遺技藝和文化品牌在這背后起著至關重要的助推作用。據中國海關公布的數據,2022年,我國茶葉出口37.5萬噸,摩洛哥依然是我國第一大出口市場,佔總量的20%﹔我國咖啡及制品累計進口11.08億美元,同比增長32.51%。茶與咖啡已成為中非經貿合作中當之無愧的文化品牌。
非遺技藝煥發中非經貿盎然生機篇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中國和非洲都是人類古老文明的發源地,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源遠流長的友誼。至當代,以茶和咖啡為文化品牌推動中非文明互鑒、人心溝通依舊意義非凡。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伴隨著古老的中華民族走過了漫長的歲月。千年之前的絲綢之路、萬裡茶道,今天的“一帶一路”,茶在經貿合作中長期扮演著交流的橋梁與文化使者的角色。2022年“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使世界更加深化了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夯實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底座。茶穿越歷史、跨越國界,一直深受非洲各國人民喜愛,已成為中非人民相知相交、中華文明與非洲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文化載體。例如,在非洲茶葉生產大國肯尼亞,中國制茶技藝遇見了當地的一個特殊品種——紫茶。肯尼亞擁有種植紫茶得天獨厚的條件,但因缺乏后續的生產技術,無法得到規模化推廣。中國制茶團隊來到肯尼亞,經過多年的調試和對比,終於研制出了湯色穩定的紫茶,同時引進中國綠茶和紅茶的制茶技藝與行業標准,為其規范化生產奠定了基礎。中國非遺制茶技藝改變了肯尼亞茶葉隻能做低端“碎茶”、出口廉價奶茶的現狀,實現了肯尼亞政府推廣紫茶、提高當地茶農收入的期許,給非洲最大的茶葉生產國帶來了新的生機,也讓中國茶文化走進了非洲尋常百姓家。非洲是咖啡的起源地之一,在一些非洲國家,咖啡被視為象征著友誼、交流和共享的文化符號,咖啡對於非洲來說不僅是一種商品,更代表著非洲文化、歷史、烘焙技藝等方面在世界的影響力。非洲咖啡的獨特魅力源自其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非洲咖啡烘焙技藝,非洲咖啡的普遍特點是香氣濃郁,帶著迷人的果酸,其酸味亮度活潑令人振奮,就如非洲的熱情聞名世界。例如,我國2022年非洲咖啡進口量排名第一的國家埃塞俄比亞所產咖啡,有著濃郁果香和發酵感,口感豐富,回味無窮,深受廣大咖啡愛好者的喜愛,通過中非經貿博覽會,埃塞俄比亞雖與湖南相隔萬裡,卻因咖啡成為“最近的遠方”。
文化品牌助力中非經貿開疆拓土篇
文化是產品通向品牌的必由之路。以文化撬動市場,旨在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內涵,推動茶與咖啡的文化傳承發展,以文化品牌賦能經貿市場,激發市場消費潛力,促進中非傳統文化產業與經濟發展相融合,實現中國茶與非洲咖啡傳播的“破圈”。
茶葉是中國文化的一張名片,非洲是我國茶葉出口的重要傳統市場,中非經貿合作為我國茶葉出口產業調整在非市場布局,優化茶葉出口結構提供了機遇。把中國茶葉與中國文化牢牢聯系在一起,以文化為魂,打造全球視角下的中國茶葉品牌,對加強中非茶葉貿易、中非經濟的發展等具有戰略意義。例如,在第一屆中非經貿博覽會上,我國以“國飲中茶”為品牌,向世界遞出了這張中國“名片”。作為博覽會官方指定產品——中茶湖南“沙漠之舟”出口綠茶,是中國茶葉自主出口的第一品牌,商標已經注冊到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等多個國家。“沙漠之舟”產品銷售覆蓋非洲多個地區,並在毛裡塔尼亞、阿爾及利亞都設立了代表處,與多家茶葉進出口商建立了友好貿易關系,成為“一帶一路”上的文化交流橋梁。再如“湖南紅茶”,隨著湖南省品牌強農戰略的實施,從2017年到2022年均價增長109%,“湘”品牌在國內外影響力日盛,立於市場潮頭。
咖啡之於非洲在某種程度上正如茶葉之於中國。非洲得天獨厚的種植條件成就了非洲咖啡獨特的口感和優良的品質,可謂非洲的黑色黃金。中國是新消費品牌快速成長之地,品牌是農產品產業化的最重要推手,依托中國市場強大的輻射能力,非洲咖啡能實現一路馳騁。隨著現代消費者對價格敏感性的逐漸降低,更多關注放在了咖啡產地、咖啡豆品種和品牌背后的故事,使得咖啡不只是飲品,還要帶有文化社交和生活方式屬性。自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在湖南成立以來,中非經貿合作逐步深入,成果逐漸顯現,其中非洲咖啡產業鏈已初步建成,非洲咖啡品牌影響力顯著提升。例如,以非洲咖啡為特色的連鎖品牌“小咖主”就充分把握住了中非合作的歷史機遇,結出了中非經貿合作的碩果。“小咖主”通過中非經貿博覽會和湖南自貿區平台,與非洲咖啡產區建立合作,實現當地咖啡直採,採購成本降低約30%﹔借助湖南高橋大市場完善的渠道體系,打造新的零售模式,貫通線上銷售,建立了非洲咖啡的全中國銷售渠道,為中國人民帶來了風味更加醇厚獨特的非洲咖啡精品,讓咖啡逐步成為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也讓非洲咖啡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湖南新“特產”。再看文化品牌效益對湖南開拓中非新時空市場起的重要作用,作為中國與非洲聯系最密切的省份之一,湖南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中非經貿博覽會和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三大國家級平台的疊加優勢,打造了全國首個“非洲非資源性產品集散和交易中心”“中非經貿綜合服務中心”以及“中非經貿企業孵化中心”,既為“非品入湘”打造了直採供應鏈,又為“湘品出海”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成為名副其實的“中非商港”。
合作平台注入中非經貿強勁動力篇
文化上交流互鑒,經濟上合作共贏。中國茶與非洲咖啡的品牌影響力是中非經貿融合的縮影。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與非洲貿易總額為18786.0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4.5%,中國已連續14年保持非洲最大貿易伙伴國地位,同時非洲國家也成為中國在海外市場投資的重點目標之一。
湖南依托中非經貿博覽會,已形成咖啡、堅果、芝麻等6條非洲非資源性產品產業鏈,並打造“非洲品牌倉”項目,孵化出106款非洲品牌產品,吸引百余家對非龍頭企業入駐中非經貿合作促進創新示范園。長沙高橋大市場中非供應鏈進口業務人員介紹,湖南正在布局大豆、花生、橄欖油等10條非洲非資源性產品產業鏈,加快打造面向全國的非洲優質產品全產業鏈。越來越多非洲產品走進中國市場之時,湖南的裝備制造、能源礦業、路橋房建、農業等優勢產業也抱團走進非洲,雜交水稻、工程機械等技術和產品更是享譽非洲大陸,助推中非經貿合作從“授魚”向“授漁”、從“輸血”向“造血”升華,實實在在為非洲發展賦能。
從中國茶葉飄香摩洛哥,再到“中國制造”開拓非洲市場,越來越多帶有中國印記的產品、技術馳騁於非洲大地。而盧旺達干辣椒、馬達加斯加羊肉等也漂洋過海,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食。近年來,隨著交流領域的不斷拓寬,中非經貿合作從量的積累步入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的新階段,以互利共贏為宗旨的中非經貿合作取得顯著成效。從中方來看,中非貿易合作為中國產業鏈穩定發展提供了可靠的資源,為中國產業升級提供了長期的合作空間,且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產業名片,非洲進口的綠色農產品也豐富了中國百姓的消費需求,在政治、經濟、人文等領域均獲得回報。從非方來看,中非貿易、投資和合作對於滿足非洲大陸日益增長的發展需求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至關重要,麥肯錫報告顯示,“近年來,中國對非洲經濟的參與持續深入,給非洲經濟發展帶來顯著的積極影響。”
展望未來,中非經貿合作仍大有可為。當“中國品牌”與“非洲稟賦”充分結合,非洲市場的巨大潛力,非洲國家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強勁需求,中非經貿合作的強互補和高契合,將持續推動中非經貿合作行穩致遠。
(作者張玲系湖南工商大學副校長/湖南省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中非深度合作)負責人,賀禧系湖南工商大學2022級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