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在寧鄉③:以法為基,舵穩帆勁行致遠

作為市場主體,民營企業家最在意什麼?
作為監管者,政府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是什麼?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指向四個字:法治環境。
溈水之濱,心寧之鄉。憶往昔,這片紅色熱土,曾走出一大批無產階級革命家。看今朝,良好的法治化營商環境,正成為“工業強市、幸福寧鄉”實現“建設省會副中心、挺進全國前十強”目標的底氣和后盾。
“強省會必須強環境,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寧鄉市委書記張作林表示,要堅持以“法治寧鄉”建設為主線,加強法治政府建設,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解決問題、推動發展,帶動全社會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環境。
在追求“良法善治”的旅途上,寧鄉風勁帆滿,破浪前行。
把穩“舵”
提升依法決策水平
法治化營商環境,是地方政府在新一輪競爭中的制勝“法寶”。經驗証明,在法治的指引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得到進一步理清。換言之,營商環境法治化的精神意蘊,在於為市場主體從事經濟活動、營利行為提供全方位的行為規制與法治保障。
“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寧鄉將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貫穿於工作始終,提升依法決策水平。
一方面,緊緊抓住關鍵少數,“一把手”服務“第一線”,深入企業推進助企、惠企、安企各項措施,提升政府工作人員法治意識。另一方面,推動科學民主依法決策,堅持涉法議題會前合法性審查,強化政府合同審查備案等。同時,嚴格規范制發“紅頭文件”,落實征求公眾意見、公平性競爭審查等程序。
“春江水暖鴨先知”,企業和企業家對營商環境的感知最敏銳、也最深刻。寧鄉推動政策制定從“政府端菜”轉向“企業點菜”,通過市長企業接待日、千名干部聯千企、“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等舉措或活動了解企業需求,為涉企行政決策啟動提供參考。在此基礎上,近年來,寧鄉出台了促進生命科學產業的若干政策、“股東式”服務25條、打好經濟增長主動仗“三”穩31條等一系列政策,產業發展釋放蓬勃動能。
加強政府合同管理,是寧鄉市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法治寧鄉的特色和亮點工程。
寧鄉為重大項目、重要活動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法律服務,實行重大合同由法律顧問團隊和文件合同管理團隊雙人雙審,促使法律意見的出具更優、更實、更具操作性。特別是創新性推行涉中小企業合同審查備案制度,對涉及中小企業的政府合同進行付款進度、權利義務、違約責任等各方面的嚴格審查,確保中小企業合法權益得到有力保障。
揚起“帆”
創新涉企糾紛化解
“一周不到就高效化解了糾紛,這種訴前調解的方式,省時省力又省錢。”近日,寧鄉市人民法院僅用6天時間便順利調解了長沙某餐飲公司與北京某信息公司47萬余元結算款糾紛,某餐飲公司的代理律師為法院的高效司法豎起大拇指。
對企業來說,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在寧鄉,這也是優化法治營商環境“金標准”。
隨著企業間交往越密集,涉企矛盾越頻發,寧鄉健全涉交通、建筑、商事、金融等多元化解機制,堅持將非訴機制挺在前面,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構建分層遞進式涉企糾紛多元化解機制,讓涉企糾紛調解駛上“快車道”。
2020年,寧鄉市人民法院聯合寧鄉市工商聯設立商事調解中心,實現法院與企業的“雙向奔赴”。涉企糾紛起訴至寧鄉法院后,經立案窗口進行案件甄別分流。簡易的商事案件,委派至商事調解中心進行調解,復雜疑難的案件將分流至相應庭室進行審理。
這種有效引導、繁簡分流的方式,可謂“一舉三得”:一方面緩解了法院案多人少的壓力,一方面低成本高效率地解決了企業糾紛。而通過調解把矛盾化解在訴前,為企業減少負面效應,更是一筆無形的資產。
立足商事調解中心,2022年以來,寧鄉深入開展涉企商事糾紛訴前調解,受理案件629件,調解案件484件,調解成功案件205件,涉案資金1.01億,到位履行資金6648萬,有效推動了涉企糾紛源頭治理,進一步為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強有力司法保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釋放了更多活力。寧鄉“工商聯+法院”破題涉企糾紛高效解決渠道經驗,也因此獲評2022年“創新中國”工商聯(商會)工作區縣工商聯工作最佳案例。
定好“錨”
精細服務護航發展
法治化營商環境,不僅有權威和震懾,也有溫暖和守護。寧鄉強化與企業共謀發展責任意識、共克時艱擔當意識,從一處處細節彰顯法治溫度,為市場主體營造平等准入、公平競爭、權益保護和長期穩定、可預期的發展環境。
成立園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務﹔開展企業法治體檢,幫助企業防范和化解法律風險﹔在法治宣傳上推陳出新,多渠道、多形式讓法治觀念深入人心﹔在20家知識產權重點企業設立知識產權保護駐企業工作站﹔增設市知識產權巡回法庭,在全省率先成立園區藍月谷法庭,實現“一園區一法庭”布局……寧鄉深化公共法律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精准觸及民營企業需求的“末梢神經”。
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必須發揮好法治的保障作用,需要完備的法律制度以及不折不扣的合法實施。在統籌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的過程中,既要注重強化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和制約,規范涉企行政執法活動,也最大限度減少行政執法對市場活動的負面影響,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
寧鄉設立100個營商環境監測點和聘請100名營商環境監督員,全流程監督營商環境服務並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設立營商環境投訴舉報專線,受理利用職權“索、拿、卡、要”或故意刁難,違規對企業檢查、行政處罰或處理結果不公開等13項損害營商環境的行為,保護企業、企業家的合法權益,市場主體活力持續釋放。
同時,寧鄉貫徹寬嚴相濟政策,加大對涉及民營企業家案件的羈押必要性審查力度,落實輕微違法首違不罰,發布不予處罰、減輕處罰、從輕處罰“三張清單”等一系列措施。
一座城市,能在什麼樣的格局下審視自身,就能擁有什麼樣的發展空間。
優化營商環境是“永不竣工的工程”。把穩“舵”、揚起“帆”、定好“錨”,寧鄉將以更高標准、更大力度、更實舉措,致力打造投資貿易便利、行政許可便捷、要素獲取容易、政策精准易享、政府服務貼心、法治保障完善、舉措利企便民的營商環境新高地,讓民營經濟在春風裡篤定前行,讓這片具有無限潛力的土地越來越熱。(姚宇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熱門排行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