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清建設”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湖南桃江縣修山鎮花橋港村黨建引領鄉村振興

湖南桃江縣花橋港村地處修山鎮東北部,益陽市桃江縣、資陽區和常德市漢壽縣三縣的交界處,面積9.2平方公裡,轄8個網格、912戶3406人。過去由於地理位置較為偏僻,尤其是缺乏支撐地方經濟發展的產業,花橋港村曾是個整體落后貧窮的小山村,2014年被確定為省級重點貧困村﹔“一腳踩三縣”的特殊區位,人員流動頻繁,社情民意復雜,鄰裡糾紛和信訪案件較多,2015年,該村綜治民調排名全市倒數第一﹔2017年,村支部因帶富能力不強、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群眾滿意度低,被確定為軟弱渙散黨組織進行整頓。2019年以來,花橋港村以“五清建設”為抓手,堅持黨建與基層治理、經濟發展統籌推進,在脫貧摘帽后持續激發鄉村振興動能,先后獲得省級文明村、省級衛生村、市級美麗鄉村等榮譽稱號,並於2022年獲批創建省級美麗鄉村,村容村貌發生了“華麗蛻變”,村民心理由過去的“抬不起頭”到現在的“揚眉吐氣”,正如該村一名黨員所說,“現在花橋港村‘班子清正、村務清楚、干群清和、環境清爽、鄉風清朗’,這就是我們想要的‘五清’鄉村”。
“一清二白”樹威望,建設“清”正的村級班子。“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車頭帶不帶得動非常關鍵。“打鐵還需自身硬”,花橋港村五清建設之首,就是建設一個“清正”的班子。一是政治錘煉月月不落,“煉”出一身正氣。村班子全面落實“三會一課”制度,班子成員帶頭講黨課,堅持開展每月主題黨日、“政策周周讀”學習會等活動,定期推送“每日微黨課”,讓全體黨員過有規律有規矩的組織生活,成為學習宣傳貫徹上級政策的先鋒與中堅。日常堅持知行合一,黨員帶頭亮身份、樹形象、做表率,如對公共區域“砍土分方”,每月對自己所管區域進行清掃、砍青、撿拾垃圾,讓群眾看得見行動、看得到變化。二是政策業務個個掌握,“鍛”出一身本領。堅持分工不分家,凡涉及全體村民利益的事項,如宅基地審批、涉農補貼、醫保社保等政策知識,全體班子成員共同學習,及時吃透上級精神,個個都是一專多能的“多面手”,並在具體工作中相互“搭把手”,班子凝聚力、戰斗力顯著提升。三是村務賬目件件清楚,“亮”出一份“信賴”。嚴格落實村務“四議兩公開”制度,尤其是對群眾關注的年度財務計劃、資源資產和債權債務情況等收支明細、收益分配及代收代繳費用等情況,除在公示欄及時公布外,還通過網格微信群和屋場會、戶主會等主動向群眾公開,並敢於接受質詢,支部逐步成為黨員信賴、群眾依賴的戰斗堡壘。
“一呼百應”謀事業,構建“清”和的干群關系。黨員干部“清清白白”,干群關系就能“清清爽爽”,說什麼就有人信,干什麼就有人跟。想做的事情一起議。制定“群眾眾議、黨員投票、村委實施、共同監督、共同維護”的基礎設施建設管護機制。以網格為單元組織屋場會、戶主會集中討論村裡需要優先解決的問題和補齊的短板,通過黨員及村民代表大會投票確定項目內容和實施順序。通過會議讓網格長帶領廣大群眾共同參與到村級治理中來,一次會議就是一種召喚,就是一次行動。要做的事情一起干。確定一個個“小目標”后,花橋港人便集中力量開展攻堅,通過爭取上級政策資金、村級集體經濟投入和村民籌資投勞等方式,幾年來累計黑化亮化主干道6公裡,硬化組級公路30余公裡,襯砌河岸2公裡,新建節水工程2.4公裡,兩廂植樹、植草皮6.8公裡,通過充分發動群眾參與到培土、種植、澆水、踩實、修剪中來,花費由過去20元/平方降低到8元/平方,大大節約投入。決定干的事想方設法干成干好。在公共服務建設上充分考慮成本少投入,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合理布局做到既現實又物美價廉,如在綠化建設上,花橋港村從山中挖樹移栽,雖現階段成形慢一點,但實實在在降低了成本﹔同樣廉價收購廢舊涼亭維修安裝也達到了很好效果。以此為原則,花橋港村相繼建成農家書屋、衛生室、活動室、村民活動中心、國學清廉館等公共服務設施。
“一抓到底”促發展,形成“清”楚的發展思路。鄉村振興,基礎是產業振興。沒有支撐地方經濟發展的產業怎麼辦,那就廣泛發動、深入挖掘,齊心協力干,一年干成幾件事,一年更上一台階。花橋港村近年來通過著力做好“三篇文章”,改變了地方產業和村級集體經濟“空白村”的狀況,確保了群眾在家門口有事做、有錢賺。一是做好“茶”文章。通過政策傳遞、親情溝通等方式,迎回鄉友趙華安創建聖恩茶葉,“兩委”班子協助其流轉土地1600余畝,建成日產2萬斤干茶自動化茶葉生產線3條,年收入達300余萬元,帶動周邊村組400余人就業,每年為集體經濟增收30多萬元。二是做好“旅”文章。以“花橋十三港”為基本架構,全面挖掘紅色文化和鄉村農耕文化,整理上世紀二十年代毛澤東來花橋港指導農會運動的史事,修繕加固有志鄉友的公益百年木屋3處,新建紅色文化廣場,打造以聖恩茶葉基地為依托的生態茶旅、竹旅、美旅、紅旅一體化項目,構建起具有年代特征的“鄉愁空間”,引各方游客前來追尋記憶。三是做好“竹”文章。在傳統竹制品加工的基礎上,針對優質山窩進行筍用林低改的同時,探索傳統工藝竹制景觀產品制作,將原有的“竹掃把”做大做強做遠,老人婦女均可參與。雖說每把掃把利潤隻有幾元錢,但這錢在農村管用,補貼了老人的家用,減輕子女的負擔,促進了家庭和諧。
“一流標准”抓落實,打造“清”爽的美麗鄉村。一是層層壓責任。認真執行推廣生活垃圾處理付費制、“三級四分”法等工作機制,號召大家敞園、圈禽、封池、通溝、漚肥,齊屋,並積極創建“六個一”美麗庭院和美麗屋場。群眾的積極參與讓花橋港村在最短的時間、以最高的效益,及時扮靚營造了第一份空間。少投入、少麻紗、少損失,男女老少齊動手是真實寫照。同時,通過劃定全村衛生責任區,明確班子成員包組,黨員包路段、包屋場,村民包門前屋后,做到全村各個角落衛生都有人管。二是分級做考評。按月開展衛生評比,組與組比、路與路比、戶與戶比,評比結果張榜公示、獎勵到位,一塊牌子、一個鐵桶、一床被子,雖說獎品不多但實在實用,榮譽第一。對連續三個月衛生排名末尾的組以及付費機制落實不到位的組,要求包組的班子成員帶頭在黨員大會上做檢討與剖析。
“一步到位”改陋習,營造“清”朗的鄉風民風。除陳規陋習,約定而俗成。以修繕村規民約為抓手,注重細節勾畫,對生產生活中的不文明、不規范行為進行約束,比如限燃煙花鞭炮、人性化管理電子禮炮,或在幾個時間段少量響炮,抵制高額彩禮,控制拱門2個、彩球4個,禁燒火土灰、圈養畜禽等,並明確獎懲措施,全體村民簽字認可,約定俗成。大力推行道德積分超市,遵規守約的好人好事由網格員登記記錄,作為評優依據給予一定物質和精神獎勵,引導形成新風尚。建清廉文化,廉聚而德生。深挖花橋港歷史文化、名人鄉賢、民風民俗中的“廉”元素,設置廉政警示格言牌82處、繪制廉潔文化牆5處,將古聖先賢廉潔思想、孝與廉的共容、清官廉吏嘉言懿行、中國傳統家規家訓家教等以漫畫的形式融入周邊環境,引導群眾積極參與清廉鄉村創建,崇廉尚廉敬廉養廉之風初成。揚向善美德,文旺而村興。以清廉建設為牽引,將收集到的歷史文化傳說、名人鄉賢事跡、地方特色資源、重要村情村務等制作精美文化畫冊廣泛宣傳,打造村歌《美麗花橋港》廣泛傳唱,並由村民自發捐贈老屋改造建設村史館,將杰出鄉友事跡集中展示,既包括歷史名人,也包括當下俊杰,讓向上向善的氛圍更加濃厚,優秀文化的熏陶代代相傳。
“風清則氣正,氣正則心齊,心齊則事順,事順則村興”。下一步,花橋港村將以“五清”建設為基礎,堅持黨建引領,以“清廉單元”建設為支點,撬動鄉村五大振興同步發力,全面帶動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的五句話總要求,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桃江。(周登高、陳奕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