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黨建

重走毛澤東韶山調研之路

——記一次主題黨日實踐活動

2023年07月27日18:26 |
小字號

七月韶山,南風輕拂,草木葳蕤,稻浪千重。

韶山沖,參觀人群比往日更多。人們簇擁在毛主席銅像前,獻花、合影。齊整而充滿活力的隊伍,是青年和大、中學生方陣。

響應全黨大興調查研究號召,落實主題黨日“一月一課一片一實踐”要求,省委主題教育第五指導組臨時黨支部、韶山干部學院黨支部從毛澤東廣場出發,沿著毛主席當年在韶山調查研究之路,開啟了一場既嚴肅認真又生動活潑,既穿透歷史又切合現實的聯合主題黨日活動。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韶山屬湘潭縣二區西鄉范圍。1925年至1927年,毛澤東在韶山開展的農村調研,就以韶山沖上屋場、銀田鎮為中心,向周邊鄉村延展。清溪村—毛震公祠—毛鑒公祠—壩子頭—瓦子坪—唐家坨,是他多次往返的路線。創辦農民夜校,開展基層建黨﹔與農民鄉親拉家常、開座談會,了解農村真實情形——農村調查的畫卷次第在他的手中、足下、眼前舒展。

銀田,這個寫入歷史的地名,讀到多次,聽說多次,今天第一次到訪。當年,這裡是湘潭、湘鄉、寧鄉三縣交界處的一個重要水運碼頭,從長沙溯湘江、轉漣水、入韶河,約大半天時間可抵達。繁忙的時候,每天上百條船隻往返於長沙、湘潭之間,人流、物流登船上岸,熱鬧非凡。今天,張公橋下,韶河水依然清澈﹔銀田寺內,那棵700多歲的銀杏樹,蒼翠挺拔,枝繁如蔭,但古鎮內外,早已換了新天。

少年毛澤東,從這裡出發接觸韶山沖以外的世界。青年毛澤東,在這裡開展農村調查和農民運動。鎮中老街上,布置了毛澤東考察農民運動的歷史陳列室,全景展示韶山農村調研緣起、過程、著作和影響。省委黨校、韶山干部學院集體備課,與韶山市委創新了這條紅色路線+情景教學課程。老師邊走邊講,我們邊聽邊看,對韶山調研有了完整而直觀的體驗。授課總結和交流環節,老師還請出一名韶山籍黨員,他用韶山方言誦讀《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一個段落,繪聲繪色,情境交融。聽著聽著,我們仿佛走進調研報告的章節,走近風起雲涌的歷史煙雲,對考察報告寫到的人物和事件,對湖南農民運動,對黨的初心和使命,有了更具體更真切的感悟。

我們走在調研路上,驕陽似火。恰如毛澤東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授課時給學員的叮囑——

跑到你那熟悉的或不熟悉的鄉村中間去,

夏天晒著酷熱的太陽,

冬天冒著嚴寒的風雪,

攙著農民的手,

問他們痛苦些甚麼,

問他們要些甚麼。

······

那時,青年毛澤東三十出頭。他身著藍布長衫,腳穿布鞋,手拿雨傘,一次次,以這樣的裝束和激情,走向田野,走到民間,讀無字之書,拜人民為師。他那行進的姿態、那與農民促膝交談的場景,在我們的腦海裡越來越鮮活,生動,他那貫穿一生無窮的智慧和力量,也讓我們找到了源頭和答案。

韶山調研和后來更大范圍的湖南調研,毛澤東採集了豐富而生動的第一手素材,他醞釀、寫成了3篇經典調查報告:

《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准確回答了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中國革命的首要問題。1925年在《中國農民》刊發,隨即列入農民運動干部培訓教材,后來收錄到《毛澤東選集》,為第一卷第一篇文章。

《中國佃農生活舉例》,以湘潭西鄉佃農張連初一家生產生活為例,詳細統計其收入支出。即便在絕無水旱風雹虫病各種災害、絕無妨礙勞作之疾病、所有牲畜不病不死、冬季整晴不雨、終年勤勞無休息、精明會轉計(大意為會盤算)。六個條件全都具備的條件之下,全年盤底,收支相抵,竟然虧欠19.17元。報告最后得出一個痛心的結論:“中國佃農比世界上無論何國之佃農為苦”。1926年,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作為叢書之一刊印。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從湘潭縣城出發,以韶山為重要節點,調研湘潭及周邊五個縣,用事實回應了“好得很”,還是“糟得很”的質疑。報告中點到韶山、銀田和湘潭縣十余處,寫到相關內容十多處。1927年漢口長江書店以《湖南農民革命》為書名出版單行本,瞿秋白在為該書所作的序言中說:“中國的革命者個個都應當讀一讀毛澤東這本書。”共產國際執委會機關刊物《共產國際》的俄文版和英文版先后轉載《報告》。英文版編者按說:“在迄今為止介紹中國農村狀況英文版刊物中,這篇報道最為清晰。”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布哈林評價《報告》“文字精煉,耐人尋味”。

韶山調研,毛澤東給我們留下了解社會、民情,找尋革命道路的獨特方法。比如回到家鄉或者說熟悉的地方,方言聽得懂,感情上得去,能夠與當地人民發生一種息息相關的聯系﹔比如訪談對象,他主張選擇一老一少,選擇“少”是因為他們見多識廣,敢想敢說。比如“二民主義”就是座談會上一個青壯年說出來的﹔“老”則是他們懂得人情世故,知道鄉間現象的來龍去脈﹔比如喜歡借用農民語言,雖然有點粗糙直白,更有一種質朴的力量﹔比如他喜歡自己動手記,自己動手寫,不假手於人﹔還比如他特別注意調研后的回訪,不斷校正修訂報告中的數據和文字。最值得學習的是作風,為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這篇8000多字的調研,歷時32天,行程700多公裡,走訪5個縣12個鄉,每個縣平均6天半,訪談上百人,整理和寫作費時兩個月。

韶山調研,是毛澤東考察湖南農民運動第一站,也是我們黨自覺開展調查研究的光輝起點。百年黨史漫長紅色歷程中,調查研究貫穿始終。毛澤東同志為全黨帶頭示范,作出表率。韶山調研,在黨史上和黨的調查研究史上,有特別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為認識中國社會提供了極為詳盡的材料,為黨內決策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參考,為黨的調查研究形成了極為重要的規律性認識和理論性成果。韶山調研,對當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中的調查研究,更有積極的借鑒和啟示。

賡續光榮傳統,韶山干部學院這一堂調查研究現場教學課,從去年11月份開講,已連續講授21個班次,1000多名學員走進現場教學課堂。老師圍繞調研講起因、講成果、講經驗﹔學員結合實際,談感悟、談收獲、談打算。交流熱烈,課程測評得到較高評分。

我們一行,兩個黨支部的同志,現學即用,就近實地調研韶山工業的一顆明珠——三一重能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主營風力發電設備的大企業,國家認定的“燈塔工廠”,我們看到清潔能源、智能風電的宏大氣勢、廣闊前景,自然聯想到韶山的高質量發展時代方位。

一路走來,感悟良多。借用韶山風電廠會議室,18名黨員圍坐下來,面對面展開討論。圍繞韶山農村調研,圍繞講好韶山調研這一課,韶山干部學院領導、黨員教師側重從備課和講課的角度發言,我們這一群“臨時學員”,重點從聽課和實踐的角度思考。每一位黨員,都在教與學互動中,對調查研究有了新的深化和升華。

大家都談到對接過“傳家寶”的感悟,形成了講好、學好韶山調研課許多想法。有的建議,要把現場講好,要努力還原歷史場景、復原歷史事件,講授時要有細節、有人物、有時空背景。有的提出,把韶山調研三篇文獻匯編成冊、通讀精講,把思想、把觀點、把道理和哲理,還有表達,講透徹、講明白。有的認為,要把我們黨的韶山調研歷史地位講清楚,把從韶山調查開始調查研究的歷史脈絡梳理清晰。還要把我們黨1941年、1961年、2023年三次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歷史關系、現實意義講好。

韶山行前一天,大家學習新華社長篇報道《習近平調查研究故事》。此刻,觸景生情,不約而同提出,要把講歷史與講現實結合起來,最重要的是把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的調查研究講好。比如在十八洞村調研脫貧攻堅,在岳陽察看守護一江碧水,在沙洲村了解紅軍送給老百姓半床被子的故事,在岳麓書院調查大學生思政課,在山河智能調查裝備制造產業,在馬欄山調查文化與科技融合,在長沙召開基層群眾調研座談會,與快遞小哥、卡車司機、種糧大戶作親切深入的交流互動。不少黨員已研讀了《習近平調查研究專題論述》,深有體會,建議把總書記概括的“深、實、細、准、效”調研五字訣講好,接過“傳家寶”,練好基本功。

學習的目的在於運用。如果韶山干部學院的學員通過這一堂沉浸式現場學習,再就近安排一次實地調研,形成一篇微型調研報告,使自己調查研究的能力提高一步,可能是終身難忘的一課。如果參加主題黨日活動的黨員,以這樣的方式走基層,找問題,想辦法,出成果,促發展,轉作風,改文風,黨日活動就實化、細化、具體化了,也許成為終身受益的“一實踐”。

夕陽西下,南風輕拂。風電葉片廠門前的小型風電葉片轉得飛快,負責同志告訴我,三級風就可以吹動120米長的巨大葉片,帶動風電機組作業。山川大地之間,吹來一種看不見的力量,借助電機,轉為能,帶來光,送來熱,為人民奉獻源源不盡的希望。

(省委主題教育第五巡回指導組組長 蔣祖烜)

來源:紅星雲

(責編:向宇、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