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州:借勢“雙減”改革 賦能體教融合發展
“現在學校圖書館開放時間延長了,閱讀量更豐富了!”湖南省湘西州溶江中學2212班的學生張龍走進學校“生命河”圖書館,彎腰拿起一本《上下五千年》笑著說。“瞧,這是社區的‘田秀才’指導孩子們種的玉米花生。”湘西州吉大師院附小教育集團黨總支書記曾華走在分校區灣溪小學勞動實踐基地介紹道。
近年來,湘西州以“雙減”改革為契機,深化體教融合,在全州教體系統近400所中小學幼兒園,推廣寫好一手字、說好一口標准普通話、養成一種閱讀好習慣、唱響一首好歌、練就一項體育技能、掌握一門藝術特長、會做一桌可口飯菜的“七個一”的育人特色,加快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湘西吉大師院附小教育集團灣溪小學學生參與農作體驗。詹行夏攝
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校園“活”起來了
日前,在“新華杯” 湘西州第一屆中學生閱讀素養大賽上,湘西州溶江中學2010班的彭靖純、楊思偌和2104班李龍柯樊代表學校參賽脫穎而出,榮獲全州一等獎,引起關注。
來到該校“生命河”圖書館,室內設計十分別致,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綜合性圖書共計13萬余冊書籍分門別類整齊擺放在書架上,為師生提供了良好的閱讀環境。
“每班開設的校本閱讀課程及閱讀課后服務活動都在這裡開展,孩子們能夠靜下心來享受閱讀的快樂。”校長李媛蘭說,自建校5年以來,溶江中學就吹響了“閱讀工程”整校推進號角,推動形成全校師生人人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濃厚氛圍。
“我比較喜歡讀文史類書籍 ,能讓我思想變得更加通透。”說起閱讀課,被同學們稱為“書虫”的李龍柯樊打開話閘:“讀史可以睿智怡情,徜徉在古典的意境裡,有種穿越的感覺,寫起作文來更加得心應手。”
綠樹成蔭,古木參天,在被譽為“森林裡的學校”的吉首市雙塘小學,藏著一所湖南省內第一個水果類博物館。
該校校長曾艷軍被行內美其名曰“西瓜校長”,曾多次應邀州內外多所學校推介辦學經驗。她介紹,吉首雙塘西瓜文化教育博物館於2021年12月開工建設,2022年7月對外開放。這個博物館的始建,最初源於學校的勞動教育。
曾艷軍說,雙塘鎮種植西瓜歷史久遠,學校就以西瓜種植為勞動教育突破口,開發出了勞動特色課,並專門開墾3畝勞動實踐教育基地,帶領學生學習農耕知識、親手種植蔬菜,讓孩子們在勞動中增知識、學本領、促成長。
小西瓜一步步變成了大教育。“要走一條以瓜為媒,以館育人的新路子。”曾艷軍說,該項目得到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和經費支持,在吉首大學相關專家和生物科學、文化創意、文學新聞等學科師生創意策劃、統籌建設、共同參與下,給博物館承擔的育人功能注入了文化內涵,走出了一條以勞育人、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育美的辦學新路子。
如今,擁有總面積460平方米和7個不同主題展室的吉首雙塘西瓜文化教育博物館,已成為孩子們常來打卡學習“新天地”。
花垣縣麻栗場鎮中心小學學生在社團活動中學習苗族武術。吳丹華攝
非遺在傳承中發展,校園“火”起來了
“大桂鴉迪,將桂籠某……”在花垣縣麻栗場鎮中心小學的操場上,孩子們喊著苗拳口令在做課間操,動作干脆利索。
麻栗場鎮地處花垣縣中部,素有“全國苗族武術之鄉”的美譽。該鎮中心小學759名學生中,有744人是苗族,佔比達98%。
“苗族武術是我們當地的文化遺產資源,57歲的彭劍剛是武術非遺進校園的倡導者,我們就邀請他參與到學校課后服務當中,開設非遺社團,豐富孩子們的校園生活。”花垣縣麻栗場鎮中心小學校長田宗憲說。
“學校開展課后服務我舉雙手贊成,每天送孩子上學來的途中,孩子都會跟我說等不及上今天的社團課了。”三年級(1)班的學生家長田慶洋拿出手機,打開給孩子錄制的視頻笑著說:“孩子興趣很濃,昨天睡覺前還給我們打苗拳展示呢。”
5歲起就師承爺爺和父親的州級苗族武術傳承人彭劍剛表示:“把一身本領傳給學生,看見孩子們個個身體健康,生龍活虎,充滿自信,很有價值和意義。”
接龍舞、苗族武術操、苗繡、竹竿舞、苗鼓……如今,麻栗場小學已開辦了17個“苗社團”。
“別人沒時我們有,別人有時我們精。”田宗憲介紹,學校立足苗族武術校本特色課程優勢,下一步將把接龍舞、苗族武術操、竹竿舞、苗鼓四項內容深度融合,打造課程品牌,推動課后服務提質升級。
據統計,自2021年來,麻栗場鎮中心小學武術健兒參加省級各類比賽,先后奪得23金31銀59銅的好成績,為學校爭奪了省“十佳武術特色學校”榮譽稱號。
龍山縣興隆街道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三棒鼓之鄉。“敲起鼓三板,唱一唱清廉,從小樹立好跟盤,廉潔在校園……”在龍山縣興隆九年制學校三棒鼓社團教室裡,李冬正教給孩子們唱《清廉教育三棒鼓詞》。
李冬扎根這所學校11年,目前擔任校長。“原來學校隻有幾位老師會唱一點三棒鼓。后來我們邀請非遺傳承人給教師培訓,再通過教師一個教一個地傳下去。”李冬說,目前學校38名教師中,絕大部分教師都會唱三棒鼓。
學生在龍山縣興隆九年制學校學唱三棒鼓。向碧波攝
發揮體教融合優勢,校園“動”起來了
湘西州吉大師院附小教育集團砂子坳小學與湘西州民族體育學校僅一牆之隔,由於學段和辦學模式不盡相同,過去兩所學校交流較少。如今,砂子坳小學的老師到州體校上文化課,學生在州體校摔跤中心練習摔跤﹔州體校的教練員則走進砂子坳小學大課間,給孩子輔導籃球知識,同時指導該校組建了籃球隊。
這是湘西州推進“三互派、五融合、六進校”體教融合舉措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為推動“雙減”改革走深走實,做實體教融合文章,湘西州堅持以學校體育和競訓體育為抓手,形成了“融合思想,踐行‘一體化’推進理念﹔融合機構,激發體教融合內生動力﹔融合隊伍,釋放體教融合育人活力﹔融合舉措,展現體教融合潛力優勢﹔融合機制,破解體教融合藩籬壁壘”體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湘西模式”。
“蹬腿、轉肩、擺頭、換氣……”瀕臨萬溶江畔的吉大師院附小教育集團另一所學校,州溶江小學游泳館內格外熱鬧,學生們正在上游泳課。這所小學與一家游泳俱樂部達成合作,每周一到周五,都有專職游泳教練到學校免費進行游泳教學,幫助孩子提高游泳技能。
打破樊籬,資源共享。“學校建有恆溫游泳館,但由於缺乏專業游泳教練、設施設備配套不完善、運營成本過高等因素,遲遲未得到有效使用。這些問題怎麼解決?我們借鑒長沙等地市,創新運營機制,將目光轉向和體育俱樂部合作辦游泳館的新模式上。”該校校長戴春權說。
湘西州教體局黨組書記、局長田勇告訴記者,當前“雙減”改革正處於縱深推進的“深水區”,如何實現新跨越新突破,湘西因州制宜,充分發揮體育教育機構合並的職能優勢,資源共用、優勢互補、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疊加效益,推進教體協調發展、協同育人,賦能全州教育質量提升攻堅行動。(劉賓、張勝華、王萌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