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農商銀行:金融賦能“小辣椒” 奏響致富“椒”響曲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丹青鎮是知名的“美麗苗鄉”,有著“水墨丹青”的美稱,然而距市區63公裡的距離和近2個小時的車程,以及受地形地貌限制,勞動人口外出務工、產業發展滯后的現狀,也被戲稱為吉首市的“西伯利亞”。
近年來,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吉首農商銀行丹青支行持續發揮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主體作用,堅持“生於本土、長於本土、回報本土”價值理念,專注服務“三農”,結合“一鄉一業”產業布局,將金融活水源源不斷澆灌本地辣椒種植和特色加工產業,有效帶動當地農戶就業脫貧、創業致富。
一把辣椒泡出“苗族風味”
辣椒雖小,卻是致富寶。在大多數人眼裡,辣椒只是配菜,是飯桌上的裝飾,但在吉首市丹青鎮很多農戶的眼裡,辣椒卻是他們增收致富的密碼,一顆顆小辣椒飽含著他們的希望、承載著他們的期待,一瓶瓶由小辣椒制作而成的“泡椒”,拓寬了吉首市丹青鎮村民致富增收的路子。
“我們的丹青泡椒,採用的是本地土生土長的‘長線椒’,這種辣椒既大且長,肉頭厚,飽滿壯實,籽少肉多。以這種長線椒為原材料經苗家傳統工藝加工和天然發酵后,不僅保留了辣椒的原汁原味,還獨具清、香、脆、辣的別樣口感,便於保存、十分好吃而又物美價廉。”家住丹青鎮清明社區的張清菊介紹道。
張清菊便是丹青鎮上制作“泡椒”的能手。前些年,為照顧孩子和老人,張清菊沒有繼續選擇外出務工,然而丹青鎮“八山一水一分田”,光靠糧食蔬菜種植僅能勉強糊口,單一的收入來源更談不上增收致富,窮則思變,為進一步提高家人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質量,勤勞肯干的張清菊將目光投向了“泡椒”制作。
一份初心守護“苗鄉百姓”
萬事開頭難,由於缺乏經驗,張清菊隻能摸著石頭過河,從選種、耕地、播種、施肥、收割,再到如何將辣椒塞入瓶中、放入香料等環節,張清菊都仔細鑽研,通過持續的加工制作和改進優化,張清菊制作的泡椒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在本地打響了自己的名號,有了一定的市場,每年都不斷有客戶慕名購買她家的泡椒。
然而在張清菊欣喜不已,准備適度擴大規模時,卻因在購買辣椒種子農藥化肥和預包裝等方面缺乏流動資金導致進度受到了影響。正當她一籌莫展時,吉首農商銀行丹青支行經理主動上門了解情況,通過開展實地調查和市場調研,及時為其“量體裁衣”,為張清菊發放了5萬元的小額農戶信用貸款,正是這筆資金給張清菊帶來了“及時雨”,為其后續創業增收提供了保障。
“等今年的20000瓶泡椒銷售完,我就先把貸款還了,待來年需要的時候再貸出來,行情好的話,我還計劃進一步擴大規模,到時候還得需要你們支持我吶。”說起對未來的規劃,張清菊臉上滿是幸福的笑容,並激動地表示,她非常感謝吉首農商銀行在創業支持提供的5萬元信貸資金支持並貼心為其授信20萬元,有了可以循環使用的信貸額度,張清菊對未來的泡椒產業更有信心了。
一汪活水潤澤“苗鄉振興”
作為偏遠鄉村的普惠金融“耕耘者”,吉首農商銀行丹青支行在積極推進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道路上,致力於“助農、惠農、富農”的共同富裕目標,以產業振興為突破口,優化服務方式,借助“整村授信”、普惠大走訪,主動來到農戶家中,去到田間地頭,深入了解農戶需求,為符合條件的農戶辦理貸款授信和用信簽約,並根據每家農戶的實際情況,制定配套的金融服務方案,實現差異化服務﹔以“湘西快貸”“惠農貸”“鄉村振興貸”“農擔貸”等核心惠農信貸產品,不斷滿足農戶的個性化金融需求和區域特色產業發展要求。
為加大對丹青特色農產品的支持力度,吉首農商銀行深耕本土,全力推動金融服務與辣椒種植和加工產業融合發展。從農戶購種、購肥、收購原材料、建廠、購買設備,到引流擴銷等生產加工銷售環節,吉首農商銀行為丹青鎮經營辣椒產業的村民提供了整鏈金融服務。如今,丹青鎮的辣椒種植從最初的100畝到擴大到了1200余畝,泡椒生產作坊和企業由最初的1家增為5家,泡椒年產量高達10萬瓶,扶持種植大戶、產業帶頭人13人,直接帶動當地150余戶農戶就業和增收。
現在行走在吉首市“西伯利亞”的土地上,諸多優質土地成片連線地種植著特色小辣椒,點點翠綠與“農商紅”一橫一豎一點互相交織,匯成了丹青土地上獨特的“紅綠網格”,以實際行動助力“美麗苗鄉”產業共富,打造“丹青泡椒”土特產名片,持續將有溫度、有養分的金融“活水”引入田間地裡、農戶心頭,助力鄉村產業蓬勃發展、百姓生活紅紅火火。(莫伯舟、周茜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