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翩兮朱鹮(逐夢·情系綠水青山)

晨曦中,我們驅車從陝西洋縣縣城出發,穿行在秦嶺深處。經過三個多小時崎嶇的山路后,來到了這個叫三岔河的小山村。
地處秦嶺深處的三岔河,如今已通了公路。停好車,我們踏上一座小橋,望見前方的小山坡上,有十幾棵高大的青岡樹。
看到那些樹,曾任陝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朱鹮人工繁育中心主任的王躍進,趕緊向前走了幾步,然后停下來。那一刻,他仿佛被定格了一般,似乎想起了什麼……
一
1984年仲春的一天,洋縣朱鹮保護站站長路寶忠突然接到窯坪鄉來電,得知在該鄉三岔河村發現了朱鹮。路寶忠連忙派保護站的年輕隊員王躍進和雍水生趕往三岔河查找。
進村的山口狹小,從山口前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流水聲隔著蔥郁的竹林傳來。不遠處,農家的雞啼聲一聲比一聲高亢,小山村的清晨蘇醒了。
王躍進和雍水生在村中尋找,突然發現遠處水田裡站著一隻沐浴著曙光的朱鹮,朱鹮振翅起飛,他們一路追尋著它到了老墳山。這裡有不少高大的青岡樹,最高的一棵樹丫間,有一個枯枝搭建的鳥巢。為了防止朱鹮雛鳥墜地受傷,他們很快在樹下繃起了塑料軟網。隨后,路寶忠也從縣城趕來,一起給大樹釘上耙釘,爬到枝端,終於看清巢中共有三隻雛鳥。
歷史上,朱鹮種群曾極為繁盛。然而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朱鹮漸漸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各國報告中相繼宣布朱鹮絕跡。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后,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現代鳥類學奠基人鄭作新牽頭,動物所劉蔭增帶領朱鹮調查小組,足跡踏遍大半個中國,終於在1981年5月23日,在陝西省洋縣八裡關鄉姚家溝及附近的金家河,發現了七隻野生朱鹮。
然而,金家河發現的兩隻朱鹮命運多舛。這對朱鹮親鳥先飛往姚家溝,后又到其它地方筑巢、產卵,卻因種種原因,繁育均未能成功。1984年早春,新一年的繁殖季即將到來,它們是經過了怎樣千辛萬苦的搜尋,才找到三岔河老墳山上這片高大的青岡樹?
尋找到朱鹮的大伙兒興奮不已。王躍進、雍水生白天忙著觀察朱鹮,晚上寫工作日志。轉眼到了6月,王躍進在一篇日志裡寫道:“從1984年6月14日起接連三天,在三岔河都看不見朱鹮的影子,聽不到‘啊嗷啊嗷’的叫聲。”朱鹮已經結束當年在三岔河的繁殖,飛往更遼闊的天地了。
轉眼,1985年的初春又來臨了。朱鹮的繁殖季也將到來。那對朱鹮還會回到三岔河嗎?
王躍進、雍水生和鄉親們緊鑼密鼓地為迎接朱鹮做准備。一天早晨,寂靜的三岔河突然響起久違的清脆鳴叫聲:“啊嗷——啊嗷——”小山村的人們奔走相告,去年的那對朱鹮親鳥回來了!
二
當漫山遍野的山桃花盛開時,朱鹮的四隻雛鳥相繼出殼。幾天后,朱鹮親鳥外出捕食,正在觀測的王躍進,發現巢中有東西掉下來,原來是隻拳頭般大小的雛鳥。
王躍進他們給這隻墜落的雛鳥取名叫青青。青青不能被放回巢中,被擠出巢墜落的雛鳥會因有異味而被親鳥拋棄。可要是把青青帶回臨時工作的觀察點,路途也不近。可以到附近村民家借宿,但王躍進擔心,村民家裡的家禽家畜會給雛鳥帶來傳染病。所以,那一夜,他們就把小小的青青揣在懷裡,蜷縮在大青岡樹下,和衣度過了一個山村不眠夜。
接下來,王躍進、雍水生在朱鹮棲息的大樹下搭建了一個小窩棚,晚上就住在這裡。白天,他們觀察朱鹮親鳥飛出、採食、飛進、喂養等情況,晚上還要寫朱鹮日志。
他們扎了個大筐,倒扣在地上,把青青放在其中喂養,又在大樹旁用竹籬笆圈了地,搭好棲架,青青可以在圍欄中走動、上下棲架、低空飛行。
青青一天天長大。一天上午,青青向前奔跑了幾步,接著扑扇翅膀展翅飛向了藍天,不一會兒就匯入了親鳥的行列。看著青青漸飛漸遠,王躍進的眼睛潮濕了。
青青飛走兩天后,路寶忠接到通知,人工救助的朱鹮交由北京動物園人工飼養開展異地保護研究,專家正在趕往三岔河。
可青青已經飛走了,這讓大家犯了難。
那時夏收剛剛開始,好久沒回家的王躍進剛踏進家門,路寶忠的車就到了。王躍進的媳婦眼圈一下子紅了,正想著丈夫回來幫忙夏收,不承想很久未見的丈夫馬上又要走。王躍進立即往三岔河趕。
可是,上哪裡去尋找青青?而且,青青在野外更多地接觸了親鳥,已經開始回避人了。如果處置不當出現意外,傷了青青怎麼辦?
王躍進每天仔細觀察,終於在一處冬水田裡發現了青青的身影。一天,一早,他用平時喂青青的小桶准備好泥鰍和小螃蟹放在田裡,同時支好盤套。他和雍水生目不轉睛盯著盤套,在青青踏進盤套的瞬間,王躍進輕聲呼喚著青青,躡手躡腳迅速上前抱起它,雍水生輕柔地解開盤套,就這樣終於把青青安全地“請”了回來。
王躍進又忙活了大半個晚上,把自己的愛心編進了一個精致的大鳥籠裡。第二天一早,在王躍進、雍水生的注視下,青青被帶離了三岔河。
今天,說起當年與青青的離別,王躍進眼中仍流露出不舍。王躍進一輩子都從事朱鹮保護相關工作,朱鹮成為他割舍不去的情愫。
三
下一站,我們要去花園保護站。花園保護站位於洋縣縣城以北十五公裡。保護站管轄區是朱鹮保護區的核心地帶,植物茂盛,氣候濕潤,生物資源豐富,為朱鹮在此營巢和棲息繁衍提供了有利條件。
花園保護站管轄區內的溢水鎮等地,自1990年以后,是朱鹮繁育營巢最密集的地區。據不完全統計,三十多年間,這裡共計繁育成活出飛朱鹮千余隻。
我們去看朱鹮巢。車在村路上行駛,十幾分鐘后,轉過一座小山崗后停下。山邊傳來潺潺的流水聲,眼前是三面青山環繞的小盆地,遠近的十幾塊稻田裡,金黃的稻子彎著腰,遠方偶爾傳來朱鹮的叫聲。百米開外的小山坡上,有白牆灰瓦的人家,屋旁不遠處是十幾棵高大的青岡樹,樹上有朱鹮巢。
在這溢水鎮的劉庄村,同樣的小山坳、小盆地、清溪小河、冬水田,同樣高大的青岡樹,同樣的山裡人家,我仿佛看到了四十二年前重新發現朱鹮的姚家溝,三十九年前朱鹮繁衍的三岔河。村民們育苗、插秧、割稻、蓄水,朱鹮在田裡捉魚覓虫,在青岡樹上筑巢產卵。綠水青山間,四季輪回,一片生機。
為緩解部分朱鹮重點活動區水稻田大面積撂荒、水田生態系統退化、朱鹮覓食地面積減少、食物資源不足等問題所產生的不良影響,朱鹮保護區積極爭取到補助項目,與相關企業展開合作,保護區組成技術指導團隊,共同營建“朱鹮—稻田—魚蝦”共生生態系統的“稻魚共生項目”。可喜的是,目前僅在劉庄村項目地,就已經有了優質的朱鹮覓食水田,二十余隻野生朱鹮長期在這裡覓食、活動,且已有朱鹮在此營巢。這對於朱鹮保護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晚霞洒滿山間,暮歸的朱鹮展翅集群。面對山清水秀的劉庄村,一路同行、后來擔任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的路寶忠高興地說:“當年的姚家溝是朱鹮的重新發現地,之后的三岔河是朱鹮發展、壯大的奠基地,今天來到的劉庄村是野外朱鹮繁衍生息的桃花源。”
四
正是有了從陝西洋縣野外救護的包括朱鹮青青在內的六隻幼鳥,北京動物園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朱鹮人工種群。1992年在北京動物園,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育幼成活三隻朱鹮雛鳥,它們是青青的后代。青青是朱鹮異地保護的先驅,也是中國實施異地保護朱鹮成功的范例。雌性的青青長壽至2021年,壽齡三十六歲,有后代二十七隻。
從1981年朱鹮被重新發現成立朱鹮保護站,到2005年成立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朱鹮保護事業經一代代牧鹮人薪火相傳,動人的故事一直在傳揚。
當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蔭增帶領朱鹮調查小組歷經艱辛重新發現了朱鹮,帶領路寶忠、王躍進、趙志厚、陳有平在姚家溝建立了“秦嶺一號”保護站,第一代牧鹮人為朱鹮的保護、科研、發展做出了奠基性的工作。如今已經86歲的劉蔭增,在第二故鄉洋縣與朱鹮為伴安度晚年。他為朱鹮發現與保護歷程賦詩《牧鹮謠》,題字“牧鹮路上”被鏨刻在去往姚家溝路邊的山石上。
說起保護朱鹮,第二代牧鹮人的代表劉義、慶保平有一肚子的故事。在保護區繁育中心工作的劉義記得,有一年為了救護朱鹮,他們與大蛇搏斗,那情景至今難忘。還有一年,劉義家中夏收油菜籽,可正趕上朱鹮繁殖,他實在脫不開身,結果油菜籽來不及收回,收入損失不少。但這些都不算什麼,最高興的事是看到自己參與繁殖的朱鹮出殼。
在朱鹮疫源疫病工作中成績斐然的慶保平高級工程師,與同事們利用科學技術的進步為朱鹮保護作出貢獻:從當年的無線電遙測到如今的GPS追蹤器、紅外相機、無人機等先進設備的應用,到疫源疫病工作中抗原快速檢測卡、DNA指紋識別、基因高通量測序等新產品新技術的使用……
多年以前,一位母親帶著小女兒走進了朱鹮保護站。當朱鹮展翅起飛時,翅膀下那紅寶石般的光芒,一下子就映射進了小女孩的心裡,從此保護朱鹮的種子就在她的心中種下。二十多年過去,當年那個叫高潔的小女孩已成長為第三代牧鹮人。如今擔任保護區綜合辦公室副主任的她和同事們,通過走進學校舉辦朱鹮科普知識講座、在電視台做朱鹮慢直播、參與電視台科普節目等方式,把保護朱鹮的聲音傳播得更廣更遠。
還有保護區保護科副科長曾鍵文,在朱鹮野化放歸工作中,克服水土不服帶來的身體不適,和同事們收集朱鹮活動的每一個細節數據,使用無線電定位追蹤設備記錄放歸種群的活動點位,最終為秦嶺北麓首次野化放歸朱鹮,留下了完整的監測記錄和數據。四年時間裡,他累計行程一萬余公裡,獲取關鍵監測數據千余條。擔任朱鹮人工繁育中心副主任時,他帶領飼養員二十四小時值守,確保朱鹮“孵得出、養得活、長得壯、飛得遠”,最終朱鹮人工繁育成功率超過百分之九十。
如今,朱鹮已經突破了近親繁育后代的瓶頸,不論種群數量還是質量,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朱鹮在國內已經分布七個省區,野外種群超過七千隻。在陝西寧陝、銅川、華陰、千湖國家濕地公園、秦嶺植物園及湖南南山國家公園等地,開展了野化放歸自然活動,並在野外建立了種群。北京動物園、陝西省珍稀野生動物救護基地、山東東營黃河三角洲濕地、河北北戴河等多地,實施朱鹮飼養繁育研究。河北秦皇島、江蘇南通、遼寧沈陽等地的動物園還開展了朱鹮保護科普教育。
“翩翩兮朱鷺,來泛春塘棲綠樹。羽毛如翦色如染,遠飛欲下雙翅斂。”“東方寶石”朱鹮的再生,充分體現了中國科學家和朱鹮保護工作者為人類作出的貢獻,是中國生態保護工作的典型范例。
把山河妝成錦繡,將國土繪成丹青。朱鹮的故事還會繼續……
《 人民日報 》( 2023年10月23日 第 1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