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著歷史脈絡悟思想(現場評論·文化地標看傳承發展⑧)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 |
人民日報。截圖 |
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
“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走進湖南省長沙市岳麓書院,耳邊傳來琅琅書聲。這樣的誦讀,歷經千年、恆久綿延,讓人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蘊。
千年學府,文脈綿延。岳麓書院經歷了從古代書院到現代大學的變遷,見証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和中華文脈傳承。古老與現代的結合,孕育出獨特的精神氣質。撫今追昔,記者嘗試從歷史脈絡中探尋文化基因。
1917年,時任校長賓步程手書“實事求是”,懸挂於書院講堂,引導學生從事實出發,崇尚科學、追求真理。青年時期的毛澤東,曾住在岳麓書院半學齋,推開窗戶就能看到這塊匾額。實事求是的優良學風,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學子。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岳麓書院,望著書院講堂檐上的“實事求是”匾額,久久凝思。“毛主席當年就是在這裡熏陶出來的,實事求是就來源於這裡。共產黨怎麼能成功呢?當年在石庫門,在南湖上那麼一條船,那麼十幾個人,到今天這一步。這裡面的道路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實踐深刻表明,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
如何讓歷史文脈更好賡續傳承?如何讓真理之光始終熠熠生輝?今天,湖南大學以思政課堂為平台,引導青年學子在岳麓書院裡領悟學習來自文明深處的價值體系、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
創新方式,才能激發動力、提升效果。湖南大學思政輔導員於淼漪,帶著學生上起了“移動的思政課”。這個移動課堂,既能接入湖南大學中國四庫學研究中心、古籍研究所、出土文獻與中華文明協同創新基地等研究平台,又可飽覽岳麓山、愛晚亭、《岳麓書院記》木刻等歷史遺跡。一書一頁、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是體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素材。
面對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尤應發揮主觀能動性,更加系統全面地挖掘其中的精華。比如,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朱漢民致力於深入研究中國思想史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關系,在修訂《中國傳統文化導論》一書時,更加突出了“兩個結合”的內容。堅持“兩個結合”,就要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在岳麓書院庭院裡徜徉,隨處可見駐足凝思的參訪者。人們於此細細品味楹聯、匾額等背后的文化意蘊。歷史文脈匯聚,真理之光生輝,照亮前方的奮進道路。
(作者為本報湖南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3年11月02日 第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