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文旅

郴州北湖區兩項非遺被列入省級以上非遺名錄項目

2023年11月16日15:37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近期,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向社會公示了湖南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推薦名單,郴州北湖區兩項非遺“郴桂北路戲”和“魯塘砂罐燒制技藝”上榜。截至目前,北湖區列入省級以上非遺名錄項目增至4項。

“郴桂北路戲”是郴州地區民間戲曲文化中的一朵藝術奇葩,它根植並傳承於民間達數百年之久,也是全省傳統戲劇類唯一新增上選的非遺項目。

據記載,清道光年間,北湖區小埠村鄧姓族人鄧貽紹、鄧傳發與曹基源(鄧傳發結拜兄弟)是最早一批學習北路戲的藝人,歷經數代傳承,最終形成以小埠村鄧氏為主的家族式傳承模式,這也使北路戲得到很好的傳承與保護,並發展成為當地的特色傳統文化。

“郴桂北路戲”常演傳統劇目有《下洛陽》《傅伯龍趕妻》等。這些劇本描繪勞動生活,表達人們對辛勤勞動的由衷贊美,也通過批判那些危害社會、危害家庭的行為,從而教育人們珍惜幸福美好生活,頌揚重情重義、拾金不昧、助人為樂的良好品德。

“魯塘砂罐”是北湖區魯塘鎮上魯塘村出產的一種特色工藝器皿,早在魯塘何氏義枋公(公元1241—1323年)時代,這種工藝就從廣東潮州傳到魯塘,距今有八百多年的歷史。

“泥巴草屋作戲園,旋轉舞台把戲唱。十個指頭拍拍打,五個指頭打圓場。”這琅琅上口、生動形象的順口溜成為上魯塘砂罐燒造工序口訣之一。傳統魯塘砂罐制造過程較為復雜,共有三十六道工序、七十二道手腳,最難的是對砂罐煉制的火候控制,須把火溫控制在1200℃左右才能燒出好的砂罐產品。

目前,魯塘砂罐僅剩何善平一家在堅守,到何善平的兒子何海江已是21代。為使魯塘砂罐走出傳統工藝發展瓶頸,何善平一家不斷改進傳統工藝、學習新技術、研發文創產品,終於走出一條傳統與創新相融合的新路子,魯塘砂罐也成為湖南省響當當的非遺品牌。魯塘砂罐整合成為非遺文創及旅游商品,還衍生出“砂罐菜”“砂罐茶”“砂罐圍爐”“砂罐烤奶”等美食品牌。

近年來北湖區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對非遺項目的保護力度不斷加強,非遺保護工作邁上新台階。目前,北湖區共有各級非遺名錄項目64項。(邱佳樂 雷小暾)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