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文旅

醴陵撿瓷的文旅新體驗丨從一個企業到一個村 從“垃圾堆尋寶”到“進貨式旅行”

2023年11月21日15:14 | 來源:株洲新聞網
小字號

原標題:醴陵撿瓷的文旅新體驗丨從一個企業到一個村 從“垃圾堆尋寶”到“進貨式旅行”

downLoad-20231121090811

▲企業設置了打卡展牌,供顧客拍照、簽名。 劉芳 攝

你去醴陵撿陶瓷了嗎?

8月以來,身邊不少人都為醴陵“淪陷”了,好像必須要來一次醴陵City walk。

話題發酵兩個多月,這個活動人氣是否依舊?有何新發展?近日,記者帶著這些疑問,再次來到“千年瓷都”的醴陵,走訪一些陶瓷企業,發現“來醴陵撿陶瓷”依舊廣受追捧:有些人來了不下十次,還有人參加旅行社一日游﹔從陶瓷企業來看,越來越多企業加入行列,甚至不斷開拓新模式,提供多元化產品。

熱度發酵,帶“火”了一條致富路

醴陵的秋日,青山與古跡交相輝映,景色宜人,遠道而來的客人們,卻無心流連於風景,直奔早已在尋寶攻略裡反復確認數遍的目的地——各大陶瓷廠。

撿陶瓷熱度持續發酵,越來越多的撿瓷打卡點火起來,仙岳山街道萬宜村的華盛瓷業就是最早火爆起來的撿瓷點。

記者再次來到華盛瓷業,發現了很多新變化:牆上貼出標語“華彩盛世 如瓷美好”,立在門口的網紅展牌非常顯眼,設置在撿瓷區的簽名牆,上面密密麻麻簽滿了名字,遠道而來的游客紛紛與展牌合影。

“來撿瓷的游客將拍的照片發布后,自然會成為活動的宣傳照、引流照。”作為最早一批開展撿瓷活動的華盛瓷業,公司副總經理馮艷深諳流量密碼,以最佳的方式迎合年輕人的喜好,讓“撿瓷器”也有了各自的儀式感。

相較之前環境簡陋的大棚撿瓷區,華盛瓷業還在工廠的辦公樓開辟了一個精品區,不僅可以淘到風格各異的外貿出口瓷,還有精美的釉下五彩瓷。

“之前有不少游客向我們反映瓷器種類太少了,撿得不過癮。”馮艷收到意見后,立即做出了調整,增添了酒具、花瓶、花盆等新品種。

這些創新,以及企業對消費者體驗感的重視,讓撿陶瓷活動開展兩個多月來,人氣不降反增,尤其在國慶節期間達到高峰,日人流量達到了2萬+,從市區通往廠區的公路幾近水泄不通,平常20分鐘的車程要堵上半個小時才能通過,車隊綿延數裡長。為了方便大家停車,華盛瓷業特地安排了工作人員引導,將廠內大坪設為停車場。

“撿陶瓷”不僅讓華盛瓷業“一夜成名”,企業所處的仙岳山街道萬宜村也因此成為“網紅村”,進出華盛瓷業的致富路,更是成為村民真正的“致富路”。

“這條數百米的致富路上,有華盛、百花、明輝、永和4家瓷廠。”面對突然而來的“流量”,萬宜村黨支部書記黎建新很快做出了反應,他認為,“一個企業的力量有限,隻有讓越來越多的企業參加,才能形成合力,給慕名而來的游客有更多的瓷可以撿、可以淘。”

於是,黎建新挨家做工作,分析利弊。慢慢地,百花、明輝、永和也打開倉庫大門,迎接游客。同時,該村還對沿路的23家商鋪統一規劃,在保留原本撿瓷器、淘瓷器項目的基礎上,建設停車、餐飲、住宿等配套設施。

實踐証明,“流量”讓這條致富路成為了“淘寶撿瓷一條街”,成為游客來醴陵的新景點。

周末,夏惠惠帶著父母打卡這條街撿瓷,被這條街的人氣驚呆了。“從路口開始,就被各種款式的瓷器吸引住,挪不動腳,看見什麼都想買。”她感慨說,“尤其是兩旁還擺滿了各種小吃攤,買夠了,也吃夠了。”

一個話題,盤活了一個村的經濟,提升了一座城的名氣,帶動了整個產業的熱度。“以瓷旅融合助推鄉村振興,將這條街真正變成當地村民的致富之路。”黎建新說,目前還在探索新的模式,增加活動趣味性,完善配套的服務設施,吸引更多人來醴撿瓷。

downLoad-20231121091006

downLoad-20231121090946

▲游客在醴陵陶瓷企業撿瓷、淘瓷。 劉芳 攝

試水內銷,建品牌、推廣炻瓷

進入醴陵市嘉樹鎮,道路兩旁時不時就有關於“撿陶瓷”的巨幅標語。

嘉樹鎮是“中國炻瓷之鄉”,有超過20家與炻瓷有關的企業,其中規模企業18家,產品遠銷海內外。

在湖南益嘉瓷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益嘉瓷業”)門口,新建大樓拔地而起,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炻瓷工業文明館將在此對外開放。

益嘉瓷業是一家集日用陶瓷研發、設計、制造及品牌營銷與工業旅游+於一體的企業,產品遠銷美國、歐洲、中東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在今年醴陵瓷博會上,益嘉瓷業也開展了“撿陶瓷”活動,被眼尖的網友發現后,在網絡火速出圈,成為不少游客來醴陵撿瓷的新地標。

但這不是益嘉瓷業的真正目的。

當下,正是益嘉瓷業實施“二次創業、轉型升級”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益嘉瓷業品牌推廣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不僅要做強國際市場,還要啟動國內市場,實現內外循環齊頭並進。

如何開拓國內市場?上述負責人告訴記者,“撿瓷器”活動的火爆,不僅擦亮了醴陵的陶瓷品牌,也讓陶瓷企業找到了更多的“可能性”,更使企業和產品得以與消費者形成零距離、體驗性互動。

“原來這種好看又實用的瓷器,叫炻瓷。”從長沙過來的朱砂第一次來醴陵撿瓷,刷新了她的認知。

這不是特例。“在撿瓷區,我們被問的最多的就是什麼是炻瓷?”益嘉瓷業品牌推廣工作人員楊帆坦言,“雖然醴陵盛產炻瓷,誕生了全國首個日用炻瓷地方標准,但很多市民都不知道炻瓷的概念和特征。”

炻瓷作為介於陶和瓷之間的產品,保障堅硬耐用的同時易於裝飾,可以完全按照市場需求進行各種新潮的設計。原本年輕人印象中古朴典雅的陶瓷眨眼變得風格多樣、新潮時尚,不僅適應廣大國際市場,更正好契合當下年輕人的審美。

今年,益嘉瓷業試水內銷,專門成立了品牌運營中心、炻瓷工業設計中心等部門,還針對國內市場專門設計研發了手繪系列產品。“我們也首次參加了中國(深圳)國際禮品及家具用品展,收獲了不少國內客商的關注。”楊帆表示,作為傳統單一出口型企業,公司生產的產品能夠廣受游客的好評,對於下一步開拓國內市場充滿了信心。

在推廣炻瓷知名度方面,益嘉瓷業也發揮企業示范帶頭作用,在今年瓷博會期間,舉辦了第一屆炻瓷設計大賽,吸引了大量作品參賽,也讓更多市民認識、了解實用又新潮的炻瓷。

未來,益嘉瓷業將堅定企業智能化、品牌化的發展策略,堅持國內外市場齊頭並進的戰略方針,致力於成為國際知名炻瓷智造商與大中華區知名陶瓷品牌。

該鎮政府負責人表示,將充分發揮炻瓷產業的優勢,以發展炻瓷制造產業為重心,通過提升品牌價值、文化內涵和自動化生產水平,提高炻瓷行業的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為醴陵“千億時代”作貢獻。

downLoad-20231121090937

▲員工在為顧客選購的陶瓷打包。 劉芳 攝

“進貨式旅行” 不讓一個人空手離開醴陵

除了“撿陶瓷”,在醴陵還有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情,那就是去進貨。

如果說“垃圾堆尋寶”,是醴陵向年輕人們撒的鉤子,那麼“進貨式旅行”就是讓人們走不出醴陵的“消費主義迷霧”。

跟著網友在小紅書上發布的攻略,導航到醴陵陽三石快樂幼兒園,再往裡走100米,就可以看到牆上挂的紅色指示牌——“美家陶瓷網紅打卡由此進”。

杯、碗、碟、盤、勺、鍋……一摞摞、一箱箱,上萬款瓷器產品擺放在地上和貨架上,四面八方來的游客們一邊挑選,一邊感嘆“挑不完啊挑不完,太多了”。

美家陶瓷是“倉儲式淘瓷”,1500平方米的倉庫全是瓷器,田園的、歐式的、萌趣的、啞光粗陶質感、亮光瓷器感……各種器型、各種顏色,款式新穎,適合瓷器顏控,堪稱是醴陵撿瓷器的“終點站”。

在倉庫外面,工作人員每天都會不定時推出一批瓷器提供給大家免費撿,基本上都在幾分鐘內被搶空。

倉庫內空地處,一個話筒、一台手機,就是老板廖偉的直播間。網友通過電商下單,旁邊的工作人員就立即打包、發貨。

也有“鐵粉”從直播間來到實地。網友小陶來自衡陽,也是關注廖偉的鐵粉,醴陵撿陶瓷活動在網上越來越沸騰,她也坐不住了。“這是我第二次來醴陵淘瓷,太好買了。”在美家陶瓷的倉庫,這次她帶上了好朋友,一邊向其介紹,一邊往購物籃裡放選好的陶瓷。

廖偉從事陶瓷銷售多年,以前是在外地擺地攤。2020年,他踩著抖音直播的風口做電商。如今,廖偉每天在抖音有20多萬粉絲,7個粉絲群滿員,每天兩場抖音直播。

因為生意好,不愁銷量。廖偉起初在網上看到很多人來醴陵撿陶瓷,並沒有當回事。“每天都忙不贏,除了兩場直播,不是在選品就是在去選品的路上。”廖偉說。

直到10月1日,他嘗試做了一塊牌子挂在路邊門口,當天上午就來了一波又一波外地游客,甚至還有旅行團過來。廖偉回憶,“旅行社大巴停在路邊,一車子人齊刷刷走進來。”得知都是外地旅行團游客,廖偉還特意給每個游客贈送兩個瓷器。

由於人手有限,游客太多,次日,廖偉又把牌子撤回。“還是斷斷續續有人進來詢問,我想了想不能讓別人大老遠跑過來失落而歸,又把牌子挂上,並增加了人手整理貨架、負責打包。”廖偉說,為了應對這些游客,廖偉每天隻開一場直播。

品種多樣、價格實惠,美家陶瓷吸引了不少游客來到這裡“進貨”。廖偉說,撿瓷器活動開始到現在,有很多株洲、長沙、萍鄉的人來這裡批發瓷器,有些人拿回去在夜市上擺攤,也有些人拿回去在自己店裡使用,很多顧客已經成為回頭客。十一期間,有個四川的游客是民宿老板,在這裡買了上千件陶瓷打包。

在陶致貿易,接待撿瓷器的旅行團更多。據了解,企業不僅開設免費撿和低價淘,還在現場設置了各種小游戲,提升參與感和趣味性,比如跳繩、俯臥撐和套圈等,參與活動就能獲得瓷器作為獎品,讓撿瓷活動變得更加豐富多樣。

“以前單位團建就是爬山、燒烤,這次不同,參與感特別強,撿得快樂、淘得開心,特別地滿足。”參團來醴陵撿瓷的游客肖女士說,來醴陵一趟不僅沒有空手離開,也沒有空著肚子離開,大家還順道品嘗了醴陵美食,賞玩了醴陵煙花。

【經觀雜談】

來醴陵撿瓷還有無限種可能

這場由民間興起、企業主動參與、市場主動靠攏的“撿陶瓷”活動,正在“千年瓷都”醴陵愈演愈烈。

有人說,“來醴陵撿瓷器”能夠火出圈,是一次陶瓷企業與游客的雙向奔赴。正是因為企業對消費者體驗感的重視,才讓更多的游客聞名而來,盡興而歸。

“來醴陵撿瓷器”還激發出了很多“可能”。比如,從最初的“垃圾堆裡撿寶”很快發展到市場上的團體游,無疑是得到了消費者、市場對“來醴陵撿瓷器”的認可。

但是,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撿陶瓷”活動雖然提升來企業、醴陵陶瓷的知名度,但一些陶瓷企業仍存在招引人才難度大的困難,尤其是年輕人才更難招。某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曾花高價招了幾名年輕陶瓷設計師,到位於鄉鎮的企業工作不到一個禮拜,就辭職了。

當下,很多在一線城市的年輕人流行回到鄉下開啟“鎮生活”,尋覓自己的詩與遠方。醴陵作為全國縣域經濟百強之一,是否能抓住這波由年輕人興起的“撿瓷流量”,不僅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醴陵,也讓越來越多人留下來?

從景德鎮來看。官方數據顯示,僅是去年,就有3萬多外來人口到景德鎮尋覓詩和遠方的“鎮生活”,追逐自己遠大的“瓷夢想”。

“景漂”自古以來便存在,全國各地的匠人匯聚於此,為的是瓷業傳承。如今,“景漂”的潮流在藝術家和文藝青年間延續,充當著逃離北上廣的細分出口。他們中大部分人,都將陶藝作為職業或者畢生追求,年輕的創作者們,既師從古法,又大膽創新,既能創造傳統的作品,又能推出拿捏同齡人的新奇單品,靈感在傳統與現代中交織碰撞。

那麼,來醴陵撿瓷應該還能激發出無限種可能。在醴陵這片沃土,在完備的產業鏈和自由的創作氛圍的蔭蔽下,是否也能滋養一批“醴漂”?(記者/劉芳)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