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色搖籃”裡打造特色法治文化陣地
——走進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舊址

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舊址前樓。劉俊慧攝
“衡山西,岳麓東,城南講學峙其中。人可鑄,金可镕,麗澤紹高風。多才自惜夸熊封,學子努力,蔚為萬夫雄。”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舊址(以下簡稱湖南一師舊址)展館內,校歌樂譜與藍底白花圖樣的老校旗靜靜擺在櫥窗與展櫃中,向來人展示學校求真務實的育人風骨。
在長沙市司法局的推薦下,今年湖南一師舊址成功入選湖南省首批紅色法治文化基地。這是湖南一師舊址獲得的又一個法治文化榮譽,也是長沙市司法局積極指導法治文化建設示范工作的一個縮影。
底蘊深厚,是紅色法治文化重要搖籃
長沙城南第一名勝妙高峰下,湖南一師舊址掩映在翠林之中,灰白相間的磚木結構散發出歲月沉澱感,靜謐而庄重。
公元1161年,南宋名相張浚與其子張栻創辦了湖南第一師范學院(以下簡稱湖南一師)前身城南書院,以講學論道、授徒傳業而聲名遠播。1903年,城南書院改制更名,最先開啟湖南師范教育,成就了“千年學府、百年師范”的美譽。
在第五展廳,一面近四米長、三米高的校友名人牆引人注目,牆上記載了湖南一師50多位被載入《辭海》的杰出師生。“湖南一師人才輩出,其中不乏許多在中國紅色法治建設史上具有重大貢獻和重要影響的法治名人。”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思政課教師、黨史學者顏蒹葭介紹道。
“再多看一些,從偉人等革命先輩的足跡裡體驗紅色法治的力量與魅力,這種經歷很棒!”九月開學季,湖南一師舊址主題展覽的各大展廳人流如織,第八班教室、庭院裡,總能看見成群結隊前來學習的學生。據介紹,湖南一師舊址有教室數百間,可容納近千人至千余人不等的大禮堂和大操場各一個,另有多功能報告廳4個,都可用於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
除了學生研學、干部培訓,這裡也是社會各界參觀的重要場所。1963年這裡開始面向社會開放,並於2011年全部免費開放。
法治文化氛圍如涓涓細流流淌在湘江之畔的妙高峰下,附近的坡子街街道青山祠社區不僅是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先進單位,還和湖南一師舊址簽約成為了黨建、法治共建單位,黨建引領+法治宣傳,讓這塊土地的法韻花開別樣紅。
湖南一師新生在學校舊址參觀學習。劉俊慧攝
“法”“景”融合,讓紅色法治宣教活色生香
普法宣講、紅色培訓和高校思政課教學……近年來,湖南一師充分發揮館校合一的法治宣教隊伍優勢,將舊址與高校現有辦學力量緊密結合,校內校外,讓紅色法治精神不斷傳揚。
結合學校舊址,湖南一師將杰出校友的紅色法治故事寫進宣教課件中,並積極拓展課上課下融通共進的實踐教學場域,通過開展以案說法、模擬法庭等活動,讓學法有氛圍。
“中國紅色法治思想的一縷在這裡萌發。”顏蒹葭表示,杰出的紅色法治歷史人物與豐厚的法治文化資源為湖南一師舊址進行紅色法治宣傳提供了條件。
每年,許多黨員干部、企業、社會團體慕名來到湖南一師舊址開展研學活動,以“紅色旅游+研學實踐教育”的形式感受革命先輩們“法治興國”“依法治國”的法治哲理。2020年,湖南一師舊址獲得了第六個“國字號”——被全國普法辦確定為第三批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成為長沙市紅色文旅標杆中一個重要的普法陣地。
在長沙市司法局推薦下,湖南一師舊址申報了湖南省首批紅色文化法治基地並成功入選,“長沙另一個入選的基地是寧鄉市沙田紅色教育基地,那裡有法治人物何叔衡、謝覺哉的故居,這兩個基地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長沙本土深厚的紅色法治歷史底蘊。”司法局普法處相關負責人介紹。
湖南一師通過辯、說、寫、彈、唱、跳等喜聞樂見的方式創新法治宣教手段,讓法治教育“活色生香”。來自雨花區的參觀者黃晨表示,自己是看了反映李六如領導新中國初期反腐的電影《反腐槍聲》后特意來湖南一師舊址參觀的,“電影讓我頗有感觸,聽說一些鏡頭還是在湖南一師舊址取景拍攝的,我覺得更有必有來了解學習。”
近年來,湖南一師堅持講好紅色文化裡的法治故事,在“紅色搖籃”裡打造特色法治文化陣地。除疫情期間外,每年來湖南一師舊址參觀學習、接受法治宣傳教育的游客均達40萬人次以上,取得了良好的普法成效,廣獲好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