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本網專稿

【建設幸福河湖】湖南長沙縣:優化“水生態” 激活“水經濟”

人民網記者 劉賓
2023年11月29日11:24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花果村打造的文旅特色小院。人民網記者 劉賓攝

花果村打造的文旅特色小院。人民網記者 劉賓攝

“三湘首邑”長沙縣,依山傍水,江河匯聚。

近日,記者隨同由中央網信辦網絡社會工作局、水利部辦公廳、水利部河湖管理司等單位共同主辦的“高質量發展中國行”之“2023建設幸福河湖”網評品牌活動,來到湖南長沙縣果園鎮花果村。

步入村裡的張公塘小微水體示范片區,但見流水潺潺、水草青青,一幅秀美山水田園畫扑入眼帘。

“張公塘這片水域面積有90多畝,以前受養殖、生活污水直排等因素影響,水質差、臭味大,有村民甚至為此搬家到別處。”花果村黨支部書記、村級河長馮廣介紹說。

花果村張公塘音樂濕地公園露營基地。人民網記者 劉賓攝

花果村張公塘音樂濕地公園露營基地。人民網記者 劉賓攝

近年來,村裡積極實施小微水體生態修復治理,把張公塘裡的淤泥、糞渣全部清理上岸,並按照“一戶兩池(化糞池+隔油池)源頭控污、一渠一地(生態渠+濕地)中途淨化、兩池一島一帶(沉澱池+生物復合制劑池+生態浮島+植物綠帶)末端修復”的方式,實現了生活污水、糞污水、餐廚水等分類收集處理、達標排放。

曾經的“臭水溝”如今蝶變為村民身邊的“景觀帶”。今年年初,生態環境部印發的《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示范案例》中,花果村“厭氧池+人工濕地+生態塘處理+農業利用”治理技術成功入選,成為14個首批案例之一。

生態美帶來產業興。

優良的水質為花果村發展“花果蝦”養殖創造了條件。目前村裡龍蝦養殖面積3000多畝,畝產淨利潤可達6000多元。依托張公塘這一自然資源優勢,村裡引入文旅公司打造“音樂濕地公園”,建成了露營基地、文化長廊、圖書館等一系列場所,成為人氣十足的近郊游“網紅打卡地”。

“今年9月份正式開業,10月份營業額達到30多萬元,周末住宿至少得提前3天預定才行。”濕地公園運營負責人姚郭介紹說。

短短幾年,花果村集體經濟收入蹭蹭上漲,已從2019年的2.38萬元增長到55萬元。

以水為景,以景興產。在長沙縣,水潤鄉村促發展的例子遠不止這一個。

長沙縣江背鎮印山村,素有“三湘第一村”美譽。擁有700多畝人工湖面的天璽湖,水天一色,碧波粼粼。

印山村天璽湖。印山村供圖

印山村天璽湖。印山村供圖

去年,印山村依托天璽湖建成了河長制主題公園。公園凸顯觀賞性、科普性,在不同版塊介紹當地水系分布情況以及歷代治水名人等知識,打造獨具特色的治水人文景觀。每逢周末和節假日,游人便紛至沓來,帶旺了村裡的民宿、農家樂生意。

“家門口就是景區,村民不用外出也有錢掙。”印山村黨總支書記、村級河長劉羅仕告訴記者,去年村民人均收入達6.2萬元,今年有望突破7萬元。

據了解,長沙縣共有小微水體5.8萬余處。這些分布在城鄉的溝渠、小溪、池塘等小微水體,具有流動性差、自淨化弱、數量多等特點。在落實河湖長制過程中,當地堅持“大小共抓”,把小微水體納入河湖長制管理。

縣河長辦結合實際,印發了小微水體管護實施方案,各鎮街對小微水體劃分片區,逐片設立了片區河長和管理員,全縣明確了26個市級小微水體示范片區創建點、42個縣級小微水體治理點,以點帶面促進流域水環境質量整體改善,實現了所有水體有人管、有人治,讓水“流起來、淨起來、美起來”。

水天一色。人民網記者 劉賓攝

水天一色。人民網記者 劉賓攝

優化“水生態”,激活“水經濟”。

近年來,長沙縣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生態產業,打造河湖岸線產業鏈。目前,全縣建成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78個、省級美麗鄉村6個、美麗宜居村庄318個﹔已有規模休閑農業和農村旅游景點73家,每年接待游客超866萬人次,經營總收入超22.8億元。

縣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地“小水體”帶來“大幸福”,主要體現在三個“有效”、三個“促進”上:三個“有效”是指農村生活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農村水體得到有效整治、農村環境得到有效改善﹔三個“促進”是指促進了生態理念的轉變、促進了集體經濟收入的增加、促進了群眾參與生態治理的積極性。

湖光山色,繪就生態美景﹔江河奔涌,滋養廣袤大地。幸福河湖正為長沙縣的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