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黨建

長沙學院:以黨建激發學院發展的澎湃動力

2023年11月29日14:31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隨著新時代高校黨建“雙創”和“對標爭先”工作火熱開展,各地高校呈現競爭態勢。長沙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黨總支破解地方院校平台較低、工科大院黨建創新性不足等難點問題,6個支部、101名黨員群策群力、精耕細作,把基層黨建與人才培養深度融合,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以點及面,貫穿到各項工作的方方面面,黨的組織保障和思想引領作用得以浸潤辦學發展全過程、各環節。

以黨建凝聚發展力量

“你手裡拿著的僅僅是一個手機嗎?它的背后鏈接著什麼?”《數據結構與算法》核心專業課上,置身中國式現代化的大背景,何可可將貼近現實生活的鮮活案例引入課堂,結合自身從業經歷和產業一線的實際需要,與同學們一起探討突破技術壁壘的必要性。

4年前,何可可的政治身份還只是群眾。當時,學院應在高級知識分子群體中發展黨員的工作要求,結合何可可踏實負責的工作態度,向他拋出了入黨橄欖枝。何可可毫不猶豫地接下了橄欖枝。這些年,在他的辦公桌上,除了統一下發的黨政理論書籍和備課教材,也常更新一些經濟、政治、文化傳播等人文社科類書籍。“隨著廣泛閱讀,專業素養更為深厚,人生視野得到擴充,對世界的看法也更加成熟、全面。”何可可說,做好育人工作,更重要的是積澱家國情懷,在課堂中無聲地融入思政教育。

“技術研發和運用不能脫離社會價值,理工科學生既要有技術絕活,還要有思想智慧。”經過黨組織的培養,42歲的何可可成為正式黨員。2023年,教研室主任、支部書記兩重身份先后落在何可可身上。他從一名普通教職工,成了學院協同負責一流專業建設和教工黨建工作的骨干,成為了黨建引領教學的一面旗幟。

“黨建和專業建設同規劃、同部署、同落實,這是趨勢,更是要求,有利於增強黨建與各項事業的融合度,打通學院發展的堵點。”肖燕芳說。

深厚的教學底氣,與老師自身追求和黨員身份的鞭策密不可分,同樣離不開學院整體探索和推進。如何突出“應用”,讓人才培養真正滿足社會發展需要?這是學校層面提出的辦學命題,也是來自產業一線的時代發問。計科學院院長李方敏領銜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一直在想辦法給答案。

“打造核心課程,延伸主干課程,輻射全部課程……”對此,李方敏教授貫穿聚焦計算思維培養,引入“課程組”這一概念。根據學院專業設置,強化《數據結構》《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計算機組成原理》等10門核心課程,調整工程基礎類課程、專業類課程,砍掉一些學生可以在實踐課程中學習或者能夠自學的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另一方面,所有教師不再以自身意願開設課程,由吃大鍋飯到競爭上崗,被“倒逼”優化課程安排,打破人才培養中“學的用不上”“要用的沒有學”的致命怪圈。

在學院事業發展中,黨員教師突出教師的身份,更要突出黨員的身份。改革過程中,黨員是改革的急先鋒,改革破題也是先動黨員的“奶酪”。

以“黨心”澆灌學生成長

“咔噠咔擦……”周末,致遠樓四樓廊道上,鍵盤的敲擊聲不絕於耳。機房內,整齊排列的電腦前,同學們聚精會神,手指翻飛,密密麻麻的編碼字符在屏幕前滾動著。一旁,帶訓老師時不時湊過去指導。

“引入真實案例,讓學生真刀實槍做項目,提高實操能力。”正在督查課堂的劉欣,是學院黨總支委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研室主任。

2012年,劉欣入職長沙學院,成為擁有企業工作經歷的“雙師型”教師。那時,本碩博均畢業於國防科大的他還不能理解學院相當一部分同學喜歡宅在宿舍。深入了解后,作為黨員教師的劉欣感到揪心:學院缺少實訓平台,人才培養方向亟待優化﹔部分學生專業認知不夠,缺乏鞭策……

隨著教學工作逐漸深入,劉欣開始更多的以高校教師的視角把握社會對人才的需要。他逐漸認識到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地方大學,培育“兩芯一生態”應用型人才,光靠老師講課不行,還要擴充平台、狠抓實訓,形成長效機制,以點帶面實現良性循環。

他傾盡自身所有資源,推動學院與數十家行業公司達成深度合作,為學生搭建與社會接軌的實訓平台﹔為了培育新生對專業的認知,他帶領學生團隊在2023級新生中開展“百題斬”活動,每周准時督促新生自學、刷題打卡、答疑﹔一遍又一遍地跑企業推薦畢業生……

“不僅讓我們上課更緊張,現在連周末的時間也沒了。”部分進入到劉欣老師實驗室的學生起初對他多有埋怨,但看著解的題、獲的獎,又收回怨言,繼續跟著老師學習,和劉欣一起過上了沒有周末的日子。

“教育是一項良心工程,作為一名教師很辛苦,作為一名黨員教師更辛苦,需要傾注精力、熱情和愛心。”劉欣說,黨員和教師這兩重身份激發著身上那份使命感和責任心。家裡、學校、實習單位﹔就業推薦、授課、指導實踐團隊﹔他為了學生的創新創業、實習實訓、學院的課程改革、就業工作忙的像高速旋轉的陀螺。“目前學院和學校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作為一名黨員,就應該不計名利得失,不計榮辱進退,當仁不讓地沖鋒在教書育人最前線。”劉欣腼腆地說。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任教11年來,從基礎課程到學科競賽再到學生畢業就業,他為學院發展和學生成才貢獻全部力量,也曾獲評年度師德標兵,被譽為“用黨心澆灌學生成長”的好老師。

以黨性助推發展效能

潘怡,有著16年黨齡的教授,Next—Gen創新實驗室負責人,新成員聚在一起算經濟賬、時間賬、社會賬,已經成為與潘怡教授見面的一項慣例。“實驗室也是育人課堂。學生來到實驗室,不光要掌握專業技能,還要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錘煉人生志氣,實現從‘學為小我’到‘學為大我’的轉變。”潘怡在學科競賽的賽道上跑了17年,已指導4個國家級項目、5個省級項目,曾獲評長沙市市直機關優秀共產黨員。

20級軟件專業的左思是2021年11月進入潘怡教授的實驗室。她沒想到,當時實驗室30多位同學竟然有6位是正式黨員,在實驗室裡,她親眼目睹了黨員們在學習、生活中時時,處處,事事都沖在前面,特別是疫情期間,他們義不容辭承擔起督促打卡、志願服務、管理實驗室等任務,不叫苦,不喊累。向他們看齊、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種子在她心裡萌芽。后來,在實驗室成員、黨員鄒妍的介紹下,她也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不僅是實驗室的黨員同學帶動和影響了我,我們的指導老師潘怡也經常要求我們不僅要精進專業,更要磨礪品性,要有崇高的信仰,愛黨愛國的情懷,要時時處處爭當表率。”

“以ACM實驗室為例,學生每學年的代碼訓練量超過兩萬行,參與的各類比賽超過20場次,邏輯思維、算法分析能力大幅度提升。”黨員教師黃娟自接手學科競賽相關工作后,一個學期下來,隻有一周時間能休息,但看著辦公室貼滿牆的獎狀,她說,“為愛發電也值得”。

全國勞動模范何文德教授、楊鳳年老師、任燕舞老師、廖良梅老師、趙碧海教授、欒悉道教授……在我心中的好老師的調查中,學生們列出的一串串名字不僅時他們心目中的好老師,也是學院信創人才培養賽道上的主力軍。目前,學院與百度、阿裡、字節跳動等頭部企業成立校企合作共建實踐教學基地15個,承擔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26項,與中國軟件、華為、科大訊飛等100多家知名企業簽訂就業實習協議。(譚政添 唐琳)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