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人民日報看湖南

關注科技創新 共謀高質量發展

2023年11月30日09:3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人民日報。截圖

人民日報。截圖

中核集團——

  加深中巴合作 搭建溝通橋梁

  本報記者 夏康健

  在中核集團華龍一號科技創新成果展廳內,巴基斯坦卡拉奇核電站的照片吸引了2023“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聯合採訪團的駐足。

  作為共建“一帶一路”產業合作的重要成果,卡拉奇核電站的建成投運不僅加深了中巴兩國的產業合作,也搭建了民心相通的橋梁。

  “卡拉奇核電站K2、K3兩台核電機組均採用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建成投產后,每年能為巴基斯坦提供電力近200億千瓦時,滿足200萬人的生產生活需求。”中核集團中核工程華龍一號總體設計總師范黎說。

  “電力短缺曾一度嚴重限制了巴基斯坦工農業發展,限制了人們的收入,卡拉奇核電站的建成投產對巴基斯坦意義重大。”巴基斯坦《每日郵報》中國新聞主編馬慕月告訴記者,“以卡拉奇核電站為代表的共建‘一帶一路’電力項目投產,為巴基斯坦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如今,巴基斯坦已實現每日22—24小時供電,人們的收入明顯增加。”

  “在建設卡拉奇核電站時,中核集團盡可能雇用巴基斯坦工人。項目全周期雇用人數超過6萬人,有的家庭‘父子兵’上陣,共同參與項目建設。”范黎說,中核集團還通過“師帶徒”和安全員制度,提升巴基斯坦工人的專業技術能力。

  “現在世界越來越關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裡的科技前沿領域創新合作。”哈薩克國際通訊社副社長納哈什別克·阿勒丹告訴記者,“隨著一批優質項目落地,共建‘一帶一路’必將受到更多國家的歡迎。”

  卡拉奇核電站不僅為巴基斯坦帶來了就業崗位,也孕育了一批巴基斯坦籍核電操縱員,他們作為技術管理骨干,因數量稀少而備受珍視。在卡拉奇核電站建設中,中核集團幫助巴基斯坦培養了172名運行操縱員和維修工程師。通過培訓,巴基斯坦籍技術人員已能獨立開展核電站的運行管理。

  據了解,卡拉奇核電站年發電量相當於減少標准煤消耗624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632萬噸。

  國家電投——

  發展清潔能源 供應綠色電能

  本報記者 周 歡

  前不久,2023“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聯合採訪團走進江西省新余市分宜縣行政服務中心“光儲充放檢”項目現場,一排排充電樁和儲能設施整齊布置。“以前,車輛充電需要一晚上,還要搶位置,現在半個多小時就充滿了,很方便。”市民張先生對一體化充電站贊不絕口。

  “‘光儲充放檢’一體化充電站,集光伏發電、儲能系統、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功能於一體,實現了‘多站合一’。”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以下簡稱“國家電投”)江西電力有限公司分宜發電廠黨委書記余武高介紹,該項目每年發電量30萬千瓦時的綠電由分宜縣行政服務中心大樓消納,每年節省電費4萬余元。

  為保障國家能源供應安全,探索能源保供的新路徑,近年來,國家電投積極實施“雪炭行動”,建設“綜合智慧零碳電廠”,通過整合戶用、共享儲能、分布式新能源等多種類型資源,實現對各類分布式能源、儲能和負荷的整合調控,鼓勵經營主體參與電力市場和需求側響應,提升負荷高峰期電力供應保障能力和應急供應能力。

  作為贛西地區負荷中心的重要電源支撐點,分宜發電廠創新推出“風光自發自用+儲能+充電樁V2G”項目開發模式。目前,新余市綜合智慧零碳電廠已投產4個零碳單元——“光儲充放檢”一體化充電站、“廠區空置地+屋頂車棚光伏+充電樁”的雙林廠區項目、零碳文旅景區、“工業屋頂光伏+工業可調用戶+儲能”應用場景,4個零碳單元均接入“天樞雲”智慧系統,實現對分布式能源的統一調配、調節和調度。

  “4個零碳單元每年提供綠色電能660萬千瓦時,減少碳排放4712噸。”余武高介紹,綜合智慧零碳電廠實現了綠色電力的生產與消費聚合,在幫助用戶降低用電成本、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的同時,整合末端資源,集零為整,有力提升了電網“削峰填谷”的靈活性。

  據介紹,截至10月底,國家電投管理電力總裝機2.42億千瓦,其中清潔能源裝機佔比70.5%。

  中建集團——

  運用數字技術 拓展幸福空間

  本報記者 申智林

  前不久,2023“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聯合採訪團來到湖南長沙機場改擴建工程T3航站樓,塔吊林立,車輛穿梭,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項目建成后,可滿足4000萬人次的年旅客吞吐量,國際航空運輸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承建該項目的中國建筑旗下中建八局項目現場負責人李剛告訴記者。

  近年來,湖南積極推進改革開放高地建設,暢通對外經貿物流聯系。作為湖南省著力打造的五大國際貿易通道關鍵節點工程之一,長沙機場T3航站樓項目總建筑面積約50萬平方米,將加快助力湖南構建空中經濟走廊。

  “我們把智慧賦能、數字建造理念貫穿於項目建設過程之中,積極打造‘數字工地’。”長沙機場T3航站樓項目技術負責人介紹,充分應用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實現對現場數據的檢測、收集、分析以及智能化管理,提高一線生產班組綜合管理水平和效率,項目建設提速持續賦能。

  據項目負責人介紹,項目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對建設現場能耗、水耗、噪聲、大型設備安全運行情況等指標數據進行了實時監測和預警,採用了50項綠色建造技術,深度集成綠色建筑、再生能源利用、智慧運維等多項核心技術,致力打造綠色、低碳的機場航站樓。

  作為我國首批“走出去”的企業之一,中國建筑也將先進的智慧建造技術帶到海外,比如中國建筑的“雲端建造”技術,研發了空中造樓機,推出了智能造橋機和住宅造樓機以及高品質裝配式建筑產品,打造了一系列“硬核”技術產品體系,助力行業生產方式變革。

  “中國的建造水平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這裡的參觀體驗讓我更真實地感受到這一點。”科威特《阿拉伯人報》經理穆爾塔達·塔哈在參觀完項目指廊建設工程后表示。

  中國建筑以“拓展幸福空間”為使命,秉持合作共贏的理念,贏得海外客戶的認可。截至目前,中國建筑海外業務已遍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承接海外項目8000多個。

  中交集團——

  參與搬遷改造 建設智慧新城

  本報記者 常雯宜

  在流經湖南省株洲市的湘江水面上,架著一座弧形設計的紅色大橋,北起清水塘大道,上跨清霞路,往南越過湘江,對接珠江北路落地,全長2.85公裡,橋身舒展大氣,被市民稱為“湘江最美大橋”,它就是清水塘大橋。這座大橋由中交三航局投資建設並運營,與不遠處的清水塘城市公園相互映襯,成為中交集團參與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的代表作。

  近日,2023“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聯合採訪團來到株洲,參觀了解老工業區轉型為智慧新城的情況,清水塘老工業區改造項目是中交三航局投資建設的工程,是全國老工業區搬遷改造試點項目。

  2014年,清水塘被列為全國21個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試點之一,也是長株潭城市群“三高四新”建設試驗的示范區之一,受到高度重視和政策支持。自此,老工業區邁出了向智慧新城轉型的步伐。

  如今的清水塘片區空間功能區規劃布局為“四區三組團”,即智造產業區、科創總部區、工業遺址公園區、口岸經濟區以及3個居住組團。目前新城已入駐三一石油裝備產業園、中車雙碳產業園、株洲市危險化學品集中經營電子交易中心等項目,簽約廣鐵綜合物流園、香港創志環保新材料基地、北京尊峰環保全國裝備制造基地等項目,京東中南工業品物流園等項目即將入駐。

  依據新的經濟形勢和時代背景,新城下一步將錨定株洲市核心優勢產業,以龍頭項目為主導,重點發展高端智造、科技創新、文旅商貿、口岸經濟等產業形態,加快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導入,形成規模效應,打造片區百億產業集群。

  中國能建——

  發揮技術優勢 加快低碳轉型

  本報記者 劉書文

  位於肯尼亞阿西河與斯瓦克河的交匯處,一座集大壩、供水、灌溉、發電於一體的肯尼亞綜合水利樞紐項目正加緊建設,這就是由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承建的斯瓦克大壩。

  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走出國門,中國能建作為重要的電力能源行業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和基礎設施投資承包商之一,向世界提供先進成熟的技術、裝備、管理和運營服務,業務遍布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際業務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近5年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累計簽約超過9000億元。

  中國能建圍繞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標准“軟聯通”、同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一大批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標志性工程應運而生,其中埃及500千伏輸電線路項目、巴基斯坦尼魯姆—杰盧姆水電站項目,均為“一帶一路”重點能源工程。

  “‘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新能源項目對有關國家和世界都具有積極意義,因為它不僅有助於經濟增長,同樣創造了一個更綠色的環境,使世界變得更美好。”今年10月,當2023“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聯合採訪團走進中國能建時,來自巴基斯坦中巴經濟走廊每日新聞網的易卜拉欣·馬利克表示。

  近年來,中國能建充分發揮能源電力全產業鏈一體化與核心技術優勢,系統打造新能源、新基建、新產業“三新”能建平台,加快能源電力清潔低碳轉型,助力“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能源建設向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中國能建黨委書記、董事長宋海良表示,中國能建將全面加快綠色低碳化與數字化“兩化”轉型,持續培育“能源+”“數字+”“綠色低碳+”多維發展模式,創造成系列的“雙碳”解決方案、產品與服務。

  振華重工——

  提供優質服務 展示科技實力

  王 玥

  佔地5000多畝的長興島碼頭,一組高達數十米的岸橋矗立在此,一眼望不到頭。不遠處,一座座巨型廠房井然排列。這裡是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振華重工”)最大的生產基地——長興制造基地。

  近日,2023“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聯合採訪團來到上海長興島,實地了解振華重工在共建“一帶一路”相關項目上的建設情況。在科技感十足的自動化生產線上,作業人員正緊張有序地作業。

  “創新始終是振華重工發展的關鍵詞,很多項目中都體現了公司在科技創新方面的不懈探索與追求。”提起科技創新,振華重工總裁助理、振華設計研究總院院長李義明說,“我們的欽州港自動化碼頭,使用了12台自動化雙小車岸橋、42台雙懸臂自動化軌道吊、72台智能導引運輸車,應用全球領先的制造工藝及前沿技術,彰顯中國‘智造’的科技底蘊。”

  不僅如此,在上海洋山四期項目中,振華重工承擔了設計研發制造和安裝調試任務。項目團隊不斷進行封閉式研討與測試,創新運用雙箱自動化軌道吊技術等,保証這個全自動化碼頭成功投產。

  重型裝備制造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作為中國裝備制造企業的一員,振華重工積極響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先進技術和優質產品服務共建國家和地區,在海外項目中展示了卓越的科技創新實力,助力推動全球貿易和物流發展。

  在歐洲,振華重工為意大利打造了自動化碼頭瓦多港,提供了全套港機設備以及全生命周期備件及維保服務﹔參與建設希臘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港,提供了27台岸橋和16台軌道吊,助力其成為地中海地區重要的集裝箱港口之一。在亞洲,振華重工與新加坡港務集團合作,成功打造集成6項關鍵技術創新的雙小車自動化岸橋,幫助新加坡碼頭實現高效實船作業,提高港口的整體運營效率。

《 人民日報 》( 2023年11月30日 第 13 版)

(責編:黃卓、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