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社會

“救”在身邊的長沙實踐

——長沙以高水平急救能力守護市民健康與安全

2023年11月30日09:43 | 來源:湖南日報
小字號

  如果一輛貨車與滿載旅客的大巴車發生車禍,受傷人員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獲救?9月26日,一場由長沙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主辦,長沙市120急救中心承辦的醫學救援應急演練在湘江新區大王山航空救援基地舉行,此次演練主要模擬重大交通事故所造成的多人員傷亡場景。演練過程中還特別出動了“空中120”直升機,為廣大民眾搭建安全可靠的“空中生命線”。

  急救能力建設已成為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應急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乎生命安全的重要民生工程。近年來,長沙市全面貫徹黨中央、省、市關於提升急救能力的相關部署,堅持以健康中國建設為綱領、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圍繞專業救援能力和公眾自救能力兩個中心,全流程強化急救能力建設,形成科學高效有序的急救體系,不斷擦亮急診急救示范城市“金名片”。

  聚焦頂層設計

  全過程實現閉環管理

  9月24日凌晨3時,長沙市120急救中心指揮調度中心的電話響起,54歲的趙阿姨突然暈倒。指揮調度中心根據求助的位置和病情情況,第一時間指派距離較近的長沙市第四醫院岳麓院區前往救援。5分鐘后,四醫院急救中心醫護人員抵達現場,10分鐘送至醫院,10分鐘完成急診CT、進入急診科搶救室,全程不到半個小時。

  急救,既要“急”,也要“救”。近年來,長沙從頂層設計著手,將提升急救能力作為“健康長沙”建設的重要工作推進,不斷優化急救組織、預案、責任和保障等體系建設,為急救工作高效開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長沙市將提升急救能力作為“健康長沙”建設的重要工作推進,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分工明確的工作體系和網絡。及時修訂出台了《長沙市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預案》《長沙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等應急預案,理順了衛生應急工作體系。並將急救能力提升、急救知識與技能普及納入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真抓實干督查激勵評價指標、各區縣衛生健康局與市直屬醫療衛生單位年度績效考核指標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真抓實干’指標,定期督導檢查,壓實工作責任,形成全過程工作閉環。”長沙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

  同時,按照“集中管理、統一調撥、動態儲備、疫時應急、採儲結合”的原則,採取實物儲備、合同儲備和產能儲備相結合的形式,建立了長沙市公共衛生應急物資庫,為推進高效急救工作奠定了基礎。

  聚焦專業建設

  構建智慧急救網絡體系

  10月29日,2023長沙馬拉鬆在賀龍體育館鳴槍開跑。比賽期間,除了賽場上每個醫療點和救護車組標准化配備急救藥品、醫療耗材、通訊工具、AED等30余種保障物資外,工作人員還在120指揮中心通過重大賽事活動保障平台實時連線現場通訊指揮車,查看醫療保障實時畫面,運用5G智慧化調度系統開展協同指揮,科學調度賽道急救資源。

  “今年中心全面升級調度平台,運用物聯網等新技術,新增可視化展示平台,並對全市范圍內的救護車進行5G智能改造,每一名調度員面前的電腦顯示屏上可實時定位每一台院前急救車的具體位置。”長沙市120急救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當調度員錄入急救地址后,系統會根據距離遠近顯示待派車輛的智能排序,調度員、機器人便會給出車司機、醫護人員自動撥號派單。

  為了提高公共場所急救服務水平,長沙同步推進現場救援、院前急救和后續治療各環節建設,全面強化專業急救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水平,初步建成覆蓋市、縣、鄉(鎮)三級院前急救網絡體系——

  打造“五位一體” 現代化高質量公共衛生救治中心。目前,在市突發公共衛生救治中心的基礎上,長沙積極爭取省市共建打造集傳染病區域醫療中心、科研教學中心、培訓演練中心、醫學救援中心、信息中心“五位一體”的現代化高質量公共衛生救治中心。長沙市第一醫院今年獲批成為省級重大疫情醫療應急隊伍依托醫院。

  打造“1030急救圈”。全市共建有83個急救站點,同時,針對農村地區急救資源分布不夠均衡的短板,今年計劃在長沙縣黃興鎮、黃花鎮,望城區丁字灣街道,瀏陽市文家市鎮、柏加鎮,寧鄉市巷子口鎮分別增設一個急救站點,有效縮短急救服務半徑,實現救護車城區10分鐘內到達、鄉村30分鐘內到達急救現場。

  提高公共場所急救服務水平,不能光有“硬件”,更要有“軟件”。當公共場所配備急救設施后,還需要培養一批具有基本急救知識和技能的人才隊伍。近年來,長沙吸納省、市、區三級醫療和公共衛生專家,組建了市衛生應急專家庫。市級分緊急醫學救援、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突發中毒事件、核和輻射突發事件、心理援助等5類,重新組建10支衛生應急隊伍﹔各區縣、街鎮也均組建一支綜合衛生應急隊伍,實現分層分級分類應急,切實提升衛生應急處置能力。

  聚焦公共急救

  提高AED配置普及率

  不久前,湖南湘江新區洋湖濕地公園發生了驚險一幕:33歲的馮先生在踢足球時突然倒地,沒有呼吸和脈搏。現場剛好也在踢球的一名醫生初步判斷是心臟驟停,立即對其實施人工心肺復蘇。與此同時,另一名醫生迅速從公園客服中心取來AED(自動體外除顫器)。經過心肺復蘇配合AED除顫,馮先生的脈搏與呼吸逐漸規律。關鍵時刻,這台“救命神器”為搶救患者贏得了時間。

  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104萬人發生心源性猝死,平均每天約2800人,每分鐘約2人因心臟驟停而離世。而AED作為一種便攜式、易操作的心肺復蘇急救設備,被稱為“救命神器”。

  為了提高AED配置普及率,長沙市縣兩級衛生健康、紅十字等部門加強聯動,採取“政府購置+社會參與+公益捐贈”模式,加快推進公共場所AED配置。

  同時,建設了AED網點平台,並已在“長沙120”微信公眾號上線,實現全市AED一鍵查找、導航,極大方便公眾在緊急狀態下快速獲取急救服務。市民朋友關注“長沙120”微信公眾號,通過“微網站”界面進入,就可看到全市AED分布地圖,並可一鍵導航至附近的AED網點獲取使用,爭取寶貴的搶救時間。

  聚焦急救培訓

  普及化提升急救自救能力

  吃東西被異物卡住了怎麼辦?受傷流血了第一時間怎麼處理?身邊有人心跳驟停如何施救?……在近期長沙市急救知識與技能普及培訓班上,市120急救中心專家以“理論+實踐”的模式,按照理論教學、現場演示、學員實操、現場考核的流程,向學員普及急救知識與技能,順利通過理論和實踐考核后,學員還可當場獲得“長沙市急救知識與技能普及培訓合格証”。

  應對突發事故,除了專業救援能力的強大支撐,還需要提升公眾自救能力。今年,長沙採取線下與線上、培訓與科普相結合的方式,分層分級開展急救知識與技能培訓,分步有序推進急救知識與技能普及,不斷提升公眾自救互救能力。

  為了規范培訓內容,長沙分類開發設計標准化培訓課件,印制規范化的急救科普書,拍攝標准化教學視頻,建立線上培訓管理平台,做到課件、課程、考核、証書、平台“五統一”。截至目前,累計培訓第一目擊者8萬余人,普及培訓40余萬人次。

  長沙還加強標准化培訓基地建設,計劃到2024年底,標准化培訓基地在全市二級以上醫院和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覆蓋。

  此外,為了將實用的急救知識技能帶到群眾身邊,長沙積極搭建急救科普平台、急救公眾號、自助培訓與志願者服務終端等信息平台,通過平台定期發布急救知識圖文、視頻等精品課程,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線上科普。同時,開展急救知識技能“六進”活動,近3年累計開展“六進”活動800余場次。

  長沙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劉激揚表示,接下來長沙將按照省市領導要求,切實提高急救效率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AED儀器在公共場所配置的有效覆蓋,並將其作為文明城市建設的一項重要標志。積極引導醫學院學生到長沙的各個角落去宣傳推廣心肺復蘇知識技能,力爭3年內讓一半以上的長沙市民學會心肺復蘇技能,努力將長沙打造成為全民掌握心肺復蘇技能比例最高的城市。(唐璐、尹新發、許佳、周紅艷、吳邦文)

(責編:黃卓、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