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人民日報看湖南

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

2023年12月29日09:3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安全和發展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發展和安全要動態平衡、相得益彰。

  2023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糧食生產再獲豐收,能源資源供應穩定,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障能力不斷提升﹔出台化解地方債務風險、穩定房地產市場等一批政策舉措,扎實推進保交樓工作,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安全發展基礎鞏固夯實,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也增強了我們的信心和底氣。

  克服災害影響,糧食生產再獲豐收

  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於集鄉宗家庵村,地裡冬小麥長勢良好,谷倉裡滿是金黃。種糧大戶王建成說:“一畝地增種了1000多株玉米,我們精心調控水肥,玉米長得壯實,畝產比去年增加200斤。”

  春種夏耘,換得豐收答卷。今年,我國糧食生產克服黃淮罕見“爛場雨”、華北東北局地嚴重洪澇、西北局部干旱等災害影響,產量再創歷史新高,達到13908億斤,比2022年增加177.6億斤,連續9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今年以來,國際糧食市場復雜多變。國際上一有風吹草動,各國都會先捂住‘糧袋子’。”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張紅宇說,與國際糧價大漲大跌相對的,是我國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庫存處於歷史高位,市場調控及時有力,價格總體保持平穩。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嚴守耕地紅線,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加強高標准農田建設,切實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

  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強調:“要始終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位,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平時產得出、供得足,極端情況下頂得上、靠得住。”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各地區各部門積極作為、綜合施策,扛牢糧食安全責任,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

  ——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夯實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在安徽,當地充分利用零散邊角地塊,探索“小田變大田”,近年來耕種面積普遍增加﹔在內蒙古赤峰市等玉米主產區,輪作項目帶動大豆種植增加40萬畝……各地加大面積產量和種植結構考核權重,全年糧食種植面積達17.85億畝,已連續4年增加。

  今年以來,農業農村部把大面積單產提升作為糧食生產頭號工程﹔啟動已建高標准農田改造提升,全國改造提升3500萬畝﹔歷時3年的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順利收官,1304個糧食等重要農作物新品種審定通過,持續擦亮種業“芯片”。

  ——出台強農富農惠農政策,保護和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國家扶持力度大,種糧還是有賬算。”細數今年收入,河南省衛輝市太公鎮西寺門村種田大戶郭路華說,得益於現代化農田灌排設施,小麥、玉米產量有保障,再加上實際種糧一次性補貼、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等,扣除各項成本,全年畝純收益達到1400多元。

  從下達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資金100億元,到玉米和大豆生產者補貼資金比上年增加11%,再到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范圍擴大至全國所有產糧大縣,一系列政策相繼落地,農民種糧熱情更高。

  ——健全農業防災減災體系,保障全年糧食穩產豐產。

  今年,在自然災害多發頻發情況下,全國上下齊心協力:中央財政及時下達各項農業生產防災救災資金,農業農村部累計派出41個工作組、83個科技小分隊趕赴受災一線,中國人民銀行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額度……搶農時、減損失、強田管,一項項技術措施落實落細,實現了抗災奪豐收。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面對國際國內復雜形勢,我國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鐘鈺說,當前全球糧食產業鏈供應鏈不確定風險仍在增加,國內糧食供求將長期處於緊平衡,要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特別是提升單產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著力優化糧食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持續走好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全力增儲上產,能源資源供應穩定

  地層壓強達69兆帕,是家用高壓鍋工作壓強的約1000倍——12月14日,南海之濱,“深海一號”二期項目壓力最高的開發井完成鑽井作業,刷新國內深水開發井壓力等級紀錄。

  “這是我國首個深水高壓氣田項目,可使‘深海一號’超深水大氣田的高峰年產量從30億立方米增至45億立方米,相當於海南2021年天然氣消費量的90%。”中國海油海南分公司總工程師劉書杰介紹,入冬以來,環海南島海上氣田群的16座平台開足馬力生產,日產天然氣保持在2000萬立方米以上。

  海洋油氣勘探開發有力推進,是我國油氣增儲上產的一大亮點。《中國海洋能源發展報告2023》顯示,今年海洋油氣產量預計再創新高,其中海洋原油新增產量佔全國原油增產量的60%以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能源保障和安全事關國計民生,是須臾不可忽視的‘國之大者’。”“解決油氣核心需求是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要加大勘探開發力度,夯實國內產量基礎,提高自我保障能力。”

  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建成國內首個年產500億立方米特大型產氣區﹔中國石化“深地一號”躍進3—3XC井測試獲得高產油氣流,刷新亞洲陸上最深井紀錄﹔涪陵頁岩氣田焦頁6—2HF井累計產量突破4億立方米,創全國頁岩氣單井累產最高紀錄……

  面對全球油氣供需格局的不確定性,能源行業加大油氣勘探開發投資和工作量,推動原油穩產增產、天然氣快速上產。預計今年原油產量穩定在2億噸以上,天然氣產量超過230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超過4.5%。

  “我國老油田數量多,增產穩產壓力較大。2023年我國新增原油產能約2250萬噸,相當於新增一個大慶油田,這一成績來之不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郭焦鋒說。

  與此同時,煤炭先進產能有序釋放。目前全國統調電廠存煤保持2億噸以上的歷史高位,可用天數在26天左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能源建設不能光靠傳統產業,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清潔能源”。兜住能源安全底線,化石能源發揮“壓艙石”作用,非化石能源供給規模和質量持續提升。

  “屋內能保持26攝氏度左右,和以前燒煤供熱相比,溫度更穩定。”說起自家的核能供熱,山東海陽市居民侯女士很滿意。今年11月,我國首個跨地級市核能供熱工程——國家電投“暖核一號”三期核能供熱項目在山東投運,可滿足約40萬人口的冬季清潔取暖需求。

  青藏高原,國家能源集團青海瑪爾擋水電站下閘蓄水,這座黃河上游在建裝機最大的水電站,預計多年平均發電量約73億千瓦時﹔北部邊疆,中廣核興安盟300萬千瓦風電項目投產發電,700余台風電機組每年能提供清潔電能超100億千瓦時……預計全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3萬億千瓦時,約佔全社會用電量的1/3。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提高能源資源安全保障能力”。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發揮煤炭兜底保障作用,加快支撐性調節性電源建設,加大油氣勘探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增強電網資源配置能力,完善能源資源儲備體系,強化能源電力供需監測預警,把能源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

  堅持科技創新,產業鏈韌性得到提升

  3萬余個部件,國產化率超95%。11月10日,全球最大18兆瓦海上直驅風電機組在福建下線,它的葉輪直徑達260米、風輪掃風面積超5.3萬平方米,在行業內首創全國產化集成式的雙驅變槳系統。

  “隨著風機葉輪直徑越來越大,變槳軸承齒面容易磨損。集成式雙驅變槳系統穩定性更強,能夠提升機組使用壽命。”東方風電研究設計院副主任工程師李博介紹,以往大型風機通常採用液壓變槳系統,但被國外個別廠家壟斷,價格昂貴,“我們協同數家企業和高校院所,經過幾百輪試驗,成功研發出雙驅變槳系統,成本僅約為液壓系統的1/3,效果也很好。”

  從2007年1.5兆瓦風機建成發電,到如今16兆瓦、18兆瓦“巨無霸”風機接連下線,我國已具備大容量海上風機自主設計、研發、制造、安裝、調試、運行能力,風電機組產能佔全球市場的60%左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有世界最完整的產業體系和潛力最大的內需市場,要切實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抓緊補短板、鍛長板。”

  今年以來,從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到培育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各地各部門堅持科技創新引領,推動延鏈補鏈強鏈,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夯實基礎,加快補齊短板弱項。

  盾構機主軸承傳來捷報。10月,由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自主研制的直徑8.61米盾構機主軸承下線,國產盾構機有了全系列的“中國心”。

  抽蓄電站裝上“國產大腦”。12月,南方電網選取廣州、惠州兩座抽水蓄能電站為平台研制的成套核心控制系統安全啟動超過1500次,意味著我國抽水蓄能機組的四大類國產核心控制子系統實現穩定運行。

  聚焦產業鏈關鍵領域和環節技術“卡脖子”問題,今年以來,各地各部門和廣大企業加快補齊基礎軟件、核心硬件、基礎原材料等方面短板,提升自主知識產權和替代接續能力。

  ——聚鏈成群,集聚優質要素資源。

  生產一台電力機車,需要上萬個零部件,涉及鋼鐵、鋁材、電子電器、信息系統、精密儀器等多個行業。但在湖南株洲,方圓5公裡內就能配齊。以中車株機、中車株所、中車電機3家主機公司為龍頭,400多家株洲軌道交通裝備企業融通發展,“以大帶小、上下協同”,產業聚集度全球第一。

  湖北武漢光谷,打造光通信全產業鏈,帶動100余家上下游企業發展,產業規模超千億元﹔福建寧德,引進龍頭企業,培育形成鋰電新能源等4個主導產業集群……發揮“鏈主”企業帶動作用,支持更多中小企業融入供應鏈,協同發展優勢正加速形成。

  ——鞏固優勢,構建新的增長引擎。

  過去,選礦球磨機的襯板維護需停工1個月、15人協同工作﹔如今,使用能舉3噸重物的5G重裝機械臂,隻需1人遠程操控,3至5天就可完成……5G技術,讓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工廠“更聰明”。“關鍵生產設備實現5G聯網,生產效率提高約30%。”工廠負責人楊磊說。

  在重點優勢領域積極鍛造長板,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我國已建設近萬家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5G+工業互聯網”項目超7000個,創新融合應用全面深化,新動能新優勢不斷集聚增強。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既要聚焦重點,發揮體制機制優勢,加速打通堵點﹔也要把握產業發展的階段特征和技術演進規律,著力強化基礎能力建設,走穩走好必要的積累過程。”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產業研究室副主任劉玉紅說。

  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著力抓好補短板、鍛長板、強基礎、育集群等重點任務,持續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堅持標本兼治,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今年9月,四川省攀枝花市市民王先生一家拿到了新房鑰匙:“雖然遲了些,但也能趕上在新家過年了。”

  受多重因素影響,王先生購買的住宅項目資金流動性吃緊,一度處於停工狀態。3月末,在當地有關部門指導下,中國工商銀行攀枝花分行向項目發放了2800萬元保交樓貸款。

  “貸款發放后,銀行開立了保交樓資金專戶,緊盯銷售資金封閉運營,指定專人定期到工地對施工進度進行監督,確保貸款資金全部用於項目建設。”攀枝花分行金融業務部總經理李金龍介紹,目前項目240套住宅已正式交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必須堅持標本兼治、遠近結合,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今年以來,我國統籌金融發展和安全,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取得重要成果。“目前金融體系整體穩健,金融機構經營和監管指標處於合理區間,金融市場平穩運行。”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說。

  ——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穩妥推進。

  中小銀行專項債發行提速,遼寧農商銀行、山西農商聯合銀行等獲批開業……穩妥推進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的重要舉措相繼落地。中小銀行專項債發行提速,多地中小銀行通過專項債補充資本,風險抵抗能力顯著增強。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61%,撥備覆蓋率207.89%。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評級結果,今年第二季度全國近4000家商業銀行中,絕大部分銀行處在安全邊界內。

  ——多項金融政策維護房地產市場穩健運行。

  近年來,受多重因素影響,我國房地產市場出現調整。配合推出3500億元保交樓專項借款、設立2000億元保交樓貸款支持計劃、設立1000億元租賃住房貸款支持計劃、合理優化首付比例和貸款利率要求、穩妥降低存量首套房貸利率……金融管理部門從供需兩端綜合施策,更好滿足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動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近期,多家商業銀行積極與房地產企業座談調研,加強銀企溝通協作,加大民營企業貸款投放力度。僅11月以來,工商銀行等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就向非國有房企投放了房地產開發貸款300多億元。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總的來看,我國政府債務水平在國際上處於中游偏下水平,從結構上看,中央政府債務負擔較輕,大部分地方債務水平也不高,並有較多資源和手段化解債務。

  今年以來,金融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採取多項措施,積極配合地方政府穩妥化解債務風險,支持融資平台市場化轉型。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與融資平台平等協商,通過展期、借新還舊、置換等方式,分類施策化解存量債務風險、嚴控增量債務,並建立常態化的融資平台金融債務監測機制。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統籌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此前表示,下一步,中國人民銀行將堅持統籌發展與安全,完善金融風險防范、預警和處置機制,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平穩有序推動重點區域和重點金融風險處置,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推動金融穩定立法,加快金融穩定保障基金建設,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牢牢守住安全發展這條底線,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為駕馭紛繁復雜的國家安全形勢、提高應對風險挑戰能力指明了前進方向,成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保障。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安全是生存發展的基本前提,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院長高祖貴說,要通過發展增強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發展中也要更多考慮安全因素,堅持系統思維,二者要動態平衡、相得益彰。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推動高質量發展不停步,維護高水平安全不放鬆,我們就一定能推動中國號巨輪乘風破浪、揚帆遠航。(本報記者丁怡婷、郁靜嫻、葛孟超、劉溫馨)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