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日報看湖南

人民日報看湖南|花海之上 樂聲飄揚

申智林
2024年04月19日09: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花海之上 樂聲飄揚(為夢想奔跑)

圖為李舒尤帶著孩子們學習音樂。本報記者 申智林攝

虫鳴鳥啼,蜂舞蝶戲,春光正好。在湖南省醴陵市東富鎮枧頭洲村,十幾個孩子跟著80歲的李舒尤老人,穿過青草覆蓋的田間小徑,圍坐在紫雲英鋪就的田間花海。

李舒尤捧笙吹奏,樂聲一起,三弦、琵琶、中阮、竹笛、柳琴……孩子們手中十幾種中國傳統樂器一齊奏響,《瀏陽河》優美歡快的旋律,飄揚在花海之上,回蕩於田野之間。

幕天席地,在大自然裡自由地放歌,這是9年來淥水河畔的孩子們最喜歡做的事情。而這一切,還要從2015年李舒尤在村裡創辦公益音樂課堂說起。

“我一輩子都在跟音樂打交道,同中國傳統民樂和戲曲結緣。”李舒尤說,自己7歲起學胡琴、竹笛,學唱地方戲。1963年,他參軍入伍,成為一名文藝兵。在部隊,李舒尤學會了演奏笙、阮、三弦等好幾種傳統樂器﹔退伍后,他進入醴陵市花鼓戲劇團工作,從事表演以及民間戲曲文化的保護、傳承工作,同時繼續豐富自己的民樂“技能包”,林林總總掌握了十幾種樂器。

從劇團退休后,李舒尤把熱情傾注到音樂教學上,義務向老年朋友普及民樂知識。為何與孩子們結緣?原來,他在一次回鄉期間發現,相比於城區,鄉村文化生活較為貧乏﹔相比於成人,留守兒童的文化生活更加單調。“怎麼能讓這些孩子擺脫‘手機不離手’的狀態?”李舒尤說,“不如教孩子們學音樂!”

有了這個想法,2015年,李舒尤回到枧頭洲村,整修了一處老房子,成立了“舒尤樂坊”,並向村民們介紹自己的音樂公益課堂。

開課伊始,隻有三四個孩子來樂坊。有的村民懷疑免費教學是噱頭,后期要收費﹔有的村民擔心他只是一時熱心,難以長久堅持。“我先教會一個孩子,每周帶她到鄉間田野上表演。”李舒尤說。一段時間之后,村民們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漸漸主動把孩子送來。

隨著人數越來越多,一個課堂容納不下,李舒尤不得不將課堂一再調整——從每周一次課,到每周四堂課﹔從統一上課,到小班啟蒙、大班進階……當地不少中小學還邀請李舒尤到學校固定開課。

“這些年,來樂坊裡長時間學習音樂的孩子有160多個,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兒童。”李舒尤說,有的孩子一學就是七八年,不僅考進重點中學,有的甚至考上了專業的音樂學院。

在鄉村,一些家長不擅長與孩子溝通,也不太清楚如何引導兒童成長。來到舒尤樂坊,孩子們不僅能接受音樂教育,更能感受到陪伴。“我教音樂,既教演奏的技藝,還教做人的道理。”李舒尤說。

樂坊裡,李舒尤會根據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和身心特點開展教學。有的孩子定力不強,李舒尤就和孩子們玩拋石子、拍畫片,調動他們的情緒﹔有的孩子理解不了音樂的旋律美和意境美,李舒尤就從音樂背后的自然、人文入手,為他們打開藝術世界的大門。

刁雅懿跟著李舒尤學了7年中阮,到城裡上初中后,父母擔心其學業重,原本打算讓她中斷音樂學習。“我覺得,每個周末來樂坊練琴,是我最期待、最放鬆的時候,就堅持了下來。”刁雅懿說,她和在樂坊裡學了5年柳琴的妹妹刁昕玥,至今都不曾缺席一個周末。

有人問李舒尤:“免費教孩子這麼多年音樂,你圖什麼?”

“往小了說,是豐富孩子們的文化生活,讓他們的童年有更多樂趣﹔往大了說,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耄耋之年的李舒尤,依然樂在其中。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19日 第 10 版)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