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患者清晰視界,既要“刀尖上跳舞”又要“錦上添花”
眼球雖小,卻隱藏著許多“高不可攀的山峰”。毫厘之間,精准施治,每一台手術都是對眼科醫生的嚴苛考驗,要求醫者一絲不苟和技藝精湛。而在眾多手術類別之中,唯獨屈光手術,既要“刀尖上跳舞”,又要“錦上添花”。但也正因如此,質量與安全,經驗與操作,就成為了屈光手術的重中之重。
從住院醫師到科室主任,這一條從醫路,武漢大學附屬愛爾眼科醫院屈光專科主任張青鬆走了20余年,變化的是年齡,不變的是初心。隨著現代化手術精細化的要求越來越高,面對不同眼部條件的患者,他對屈光手術的創新與研究從未停止,用二十多年的光陰詮釋了一名眼科醫者的執著與擔當。
深耕屈光領域,至精至微重塑品質視覺
2003年,剛剛進入武漢大學附屬愛爾眼科醫院工作的張青鬆選擇了屈光這一專業領域,當時,近視手術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新鮮事物,接受程度並不高。但在張青鬆看來,這也恰恰是這個科室充滿活力的地方,“如果能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更多人了解屈光手術,摘下厚厚的眼鏡,提升視覺質量,這會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張青鬆笑著說。在屈光專科工作的第一個春節,看到成功摘鏡后患者發自內心的喜悅,張青鬆想要深耕這一領域的決心愈發堅定。
為了承擔起這份“光明的重量”,2017年起,張青鬆在科室率先推行全年手術不打烊制度,使患者在手術時間上可以靈活安排﹔暑假高峰期,為了患者能順利通過體檢,他舍棄了陪伴家人的時間,一天都沒有休息過。同事們總是開玩笑說張主任“很難找”,因為他不是在門診,就是在手術室。“張主任,我的手術還是想請你給我做,你做手術我心裡會更安心、踏實。”許多慕名前來的患者出於對張青鬆的信任,都會提出要他親自手術,不管手術大小,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張青鬆也都會盡量滿足患者。
然而,並不是所有患者都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情況,這時候,張青鬆並不會直接給建議,而是試圖通過與對方充分交流,設身處地地嘗試去找出對方心裡的答案。“要從患者說的話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來為醫生篩選適應症。”屈光手術經常還會遇到患者對手術效果及手術安全性感到擔憂的情況,張青鬆認為需要實事求是地告訴患者手術的風險,但同時要照顧到他們的情緒,讓他們放心,有安全感。“把握溝通的度很難,更多時候需要隨機應變,通過觀察患者微妙的情緒來安慰他們,打消他們的顧慮。”
重塑清晰視界,助力高度近視患者重啟人生
在張青鬆看來,屈光手術不僅僅只是讓患者獲得更清晰的視覺效果,有的時候,也是人生的一次重啟。“高度近視患者,戴著那麼厚的鏡片,有的人甚至非常自卑,說話都沒辦法直視他人的眼睛。這些患者,在正常的求職、戀愛的過程中,也許都會遇到一些挫折。手術后,患者眼神裡透露出的喜悅、感激之情,是對一名眼科大夫最好的肯定。”張青鬆說。
今年30歲的小陳(化姓)從小就患有弱視,還合並有1000多度的高度近視,為此,他常年都戴著厚如酒瓶底的眼鏡,但即便如此,他戴鏡的最佳矯正視力也隻能達到0.15。因為弱視合並高度近視,小陳的學習和生活都因此受到了很大影響,由於戴著厚厚的眼鏡仍舊看不清楚,他一直感覺很自卑,平日裡總是沉默寡言,喜歡一個人獨處。
2013年,正在求職的小陳來到武漢大學附屬愛爾眼科醫院屈光專科就診,就診時,小陳一直低著頭不願意說話,整個人情緒非常低落。張青鬆經詳細檢查和評估后,為小陳進行了ICL晶體植入手術,之后又通過激光手術將剩下的近視度數進行了補矯。術后,小陳終於告別了厚厚的眼鏡,變得自信起來,之后很快就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今年春節后,小陳再次找到了張青鬆主任,“張主任,聽說現在又出了一種新型號的晶體,您看能不能幫我換一個?”張青鬆一眼就認出了這位10余年前的患者,令他驚喜的是,如今的小陳整個人的精神狀態和之前來就診時大不一樣。聊天過程中,小陳告訴張青鬆,10余年前的手術讓他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如今他做著讓自己很有成就感的工作,性格也變得樂觀開朗,身邊的朋友也多了起來。“10多年前的手術讓我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希望,真的特別感謝您!”小陳感激地說。
把好手術安全質量關,嚴格術前檢查及時排雷
把好手術安全質量關,就是對患者負責。門診常常會遇到一些患者,抱著非常大的期待而來,但得到的答案卻是,不適合做近視手術。“雖然這些患者不適合做屈光手術,或短時間內不能立刻做屈光手術,但及時幫患者‘排雷’,就是眼科大夫的責任。”張青鬆介紹,科室除了常規的十幾項術前檢查,還特別引進了一批先進設備,用於早期圓錐角膜的篩查、屈光手術方式的選擇等,“嚴格的術前檢查,是保障屈光手術安全的第一道防線,絕不能鬆懈。”
今年35歲的趙女士(化姓)從初中起眼睛就近視了,愛美的她從高中開始佩戴隱形眼鏡。這一戴就是二十年,近期覺得摘戴隱形眼鏡麻煩的她,萌生了通過手術摘鏡的想法。在網上咨詢后,她停戴了一周的隱形眼鏡,來到武漢大學附屬愛爾眼科醫院就診。
張青鬆接診后進行了初步檢查和溝通,近視575度的趙女士表示她傾向於做晶體植入手術。但在進行雙眼角膜內皮鏡檢查時,張青鬆發現,趙女士的角膜內皮營養不良,有病理性黑區,原本如蜂巢一樣密密麻麻排列的角膜內皮細胞像被啃食了一樣變得坑坑窪窪。“你的情況不能做任何近視手術,除此之外,還要減少佩戴或者不戴隱形眼鏡,以免角膜內皮細胞進一步減少。”張青鬆表示。雖然沒有成功摘鏡,但趙女士對張青鬆仍舊充滿了感激:“幸虧您在術前檢查及時發現了問題,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
醫者“本心”,慎獨為魂
眼科醫生就是“刀尖上的舞者”,在眼睛上做手術,容不得半點閃失,這就要求他們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更強的專注力。為此,張青鬆沒少費功夫,他帶領團隊用葡萄皮、豬眼睛等做標本,數萬次反反復復做實驗,以確保“睛”准無誤。每天開展的學習例會,每周舉行的學習分享會,每月開展的技能大比武……就是這一項項嚴苛要求,讓醫護人員無論是基礎功底,還是手術操作,都得到了迅速提升。
擇一事,終一生﹔慎獨為魂,仁慈為本。從醫路上,縱贊譽無數,張青鬆認為不過“本心”二字。何為“本心”?“一切從患者的角度出發,為他們推薦最合適的診療方案,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是我的‘本心’。”張青鬆解答。
“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正是懷著這種仁心仁術的信念,張青鬆默默奉獻著一名從醫者的赤膽忠誠。他趕走黑暗,做著這個世上最“光明”的事情。他憑著愛心、睿智和責任,帶著一位又一位患者勇敢“追光”。而面對病人、同行的贊美和取得的成績、榮譽,他總是說:“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眼科醫生,‘追光’是我的職責。”殊不知,正是這些無數普通的“小事”,最終匯聚成這位“不普通”的屈光手術專家,他那看似普通的背影,也讓人頓生敬意、倍感高大。(程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