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委黨校2024年春季學期主體班:夯實基礎強黨性 真淬實煉建新功

草長鶯飛,春意盎然,萬物清明,正是黨性鍛煉好時節。
從書桌案頭到田間地頭,變的是辦公地點,不變是為民初心﹔從手握筆杆到拿起鋤頭,親身征詢於田野,虛心問計於百姓,把握群眾所思所想所盼﹔一場黨性鍛煉,引導黨員干部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在鄉村振興、綜合治理、安全生產等各項工作中的行動自覺,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4月7日至4月12日,307名長沙市委黨校春季學期主體班師生赴望城區、長沙縣、瀏陽市、寧鄉市下轄的70個鄉鎮,開展以“深入基層、聯系群眾、服務鄉村振興”為主要內容的黨性鍛煉活動。主體班學員們與當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駐村入戶中“察民情、摸實情”,在實踐鍛煉中“強產業、惠民生”,在“三同”教育中“養情懷、鑄忠誠”,實現聽民意、察民情、解民憂、聚民心、匯民智的鍛煉目標。
黨性鍛煉,是共產黨人的“心學”,是共產黨人修身養性的必修課和終身課。隻有經過科學理論和生動實踐的不斷反復磨礪鍛煉,才能達到一名真正馬克思主義者的崇高境界。
沾泥土接地氣
深入“第一線”練就真功
實踐鍛煉是年輕干部增長見識的重要渠道,堅持在干中學、學中干是領導干部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
“在這次鍛煉中,我們深化了對農村的認識,特別是對寧鄉農村的認識,拉近了與農業、農村農民的距離,進一步鍛煉了黨性。”復合型年輕干部培訓班二班劉暢在調研專班三片區第一組,該組駐點調研的鄉鎮是清華鋪鄉和煤炭壩鎮,在黨性鍛煉活動中,他們走進了陳家橋村、趙山村、賀石橋村、煤炭壩社區等村部,與村干部談起農村新變化,在穆家灣組、土地居組、沙子坡組等村民小組農戶屋前聊起了家常,在水果基地農田干農活。
“事非經過不知難,成不容易卻艱辛。美麗鄉村的每一步建設都不容易,特別是多村合一后,需要凝聚更多村民的共識,匯聚更多村民的力量,發揮更多村民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形成一條心,卯足干勁,向著建設更好家園共同發力。”劉暢說。
在“三同”實踐鍛煉中,主體班學員們從“身邊事”出發,迅速轉變身份、轉變角色、轉變認識,有的學員挖溝、整地、栽果樹,滿身泥土“當農民”,有的學員扛起鋤頭幫助村民種田,有的學員則是摘菜、燒火、做飯、打掃庭院。短短幾天,學員們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打成一片,增進了和群眾的感情,進一步筑牢為民服務意識。
“每天早晚飯后,我們會沿著新塘沖美麗屋場的環線散步,周圍的居民都熟悉了我們,看見我們過來老遠就打招呼,有時我們會駐足嘮嘮家常,這個山沖裡有幾口塘、幾棟房,哪家的小孩起早上學,哪家的小狗很友好,我們都一清二楚了。這種感覺,就像我們已經是這個山沖裡的成員了,大家都是上下鄰舍。”復合型年輕干部培訓班二班婁湘蜀感嘆。
深入基層調研
融進“大熔爐”淬火成鋼
“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下去調研看到的全是辦法。”
望城專班22名學員,4個小組,共走訪36個村,240余戶農戶,召開集體經濟、特色產業發展等座談會、屋場會13場,梳理“缺少農業設施保險”等問題51項,協調解決民生實事11項。
長沙縣專班60名學員,12個小組,走訪農戶737戶,沉浸式參與村民屋場會議36場﹔深入村部、與兩委班子座談24場,慰問學校8所、慰問貧困戶8戶﹔切實為老百姓解決實事13項,梳理問題39個。
瀏陽專班122名學員,24個小組,共走訪128個村,召開鎮、村兩級座談會85場,走訪農戶1568戶,慰問貧困戶25家,梳理問題23個。
寧鄉專班95名學員,20個組,走訪138個村,召開座談會40場,走訪農戶1305戶,現場解決事項22個,梳理問題7大類,到喻家坳慰問看望8戶監測戶。
“我參加了巷子口的5場夜話,鄉親們圍坐在一起,沒有主席台,也沒有發言台,政府、企業、村民以及黨校學員們圍坐在一起,大家商量著怎麼樣把巷子口的民宿餐飲發展的更好,很快我們就凝聚了共識,也找到了方向。”第63期中青班瞿芳真說道。
據了解,主體班學員分為4個調研專班、40個小組,圍繞“家長裡短”“鄰裡糾紛”各方面,開展“聊家常”“談心事”等調研活動,聆聽群眾心聲、記下群眾需求,對於當場能解決的,要現場辦公,立行立改﹔對於需要一定時間解決的,要提上議事日程,長期推進、常抓不懈,以“干不完不收工、干不好不罷休”的決心,全面的、徹底的解決群眾需要。
如何吸引年輕人回鄉,吸引城市人到鄉村,實現城市和鄉村的雙向奔赴?瀏陽市調研專班、第157期縣干班學員楊淑嵐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在為期5天的黨性鍛煉中,她和組員們一同調研瀏陽市大圍山鎮輝月家庭農場。在農場裡,她見到了農場主涂月平。涂月平是大圍山鎮楚東村“錦綬堂”涂氏后裔,曾城市打拼的他在國家鄉村振興政策的召喚下毅然回到農村,創立輝月家庭農場,種了幾十畝地,近百畝果園,還養了黑山羊,他的夢想是把農場變成美麗庄園的新模式,呈現最美好的大圍山田園風光。
涂月平向學員們提起鄉村發展的困境,其中就包括鄉村“空心化”問題嚴重。“鄉村是年輕人逃離的地方。”每每談及農村青壯勞動力缺失的問題,涂月平都會搖搖頭。“要吸引更多城市知識階層下鄉支持鄉村發展,比如科技下鄉,文化下鄉,策劃旅游發展、產業發展、法治教育、科普教育、農林養殖、家庭教育、傳統文化、美學素養等系列公益課程。邀請鄉村發展所需的各個行業的專家、大咖下鄉送課程,傳授新知識,轉變觀念,助推發展。”楊淑嵐提出建議,並表示正在籌備“新鄉賢計劃”公益項目,希望以此能為農村引進更多人才。
為地方經濟發展把脈獻策,關鍵在於准確把握駐村實際情況,全體學員利用專題調研、座談會等多種形式,拜人民為師、虛心請教問題,提出了不少適合當地的產業發展良策。
復合型年輕干部培訓班二班的李治偉發現農村高職教育宣傳存在問題,“我看到了一位村民每年花費兩萬元送自家孩子上私立高職,但是這個村民家庭並不富裕,每年兩萬的開銷讓他苦不堪言。事實上,許多公立高職是可以減免學費甚至免學費的。村子裡不少村民對普惠性教育了解還不夠深入,因此我想了一些改善舉措給村部。”
紓民情解難題
走進“百姓家”辦好實事
在寧鄉市調研專班工作小結會上,市委黨校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長姚建剛強調,要加強黨性修養,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拜人民為師、做人民朋友、為人民服務。
復合型年輕干部培訓班一班的張新宇所在的調研小組前往瀏陽市小河鄉。4月10日下午2點半,在鄉政府的支持和組織下,該組在小河鄉衛生院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急救知識與技能普及培訓。張新宇作為普及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實操志願者參與了這次光榮的培訓。“我在安全應急管理系統工作,我始終認為安全和急救的培訓不僅僅是簡單的培訓,它在讓更多人掌握這些基本的安全和應急救助知識的同時,也是對授課人的一次淨化心靈的過程。”張新宇說。
“小伙子,我看你們來了好幾天了,去了很多戶人家裡,大家都在議論你們,你們什麼時候到我家來啊,我有很多話要和你們說呢!”培訓結束后,小河鄉一位村民跟張新宇聊起來,“現在的小河鄉變化真的很大啊,我們村上祖上對小溪河兩岸的衛生治理是非常滿意啊,村上和鄉政府的干部真是很不錯啊,你們回去后能不能幫我們小河鄉多多宣傳,讓更多的人關注這裡,帶來更多的實惠,搞好我們的小河。”
張新宇和村民交流后,看著大家離去的背影,他在日記本中寫下這樣一行字:這就是真真實實朴實村民的期許,他們也希望能涌現出更多的新農人,逐夢鄉村,給農村發展帶來新面貌吧。
除了與群眾一起在田間地頭勞作外,學員們在政策講解、技術指導、部門聯系、渠道疏通、產品銷售等方面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通過身體力行,使學員們體會到這不僅是一次“三同”實踐鍛煉,也是一次思想洗禮,更是一次黨性鍛煉。進一步培樹了為民情懷,使大家領悟了“從群眾中來”的深刻內涵,使學員們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深入思考如何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和揪心事。
“這次田間調查,讓我深刻體會到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將群眾的事情放在心上,做出表率,為群眾辦實事,做實事,解決人民心頭的大事、難事,人民會記在心上。在這個春意盎然的季節裡,我看到了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也看到了鄉村振興的希望。”衛健系統復合干部培訓班梁瑩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
在此次黨性鍛煉中,主體班學員通過與群眾深入接觸和實打實的勞動,樹立了年輕干部在群眾中的良好形象,也積累了扎實的工作經驗,為群眾解決了實際難題。黨性鍛煉是一次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過程,就是一次打掃灰塵、蕩滌靈魂、涵養正氣、升華境界的過程。多一些“直奔一線”,少一些“閉門造車”﹔多一些“泥土芬芳”,少一些“紙上談兵”,大家一致表示,將繼續身體力行走群眾路線,不斷轉變工作作風,踐行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龍莉 彭穗)
來源:長沙市委網信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