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湖南東安大廟口鎮:烏飯飄香鄉愁濃

2024年05月16日10:04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長沙5月16日電 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是湖南永州市東安縣大廟口鎮舜皇山一帶綿延了幾千年的傳統烏飯節和牛王節。烏飯節前后,是當地吃烏米飯、品烏米蹤的好時節。蒸的、煮的、炒的烏米飯紛紛亮相餐桌,各色烏米粽走俏端午市場。

這一天,既紀念目連救母,傳遞孝心,傳承感恩﹔又緬懷舜帝南巡播德,祈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吃烏米飯、品烏米粽、不僅僅享受非遺時令美食,還是對綿長鄉愁的回味。

烏飯節前,當地家家戶戶都會採摘烏飯樹葉制作烏水,再精心烹制烏米飯,趕制烏米粽。一家人團聚,吃烏飯、品烏粽、祈安康、傳孝道,既回報長輩養育之恩,又體驗鄉愁鄉情,感悟中華傳統文化中“百善孝為先”的孝道大義,升騰人間煙火氣。

在該鎮屯裡村,從農歷四月初一開始,東安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烏飯制作技藝傳承人李金玉和丈夫就忙著在舜皇山一帶採摘10余種制烏飯嫩葉,洗淨后將嫩葉搗碎擠壓,用過濾后提取的汁液浸泡糯米,制作出烏黑發亮的烏米,再按照傳統工藝制作成黝黑光亮,軟糯滑嫩,清香可口的烏米飯。

“烏米飯營養、美味、保健,吃起來留有回味﹔烏米粽集烏米清香,粽葉芳香於一體,市場暢銷。在烏米飯、烏米粽中,若拌入舜皇山土豬五花肉,則鮮香襲人,若改添本地土豬臘肉,則臘香扑鼻,可根據需求,加入不同的調味配料,呈現出不同的風味,現成了居民餐桌上的寵兒。”李金玉說,每年農歷四月初一到初八,他家至少要賣烏水、烏米各500余公斤。

李金玉表示,制作傳統烏米飯、烏米粽,確保味道正宗,並非易事,比如烏米制作,光是採摘10余種烏樹葉,每次就要翻山越嶺採摘﹔採回的葉子,還要細細揀選清洗、舂壓過濾取汁制成烏水,再拌進當地優質糯米制成烏米。

對烏米粽制作,更要在挑選好烏米基礎上,結合做好五花肉臘肉等調味配料挑選、粽子包扎以及蒸煮等各環節工作,每個環節都不能馬虎。

烏飯養身,文化養心,烏飯文化通過創新傳承擁抱現代文明,讓流傳千余年的非遺文化綻放新姿。2015年,東安“烏飯制作技藝”被列入永州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烏水與糯米‘聯姻’,催旺非遺經濟。烏飯節前后,本村村民大都在市場賣烏米和烏水,有勞力的則趕制烏米粽網上銷售,全村大概能銷售烏水1萬多公斤、烏米1萬多公斤、烏米粽2萬余個,銷售額達40余萬元。”屯裡村黨支部書記喬偉表示。

“東安縣是中國德文化之鄉,每年過烏飯節的意義較好地詮釋了舜德文化,吃烏米飯,品烏米粽,感受的不僅僅是食物層面上的‘烏米飯’‘烏米粽’,還有精神層面上的‘烏米飯’‘烏米粽’,吃的是當地傳統風俗,品的是慈孝、感恩,還有綿延不絕的東安德文化。”大廟口鎮黨委書記秦曉挺說。

近年來,大廟口鎮大力保護和傳承烏飯制作技藝,充分挖掘傳統特色美食資源,擦亮烏米飯、烏米粽美食文化新名片,涌現出農庄、酒店、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烏米飯、烏米粽特色食品新型經營主體30余家。並抓住該縣創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契機,讓烏米飯、烏米粽“搭乘”電商快車,走進千家萬戶。

烏飯節期間,全鎮烏米、烏水、烏飯、烏粽銷售額達400余萬元,聯動大廟口紫雲臘肉、舜皇山野生茶、大廟口豆腐乳等非遺產品暢銷,非遺經濟銷售額近1000萬元。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烏米飯烏米粽有著較高的保存、記錄價值,同時也有極大的提質空間。秦曉挺表示,該鎮將立足傳統文化保護傳承,更好地推動德文化的傳播和發揚,從做大做強非遺文化產業的角度提升烏米飯烏米粽的文化內涵,努力把烏米飯烏米粽打造成東安縣傳播德文化、飲食文化的亮麗名片,做大非遺經濟,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李鋒、涂群華、李文杰、謝助民)

(責編:黃卓、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