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夫婦扎根湖南湘西8年 助力民族醫藥守正創新發展

李思迪、盛益華夫婦與學生進行交流。受訪單位供圖
人民網長沙5月31日電 苗族醫藥作為中國六大民族醫藥之一,擁有悠久歷史。它以天然植物入藥,強調整體治療和預防,以其獨特的配方而具有的療效,深受當地人們的信賴和尊重。
苗醫藥學是苗族人民在漫長時間裡積累下的生活經驗,以“望、問、脈、聞、聽、摸”六診法為主要手段﹔苗醫藥學作為一門古老而年輕的學問,與如今的大健康觀十分契合。
2016年,清華大學博士李思迪與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博士盛益華放棄北京穩定的工作與機會,來到湖南大湘西地區進行中醫藥學的研究,並走進大山中深挖民族醫藥資源,8年時間裡,兩人帶領團隊走訪了湘西苗醫,搶救性挖掘了多個土家醫苗醫方劑。
在實驗室中反復實驗,研發出九個具有苗家鮮草藥入方的鮮明特色的方子,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做出這一決定來到湘西,8年時間過去了兩人是否后悔當初的決定。對此,人民網與夫婦兩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李思迪參與學術年會。受訪單位供圖
人民網:李博士、盛博士,可以介紹一下你們前期的職業生涯路徑嗎?是什麼激發了你們倆對中藥學的熱愛呢?
李思迪、盛益華:我們在讀碩士的時候因共同參與一個醫學項目而結緣,倆人一直在中醫藥領域進行研究。當我們跟隨導師在臨床救治患者中發現,一些西藥很難根治的疾病病理改變,使用中藥后出現意想不到的療效。其中,難治的免疫性腸病——潰瘍性結腸炎現代醫學沒有特效藥隻能使用糖皮質激素或者柳氮磺胺吡啶治療,難以達到長期緩解甚至治愈的目的,但我們看到導師使用中藥后,很大一部分患者的結腸組織竟出現明顯好轉甚至痊愈,這讓很多病人從國外專程趕來北京進行治療,這樣的案例在我們臨床學習中經常發生。
我們一次次親眼見到中醫藥的療效后,很想深層次地了解這些中藥復方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效果,怎樣才能穩定地保持藥效﹔我們在交流中萌生了挖掘中醫藥乃至民族藥“寶庫”的想法,於是前往湖南湘西探索其中的奧秘。
人民網:你們放棄北京的穩定工作和戶口,前往湘西這一決定背后有哪些原因和動力?
李思迪、盛益華:我們在跟隨導師學習的過程中,反復探究中醫學處方用藥的精髓,根據辨証論治的理論體系對不同患者運用適合每位患者的方劑進行相對精准的治療,通過一人一方、動態調整方劑的方式進行調理治療。深受導師葉祖光從事民族醫藥的影響,我們走進了民族藥的大門,在學習研究的過程中,很多民族醫藥的療效使我們對民族醫藥的開發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加上湘西當地民風淳朴,吉首大學的熱情接待深深打動了我們,讓我們決定留下來做學問、做實事、搞研究。
我們一人主攻中醫民族醫臨床,一人主攻民族藥物和大健康產品研發,中醫藥研究和應用結合上同時發力,從而使民族醫藥臨床應用的繼承發掘與開發推廣在湘西形成了閉環。
盛益華與病人進行交流。受訪單位供圖
人民網:在湘西的八年裡,最讓你們難忘的考察經歷是什麼?遇到過什麼事讓你們感受到苗藥苗方的價值?遇到的最大科研挑戰是什麼?
李思迪、盛益華:苗醫羅大樹是我們在湘西考察走訪中接觸到的一位基層民族醫生,依靠高超的醫術在當地建起小有名氣的醫院,他經過長期對民族醫藥方子的研究,形成了自己一套專門治療腎病的體系,包括日常管理、飲食起居、用藥方法等,這套體系對治療腎病有獨特的思路和療效,不少患者都慕名前來。而湘西當地知名苗醫石師傅也讓我們深感敬佩,他一輩子從事苗醫事業,結合祖輩的傳承形成了自己的苗醫理論體系,並在不斷實踐中去修正處方用藥的思路。我們在與他的交流中得到很多苗醫思想和用藥思路,通過臨床對患者的治療感受到民族醫藥的價值,也更堅定了我們要對苗藥進行研究的想法。
而在湘西生活工作的8年時間,前期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當地科研設備不足、研究經費不足,期間通過自主研發實驗設備、引入企業合作等方式進行合作來解決科研中的種種困難和挑戰。
民族藥應用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就是它的毒性,我們需要判斷藥物是否有毒性、有毒劑量,以及毒性成分,並採用動物進行藥效評價和毒性觀察,最終得到所研究民族藥的安全才能形成完整、准確的報告。
盛益華在吉首大學。受訪單位供圖
人民網:通過前期資料介紹,兩位通過走訪調研的形式,將苗藥的原方子經過研發形成了9個不同的調理方子,可以介紹一下這些方子在現代醫學中的獨特價值和應用前景嗎?
李思迪、盛益華:我們在湘西的8年時間裡,接觸到各類病患,發現山區易發關節活動不利、飲食偏辣導致的胃腸病、熬夜喝酒引起的肝損傷等病。對此,我們結合10余年來臨床調養用藥經驗及中藥民族醫藥的研發經驗,遣採集當地特色鮮藥材入藥,結合實驗評價研究,反復試驗得到合適的配方。
比如風行方是苗族人民利用當地豐富的草藥資源,結合生活中的生產技能、生活實踐,來識別藥物和治療疾病,積累了利用草藥防病治病的經驗。高山之中大多陰寒潮濕,所以苗醫對於風濕諸病等疾病的治療有不少獨到之處,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苗族醫藥,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傳承性等特點。
苗醫認為是寒濕內生、熱毒侵襲,以致筋痺脈澀,氣血不通,邪毒流注於骨與關節之間而成疾(苗語:蒙沖靜),毒邪侵入肢體導致關節筋脈閉阻,樞機不利,不通則痛﹔發病原因分可為內因與外因兩大類,苗醫理論認為“毒為亂之用,亂為病之本”,通常把“毒”作為風濕病發病的首要原因,治療則以敗毒、趕毒、止痛三者相結合。
目前,九個方子也在不斷升級,引入當地鮮藥材應用於大健康功能性食品的開發,比如鐵皮石斛鮮品多糖、甘露糖含量均高於干品,鮮、干鐵皮石斛多糖的單糖組成成分雖相同,但加工過程中多糖結構發生變化﹔而經驗証絕大多數鮮藥黃酮類成分含量高於干品﹔皂苷類成分組成及含量在鮮、干品中也有明顯不同﹔因此我們對鮮藥材進行加工實現其保健養身、調理的作用,在亞健康人群不斷增加的時代背景下擁有極大的應用市場。
人民網:兩位如何看待和推進民族醫藥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李思迪、盛益華:我們認為首先要把民族醫藥正在使用並有效的療法傳承好,然后盡可能通過一些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把民族醫藥中部分可解讀的內容科學的解讀出來,為我國的民族醫藥國際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未來中醫藥一定要保証質量、將配方配比進行科學的研發、不斷優化生產、工藝等環節,在穩定國內市場后,再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我們對此充滿信心。
人民網:兩位如何看待傳統醫藥智慧與現代科學研究之間的關系?有哪些具體的融合實踐?
李思迪、盛益華:傳統中醫藥與現代科學技術可以通過相互學習和融合來取得更大的成果。一方面,現代科學技術可以為傳統中醫藥提供實驗室驗証、臨床研究和現代化生產技術支持,提高中醫藥與民族藥的科學性和可信度。另一方面,傳統中醫藥可以為現代醫學提供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治療方法,促進現代醫學在慢性病、康復醫學、預防醫學等領域的發展。在實際應用中,可以採取協同發展的方式,結合中西醫模式,綜合運用中醫藥和現代醫學的優勢,為人們提供更全面的健康服務。
比如中醫藥護肝配方,其中主要中藥材枳椇子與葛根中的如葛根素和枳椇子黃酮等能促進酒精代謝,具有明顯的護肝解酒功效。
人民網:我們在醫學的傳承與創新過程中,如何確保民族醫藥的原真性不被稀釋?
李思迪、盛益華:民族藥在民間應用時有其理論體系作為應用原則,中醫有八綱辨証、臟腑辨証等理論體系,而苗醫有苗醫理論,有苗醫醫匠認為苗醫的核心在於“兩綱兩病理論”,這一理論將疾病分為冷病和熱病兩大類,並提出了“冷病熱治、熱病冷治”的治則。此外,苗醫還提出了“苗醫生成哲學”“五基成物學說”“三界九架理論”“交環理論”“四大筋脈理論”“苗藥質征理論”等,這些都是苗族醫藥理論的精髓,體現了苗族醫學的獨特性和對疾病治療的深刻理解。
尤其是民族醫藥用法用量以及藥物的溯源必須真實,包括一些原料的產地,也就是藥物的道地性以及工藝等,最大程度上在一些關鍵環節確保還原,這樣才能保証民族醫藥的原真性不被稀釋。
人民網:面對苗族醫藥無文字記錄的難題,如何進行知識產權的保護?當地已申請的發明專利有哪些?對於取得的科研成果你們計劃如何進行更廣泛的推廣和應用?
李思迪、盛益華:8年時間裡,我們通過實地走訪當地有名的一些苗家醫匠得到其用藥的方法和規律,再用現代技術方法從藥材的標准、工藝、配方和功效進行較為全面的研究,然后通過專利來進行保護。中醫藥、民族醫藥提倡守正創新,守正放在第一位,先做好傳承中醫藥、民族醫藥的精髓,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研究。目前我們已申請/授權專利20余項,主要涉及部分配方和植物功能成分的評價以及實驗評價方法等方面。
我們還通過與當地有市場優勢的企業進行對接,結合當地獨特的康養資源和優質的藥食同源中藥材種植基地,通過醫養結合的方式,打通線上和線下的渠道,並通過建立中醫藥治療未病科普賬號,將科學的中醫保健理念和方法讓老百姓了解,通過實踐應用來獲得更多的健康保障。
盛益華在進行研究分析。受訪單位供圖
人民網:未來幾年,你們的團隊有哪些重點研究方向或項目計劃?
李思迪、盛益華:我們希望與一些有共同願景的企業一起,對不斷擴大的規模化生產需要,進行產品工藝和質量的優化提升,並根據使用人群的反饋進行配方和原料的優化,最終形成具有原創性、自主知識產權和一定技術壁壘的產品。同時,不斷加大對鮮藥材應用與大健康功能性食品的開發,並不斷升級我們的九個方子。
古人評價一個方子有沒有效果,隻能看臨床疾病症狀的變化,我們現在可以對生化指標、分子標志物等進行分析,了解中藥民族藥復方中配方成分組合在一起發生的變化,進行一定的藥效和作用機制研究,我們未來也將集中精力去干這塊的事。
人民網:作為一名中醫藥領域的科研人員和教育者,你們對有志於中藥學和民族醫藥研究的青年學子有什麼建議?
李思迪、盛益華:我們建議有志於中醫藥研究的青年學者,可以從幾個方面進行發力:首先要建立扎實的中醫藥知識和研究基礎,包括理論、診斷、治療方法等方面的系統學習,可以通過學習中醫藥相關專業課程、閱讀經典著作以及參與研究項目等方式進行提升。
其次是通過臨床實踐或實驗研究,加深對中醫藥理論的理解,深入探索中醫藥在不同病証下的應用效果,實踐是最好的檢驗。
同時,與具有豐富經驗的老師、學者及同行進行交流互動,學習他們的經驗和見解,可以幫助拓展視野、加深理解﹔學習掌握現代科研方法和技能,包括文獻檢索、數據分析、論文寫作等方面的技能,提升研究能力和水平。
積極參與學術會議、學術講座等活動,了解最新的研究進展和學術動態,與同行學者進行交流合作,拓展學術視野﹔在學習傳統中醫藥理論基礎上,勇於嘗試創新,探索中醫藥研究新領域,推動中醫藥的現代化和國際化發展。
青年學子最重要的是保持對中醫藥研究的熱情和持續的學習、實踐,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和研究能力。(林洛頫、王曉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