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 市州縣域

沅陵:一座縣城的文學時間

2024年06月12日09:39 | 來源:紅網
小字號

縱觀沅陵文學發展的時間歷程表,不難發現,博大厚重的山水人文是沅陵文學創作永不干涸的源頭活水,源遠流長的文化傳承和獨有的文學創作土壤是沅陵文學越走越遠的堅實根基。

深厚的山水人文土壤涵養文學生態

一個地域的文學時間總是與它的文學生態緊密相關,雖然,涵養文學生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沅陵,舊稱辰州,從地理符號上來說,作為湘西門戶,“上扼川黔,下蔽湖湘”,素有“西南要塞”“湘西門戶”之稱。有“天下積儲在楚,楚之咽喉在辰,故辰安則楚安,楚安則天下安”之說。

沅陵,從文化符號上來說,由於位處湖湘文化、嶺南文化、巴蜀文化的沖撞與融合之地,在意識觀念、思維方式、文化性格等方面獨具一格,呈現出獨有的多元的沅陵地域文化特征。沅陵歷來是一塊文化聖地,歷史悠久,文韻醇厚。自善卷居中華書山二酉洞中傳“龍書”,教化鄉民,文化的種子便開始在這片土地上萌芽。成語“學富五車,書通二酉”也典出於此,二酉藏書洞就此成為天下聖跡,黃庭堅在二酉山寫下過“古洞尋書探奇字,思懷空吟三千年”的詩句。又有王陽明西辭東歸,寓留沅陵虎溪山麓的大唐龍興講寺,授致良知之說月余,千余人切琢正學,文風文氣蔚然深秀。

深耕的砥礪傳承擴張創作內驅

沅陵,是文學大師沈從文的第二故鄉,是國畫大師黃永玉筆下的“東方金字塔”,是史學家林河典藏裡的一部中國通史。在現當代文學史上,這片土地滋養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名人,先后有周立波、聞一多、金山、朱湘、金庸、梁思成、林徽因、龍彼德、向本貴、劉艦平、張名河、石煌遠等眾多仁人志士,在此綻放出人杰的光芒、精英的芬芳。比如,龍彼德先生,2010年擔任第五屆魯迅文學獎評委,先后獲“共和國重大前沿理論成果創新”特等獎,“中華百年經典成果”特等獎等幾十個獎項。又如向本貴老師,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第十、十一屆評委。中篇小說集《這方水土》獲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蒼山如海》獲中宣部第七屆“五個一工程”獎、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並譯成俄文出版。

政府的重視支持鐫刻文學時間

近年來,沅陵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文學事業的發展,堅持把“出人才、出作品”作為沅陵文學事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一是著力培植沅陵文學創作場域,形成濃厚文學氛圍。僅2023年,沅陵就舉辦“長河如詩:沅陵的文學鄉愁”沈從文文學交流研討會暨《散文海外版》創刊三十周年慶祝活動、市作代會暨《民族文學》文學交流活動等等,為沅陵作家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以及作品發表的機會。二是著力扶持實力作家,勾勒沅陵文學時間。地方作家出成績,離不開地方政府的支持。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出資出版了《沅陵文學優秀作品選散文卷》《隻此沅陵》以及周萬水的散文集《白鳥飛過河流》和張遠文的散文集《河流在人間》,形成廣泛的社會影響。自2013至2023年,沅陵作者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文章二百多篇。縣委、縣政府設置“沅陵縣文學藝術獎”,5年來,為200余件作品兌現獎勵,40人獲省級及以上會員創作補貼,總金額達52.5萬元。周萬水作品《在浦市》分別入選2023中國年度精短散文《人間書》和《散文》2023年度精選集,作品《竹簡裡的杜衡》入選2023年《散文海外版》刊發的散文作品集《若有光》﹔趙明進作品《風起樓蘭》入選由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IP微短劇創作扶持項目﹔范文勝、劉艾居、劉躍儒詩歌作品入選《2023湖南詩歌年選》。沅陵已形成戴小雨、修正揚、張遠文、周萬水、朱彩輝、劉艾居等一批持續保持旺盛創作勢頭的中青年作家群。三是著力打造沅陵生態文化,構筑新質文化力。歷年來,作家們堅守人民立場,以高昂的激情、生動的筆觸,謳歌社會進步,用文學記錄鄉村發展和變化,創作了許多反映新時代新風尚的新篇章。比如周萬水的扶貧散文《提茶坪舊事》、戴小雨的鄉村散文《山雀娘飛過溪澗》,張遠文的生態散文《白河之上》,朱彩輝的反映鄉村振興的《牛背上的村庄》等。大力發展網絡文學,趙明進的長篇網絡小說《斗戰勝佛》簽約掌閱文化,《大明懸案》在今日頭條創作字數超過107萬字﹔《國寶迷城》改編成48集廣播連續劇,已在酷狗音樂、喜馬拉雅、蜻蜓FM上線。

活動的持續開展葆守創作勢頭

2021年以來由《湖南文學》雜志社在沅陵成立了“全國優秀文學期刊借閱室”,湖南省作家協會教師分會及《教師文學》雜志社在沅陵官庄鎮建立了“教師文學創作基地”。先后邀請了《湖南文學》《湘江文藝》《散文海外版》等編輯來沅陵採風,通過現場改稿、現場講課,現場提問的方式提高作家的寫作能力。先后有4人參加魯迅文學院、10人參加毛澤東文學院作家班培訓。沅陵作家群目前有中國作協會員6人,省作協會員17人,市作協會員55人,文學社團 4個,文學刊物有4個。

良好的社會反響觀照文學星空

一個地方,總是先有文化土壤,后有文化,在某種文化產生后,又會成為催生新質文化的土壤。

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李一鳴深感沅陵是一個文學與沅水雙向奔赴的文化寶地與福地:“王陽明在此講學,林則徐在此揮毫,張學良在此垂釣,林徽因在此流連,聞一多在此思考,厲以寧在此讀書。中華書山從此起,學富五車出典處,最是沈從文將這裡當作故鄉,在這裡用文字構筑起精神的‘希臘小廟’,供奉的是與自然相融、和山水同體、天真未鑿、單純庄嚴的人性文明。沅陵,它影響的聲線超過鐵嶺,在文學史上的地平線不輸於秦嶺,生命線銘刻在人們朝聖般的心靈!”

湖南省作協黨組書記胡革平如此評價:“沅陵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既是薪火相傳的文化聖地,也是青藍相繼、弦歌不輟的文學高地。進入新時期以來,廣大沅陵作家傾情於斯、感悟於斯、深耕於斯,創作出了一大批叫得響、立得住、傳得開的優秀作品,形成了令人矚目的‘沅陵文學現象’。沅陵是‘文學湘軍’中的一支勁旅,也是湖南文學版圖中的重鎮。”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以文學的筆觸,為時代存真,為人民放歌,是每一個寫作者的文學自覺與使命擔當。新質生產力的核心之一就是“新”,而文化是新質生產力背后無形的力量,這就要求沅陵的每一個寫作者必須要有創新意識,用作品說話,讓文學深入讀者內心,寫出更多具有 “新時代文學”內涵的好作品,呈現出沅陵更加迷人的文學圖景與樣貌。

月白風清,萬家燈火,我們必須,始終,在路上,讓時間裡的文學,文學裡的時間,持續綻放出沅陵特有的光芒。(鄧仕娟)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