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化稅務:“五溪”聚非遺 稅助新發展

作為多民族文化交匯融合的聚集地,懷化市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目前全市有國家、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740項,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000余人。為更好地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保護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懷化市稅務部門充分發揮稅收職能作用,落實落細稅費優惠政策,持續優化稅費服務,助力“五溪非遺”煥發新活力。
稅惠加“料” 百年甜醬醇香四溢
“洪江甜醬”是懷化市百年老字號源春醬坊於清咸豐五年開創的品牌,作為洪江名菜“血粑鴨”必不可少的調味料,自2011年起,“洪江甜醬”先后入選市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懷化本土“鄉味”的一個閃亮印記。
“甜醬的制作需要細心、耐心,更需要恆心。”懷化市洪江百年醬園有限公司負責人楊洪偉一邊介紹一邊揭開瓦缸查看甜醬的色澤。
延續百年的甜醬制作技藝,從選料和料、蒸煮面粉、煤房發酵,再到入缸晾晒、定期翻制、觀察色澤,每一步都極為考究,生產周期長達三年。漫長的時光賦予了洪江甜醬濃郁的醬香和酯香,持續的稅費政策紅利同樣為非遺產業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去年我們享受了上萬元的稅收優惠,這筆錢算下來可以給一個工人發好幾個月工資,感覺很暖心。”楊洪偉表示,在稅費政策“紅利”的支持下,企業發展信心十足,准備進一步擴大生產經營規模,開拓線上銷售渠道,讓更多匠人們留在家鄉,在做好非遺傳承的同時,把純粹的“家鄉味兒”傳遞給更多的人。
服務增“味” 侗家蘿卜回味無窮
在“和平之城”—芷江侗族自治縣,也有著如同“洪江甜醬”一樣的“鄉味非遺”。在這裡,幾乎家家有腌菜壇子、酸水罐子,“酸”字文章裡寫出了芷江人的“甜蜜”,也描出了手藝人的“絕技”。2023年,芷江酸蘿卜制作技藝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這項“好吃的非遺”遍布芷江大街小巷,每家店售賣的酸蘿卜因“母水”不同,都擁有著獨一無二的風味。其中,“侗古佬”酸蘿卜,在堅持傳統老壇發酵、手工泡制,保持原生態脆爽口感的同時,還創新添加了檸檬進行增香,口感好、味道正,成為芷江酸蘿卜中的“網紅”。
“我們侗族有句俗語‘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倒躥’,侗家人愛吃酸,酸蘿卜更是我們飯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走進位於龍津風雨橋旁的“侗古佬”泡菜店,侗古佬酸蘿卜傳承人張艷艷正在向來往的顧客宣傳“非遺”背后的故事。
“作為手藝人,我們對經營開店、納稅申報等都不太了解,好在有稅務干部經常上門手把手輔導辦理涉稅業務,讓我們能專心投入到非遺技藝的傳承與發展當中。”張艷艷表示,祖輩的智慧需要代代相傳,自己將技藝傳授給數百名學員,原本家傳的手藝也由此遍布大江南北。
將非遺融入萬千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最好的傳承。如今,芷江酸蘿卜火爆出圈,一道道“酸”味,引得游客紛至沓來,拉滿城市氛圍感,滿溢出煙火氣。
稅宣添“彩” 一梭一線成就美好
走進位於通道侗族自治縣文坡村的“中國侗錦傳承基地”,吱吱呀呀的織錦聲從三層木質織樓內響起,織娘們開始了一天的忙碌。59歲的粟田梅在各個織機前踱步,時不時地停下腳步,一邊俯身指導,一邊向稅務干部介紹侗錦織藝手法及流程。
“老祖宗引以為傲的手藝應該毫無保留地傳承下去。” 侗錦織造技藝傳承人粟田梅說道,侗錦織造工藝復雜,要經過軋棉、紡紗、染紗、絞紗、絞經、排經、織錦等十多道工序,想要學成挑戰性極大。一心想將侗錦發揚光大的粟田梅拿出多年積蓄,辦起了侗錦坊、攬起了徒弟,至今已免費培訓了數千人。
據悉,侗錦織造技藝主要分布在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擁有獨特的編織工藝、生動的民族紋樣、深刻的文化內涵,歷經兩千余年而不失風採,是我國著名織錦之一。2008年,侗錦織造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為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稅務部門“小馬燈”志願服務隊創新稅收宣傳方式和服務模式,通過“非遺+稅宣”模式,助力本土非遺向新發展。
“侗錦織造技藝能不斷發展傳承,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扶持,也要感謝稅務部門的幫助。” 粟田梅說道,當地稅務部門在提供細致到位的稅費服務基礎上,積極為侗錦產業發展牽線搭橋,拍攝稅收宣傳視頻《鄉愁,是那方侗錦》讓更多人了解侗錦文化,感覺暖心又貼心,對以后的發展我們充滿了信心。
“非遺是留在記憶裡的傳承,保護非遺就是保護我們的文化。”國家稅務總局懷化市稅務局黨委書記、局長盤海源表示,稅務部門將持續發揮稅收職能作用,繼續精准落實各項稅費優惠政策,用“稅力量”激發非遺產業活力,護航非遺產業在傳承與發展之路上穩步前行。(唐鵬晟 劉楊慧 黃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