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 >> 園區動態

“寸土”產“寸金”!湖南湘江新區有本精明增長“土地經”

2024年06月28日09:28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麓山腳下,湘江西畔,長沙高新區等5個國家級園區蓬勃發展,中電軟件園等數十個“精品”產業園區拔節生長,湖南湘江新區以全省5‰的土地面積創造了8%的GDP。

如何用盡可能少的土地,創造更大的價值,這考驗著一座城市集約用地的智慧。新區找到的答案是——“精明增長”:打好精細管理“鐵算盤”,念好降本增效“節約經”,發揮畝均效益“指揮棒”,最終贏得“金效益”。

摒棄增量依賴,致力於存量挖潛、提升、盤活、做精。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用地綜合效能躍升,新區1200平方公裡廣袤土地上,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協調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成色愈發亮眼。

精細管理的“鐵算盤”

在“一張圖”上,新區一塊塊儲備用地星羅棋布,智慧管理平台全天候“站崗”,真正實現“想看哪裡,就點哪裡”。

這是新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系統打造的存量土地一張圖數據庫。這張圖實現了與新區2023年數字正射影像圖、規劃數據等自然資源管理數據的“疊加”,並根據片區、土地用途、所轄街道進行分類,讓儲備地管理更加精細化、智能化。

這張圖,還是一張“動態圖”。

借助智慧多規審批系統,新區制定了存量土地數據實時更新方案,將土地審批數據與存量土地數據進行嚴格挂鉤。

“完成了土地收回、征地手續的土地,在審批階段由經辦人實時上圖,納入存量土地范圍。完成土地劃撥、出讓(含招拍挂、協議出讓)手續的土地,在審批階段由經辦人實時從存量土地數據庫中剔除,真正建立了存量土地數據實時更新機制。”新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權益處有關負責人介紹,包括岳麓山大科城、岳麓高新區等有關招商引資部門(單位)登錄“這張圖”,可實時了解已拆已征、拆而未征、征而未批等各類土地情況,共享共用存量土地數據。

在“數智”賦能之下,在新區買地,也能像“淘寶”購物一樣方便。

2023年新區“土地超市”上線,收納了新區存量土地超300宗,企業可實現線上“一站式”看地、選地、買地。與此同時,新區還建立超200家開發商的資源庫,不斷擴大“朋友圈”,了解各類企業用地需求,同時為投資者提供“一對一”的跟蹤服務,從地塊推介、投資洽談、合同簽訂到項目落地全程服務。

翻開新區土地招商“成績單”,一組數據充分証實了打好土地精細管理“鐵算盤”的成效。截至目前,湘江新區已挂牌出讓地塊20宗,總面積1124畝,預計總成交金額45億元。從出讓地塊數量、面積及金額來看,新區在全省、全市均處於領先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28日,時隔四年再有外地房企(四川邦泰)在新區拿地,觀沙嶺7號地塊由廈門建發以8.8億元,溢價5%成交,為今年全市首宗溢價地塊。

“我們希望用精益的管理、創新的方法、實干的姿態,助力新區的土地煥發出最大價值。”新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主要負責人表示。

降本增效的“節約經”

如今,在新區,節約集約用地已成為園區和企業的共識。

在青山路和尖山路交匯處,一座獨具“北斗”特色的產業園區崛起。園區設計6棟“高層廠房”,均配置載重1.6T的貨梯,集生產、研發、試驗功能於一體。至此,“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集成上下游產業鏈,也充分發揮產業就近協同效應。

傳統開發模式,基本不管項目大小,直接將土地出讓給各企業,由其自行建設。土地浪費嚴重,加上企業投資分散性強,不僅容易造成重復建設,增加政府投入,還會影響園區整體規劃、整體風貌和長期發展。

“以湖南省軍民融合科技創新產業園為例,該項目用地面積約108畝,可容納200—300戶左右企業,大大降低了招商成本。而如果採取單獨供應土地方式,200—300戶企業則需要土地3000-6000畝。”湖南省軍民融合科技創新產業園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工業上樓”,切實提升土地利用率和產業承載力。

立足有限的土地資源,新區積極探索地上空間的利用,鼓勵多層、高層標准廠房建設,積極引進能在多層標准廠房生產的工業項目,使更多有發展前景的中小企業入駐園區,共享園區內完善的配套服務和產業優惠政策。此舉不僅從源頭節約了土地資源,更為園區產業集聚發展奠定了基礎。

提起園區集中共享配套模式,長沙信息產業園是繞不開的一大亮點。

長沙信息產業園按照企業生產用地面積的7%-10%集中建設員工食堂及活動中心等,企業可根據需要按成本價租賃配套設施。此外,園區還對企業各時段的閑置廠房和配套設施進行招商,採取租賃等形式吸納新項目。這種公共配套設施集中建設、共同分享的模式不僅減少了重復建設帶來的土地資源浪費,而且融洽了園區與企業之間的關系。

從湘江北到麓山南,從岳麓大道到桐梓坡路,中電軟件園、軍民融合產業園、湘江智谷·智能網聯產業園、湖南省檢驗檢測特色產業園、聯東U谷·長沙國際企業港、中建智慧谷、麓谷軟件園、麓谷國際工業園、麓谷國際醫療器械產業園、麓谷企業廣場等一座座高歌猛進、快速發展的產業園區,為新區土地集約高效利用作出了最生動的注解。

畝均效益的“指揮棒”

在講究高效率的當下,粗放發展模式日益窘迫。

作為經濟發展的主戰場,新區早有警覺,一方面招大引強,做大增量,擴大提升畝產效益的企業梯隊﹔另一方面,盤活存量,推動產業智能化和智能產業化,培育新增長點。

樹立“畝均論英雄”導向,凝聚著新區發展產業經濟的智慧,藏著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密碼。

在提升畝均效益方面,新區多措並舉:堅持“標准地”改革與畝均效益評價聯動推行,將固定資產投資強度、畝均稅收等招商協議內容,納入產業用地招拍挂出讓條件,剛性約束企業的圈地行為﹔盤活“僵尸”企業、依法收回閑置土地,成為保証“畝均效益”的重要手段﹔通過綜合評價和差別化配置,瞄准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推動資源要素向優質高效領域和優質企業集聚新區、扎根新區。2023年,新區全面實行工業用地畝均效益評價,園區畝均稅收達30.5萬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4.6萬元。

要持續“向存量要增量”,科技賦能這件“法寶”不容忽視。比如,新區積極鼓勵和推動企業數智轉型升級,實現高效生產。

在新區中聯智慧產業城,100米的距離,從一塊鋼板變為一台整裝挖掘機,“智慧”奇跡在這裡上演。

這裡是全球唯一一個實現從備料、焊接、機加、涂裝、裝配到調試的挖掘機全流程數字化制造工廠,也是全球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工廠之一。

中聯重科工程師介紹,通過啟動“產品4.0”模式,搶佔工業互聯網先機,中聯重科完成了數字化轉型,先后推出400多款智能化產品,銷售貢獻率超過90%。

近年來,新區舉辦了大大小小的企業數字化轉型供需。核心目的在於促進企業數字化供需精准匹配,推動企業進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改造,實現更低的投入、更大的產出,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以戰略管理思維加強區域統籌,新區充分發揮市場、政府等各方優勢,精准調控工業用地配置規模與結構,以土地為媒,促進資本、技術、勞動力等重要生產要素有序流動。2023年,新區節約集約用地水平保持全省領先水平。

如今,一批產業鏈、價值鏈高端項目陸續落戶新區,智能制造持續深入推進,新區經濟持續走向“精明增長”新路徑。

寸土寸金關乎國計,一壟一畝承載民生。如何管理好、利用好豐富的土地資源,新區不斷探索更精准的規劃、更精明的增長、更精細的治理,奏響把土地資源優勢轉化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優勢的“交響曲”。(王娟娟)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