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為兒童健康管理舉旗
“金眼科,銀外科,累死累活小兒科。”在醫療圈流傳著這麼一句順口溜。在醫學領域,兒科素有“啞科”之稱,兒童就診溝通難、問診難、吃藥難、診治難,且容易發生矛盾糾紛,這使得兒科成為專業挑戰性極高的醫學學科之一。與此相關聯,我國兒科醫生資源長期以來存在儲備不足問題,導致兒科就醫壓力持續增大。而在治療過程中,喂服藥物、抽取血液樣本以及接受注射治療等醫療行為,往往給嬰幼兒帶來一些恐懼不安甚至創傷和陰影,帶孩子看病成為許多家長最頭疼的事。
針對兒科醫生面臨的壓力和孩子就醫難的問題,近日,記者採訪了唯嘉兒科創始人陳鵬,他在受訪中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他認為:“醫生的職責應當是讓大眾少生病、不生病,而非等到疾病發生才治療,未病先防才是健康之道,兒科醫生更應如此。如果能在早期做好兒童健康管理,兒科就醫難便能得到解決。”正是秉承這個理念,2017年1月,在長沙,曾就職於省內知名三甲專科醫院的陳鵬毅然辭職,懷揣著在長沙開創兒科新賽道的願景,率領不到十人的創業團隊創辦了唯嘉兒科,為兒童健康管理舉旗,也為長沙兒科服務注入新的活力。
唯嘉兒科創始人陳鵬。 均為受訪者供圖
在ICU裡,領悟預防先行的重要性
陳鵬的故事,始於原衡陽醫學院(現南華大學)。其實,選擇醫學專業並非陳鵬自主的選擇。由於高中時期成績優秀,他接受了學校的保送。
“不謙虛地說,學習確實是我擅長的事,那些年成績好的學生很多都會選擇學醫。而且,我從小性格沉穩,很喜歡做有挑戰性的事情。別人說學醫難,這正好激起了我的興趣。”陳鵬回憶,大學期間他每年都獲得獎學金,1999年,他更是作為“湖南省優秀畢業生”(當時系裡僅兩人獲此殊榮)從原衡陽醫學院畢業,被分配至湖南省兒童醫院。在胸外科等科室輪轉后,陳鵬受人生導師趙祥文教授的影響,來到ICU工作。
剛進入ICU沒多久,陳鵬就遇到一大難題。
2005年,年僅13歲的周玉(文中患兒均為化名)因病情嚴重被緊急送入醫院。經影像檢查顯示,其肺部狀況異常,迅速陷入昏迷狀態。盡管陳鵬全力搶救長達一小時,但遺憾的是,仍未能被挽回這一年輕的生命。面對患者的離去,陳鵬情緒久久不能平靜。
盡管沉浸在悲痛中,陳鵬並未放鬆他的專業本能。他細心詢問周爸爸家中是否還有其他孩子。得知還有一個小兒子后,他認真地叮囑周爸爸,一旦兒子出現發燒症狀,必須立即將他送到醫院。
不幸的是,一語成讖。不久,兒子周宇發燒了,高燒持續不退。周爸爸心急如焚,牽著孩子的手,急匆匆地走進了省兒童醫院ICU。不同尋常的是,ICU裡面的大多數孩子都是躺著被送進來的,而這次,周宇卻是走著進來的。這一幕讓在場的醫護人員都感到震驚。
陳鵬迅速為周宇進行了檢查,發現其肺部一半已呈“白肺”狀,情況危急,但仍有救治希望。
那一夜,陳鵬試圖揪出這突如其來的家庭悲劇背后的元凶。他發現,姐弟倆出現的病症與香港曾報道的禽流感病例驚人地相似,但病源究竟在哪裡?
經過仔細詢問,周爸爸回憶起了家中近期出現的異常——家中雞舍的雞全部死亡,隔壁鄰居家的雞也全死了。陳鵬立刻意識到,這可能就是禽流感的傳播鏈。當時,這可能是國內首次發現的兒童禽流感病例,他立即將這一情況上報。
在陳鵬的精心治療和監護下,周宇最終戰勝了病魔,痊愈出院。這段經歷也在陳鵬心裡扎根:重症必須提早干預,防病要在治病之前。
2005年,因發現國內首例兒童禽流感病例,陳鵬接受中央二台採訪。
2008年,外省一地發生手足口病疫情,陳鵬作為湖南支援隊伍的一員出征。當時,該地的醫療條件十分艱苦,缺乏專門的呼吸機,隻能臨時用麻醉機代替。在這樣簡陋的條件下,陳鵬一天要完成20余病例的插管工作。
在無數次搶救患兒后,陳鵬發現,針對需要緊急搶救的患兒,其搶救的窗口期僅為240秒,若未能在這個黃金時期內實施有效救治,將可能導致無法挽回的后果。然而,如能提前進行干預,很多患兒或許可以避免面臨這一步。
在試錯中,確定新型兒科診所的發展方向
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樹立大健康觀念,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把原來看病、治病的模式進一步往前延伸,更加注重保健、預防、體檢。
受此啟發,同年,在省兒童醫院ICU工作多年的陳鵬放棄了晉升機會,選擇角色轉換,從治病救人的臨床醫生,變成守護兒童健康的先行者。
當時,主動從公立醫院辭職的醫生不多。當別人問起陳鵬為何放棄“金飯碗”,他說:“有些人喜歡按部就班地走已有人走過千百次的路,而我卻想走走別人沒走過的路,或許能為這個社會創造更多價值。”
有想法,其實很簡單,但要將想法付諸現實,卻很難。要以怎樣的模式才能讓健康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陳鵬想到了2012年前往台灣交換學習的經歷。早在2012年,台灣便有2000多家社區診所,幾乎每1000人就有1個診所,當地居民有去診所就醫的習慣,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公立醫療資源緊張的問題。而且在診所執業的醫生並非“新手上路”,而是在當地公立醫院有著豐富經驗的“大專家、大教授”。
趁熱打鐵,2017年3月,以兒童健康管理為主要目標,服務常見病,補充公立醫療服務的唯嘉兒科前身——名醫工作室成立。因為擁有較強的省內名醫資源、高超的診療技術、優質的客戶服務,工作室的口碑很快樹了起來,前來就診的兒童越來越多。
然而,陳鵬卻不滿意。名醫工作室的主要業務仍是治病,並未做到管理健康,這與“賦能基層社區,守護兒童健康”的初衷相去甚遠。
於是,陳鵬毅然決然地向創始人團隊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撤掉工作室,建立一個全新的兒童健康管理中心。
這個提議在團隊中掀起了波瀾。撤掉工作室,意味著放棄已有的穩定收益,去面對未知的風險與挑戰。
在陳鵬的堅持和努力下,2018年11月,唯嘉兒科兒童健康管理中心在賀龍體育館啟用。
陳鵬為唯嘉兒科明確了清晰的發展方向:不追求高端醫療的華麗外衣,而是致力於普惠的高品質兒童健康管理服務。他深知,醫療服務的核心在於質量和普惠性,而非價格標簽。他承諾,即便價格有所提升,也不會高出20%,這20%是唯嘉兒科對品質的堅守和對服務的承諾。他也希望隨著唯嘉模式的日益成熟,唯嘉兒科將能提供更加惠民的價格,讓優質的兒童健康管理服務觸手可及,讓每一個家庭都能在家門口享受到專業的醫療健康服務。
陳鵬(左)與恩師趙祥文(右)合影。
在未來十年,讓兒童健康管理深入人心
到2024年,唯嘉兒科已走過7年。陳鵬親自設計的啄木鳥形象,不僅成為唯嘉兒科的文化logo,也成了他個人精神的載體。他堅信,每一位兒科醫生都應該成為孩子的守護者,像啄木鳥一樣,細心地為每一棵小樹苗除去害虫,守護他們健康成長。
7年來,唯嘉兒科的“啄木鳥醫生”始終扎根社區,堅持著創業初心,貫徹“讓孩子少生病、不生病,身心更健康”的辦院使命,陪伴孩子們健康成長,提供著有溫度、高品質的診療服務,實現老百姓在家門口看專家的夢想,打通兒童健康服務“最后一公裡”。
雖然離開臨床工作多年,陳鵬的辦公室內仍然擺放著《小兒內科》《兒科急診醫學》《基層兒科醫生必讀》等兒科專業書籍。在陳鵬看來,堅持學習、不忘初心是他作為兒科醫生、兒童健康守護者的價值觀所在,也是整個唯嘉兒科一直所堅持的理念。
陳鵬,這位擁有超過20年從業經驗的兒科醫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持有一種朴素而堅定的信念,即“行醫積福”。然而,他也深刻地認識到,作為ICU醫生,其所能服務的兒童群體終究有限。因此,他致力於轉型為兒童健康守護者,以期能夠造福更廣泛的兒童群體,實現更廣泛的健康福祉。
回望自己走過的轉型和探索旅程,陳鵬坦言:很難。觀念是最難改變的。他舉了個簡單的例子,過去很多孩子生病就“吊水”,好像不打吊瓶就治不好病,“我當醫生的那個年代,如果不給孩子開輸液,家長可能還會懷疑你的診斷是不是有問題。”
目前,唯嘉兒科旗下的所有社區診所均不提供輸液,陳鵬介紹,“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這是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合理用藥原則,然而因為受到一些錯誤觀念的影響,很多家長不論大病小病,都要求輸液治療。門診輸液,尤其是抗生素的濫用,會增加耐藥細菌的產生,最后可能導致無藥可用。
在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必將迎來希望的曙光。陳鵬觀察到,目前家長們對於“非注射式治療”的認同度正逐漸提升。他笑著跟記者說,在他致力於探索新型兒科診所的10年間,已成功推廣了“不打針”的治療理念,並獲得了廣泛的認同和接受。他堅信,在未來,他將繼續努力,使公眾進一步認識到健康管理對於兒童,特別是處於0—3歲生長發育關鍵期的兒童的重要性。
為此,陳鵬帶領團隊創立了兒童健康管理“唯嘉6+1”模式。以體檢為兒童健康管理第一步,從體格、體質、體態、顏值、能力等5個方面進行檢后健康管理,早發現,早干預,促進兒童健康發展﹔以中西結合、醫育結合為方針,通過“健康管家+全科醫生+醫生助理”的模式,為社區提供更加成熟便捷的兒科服務。
陳鵬深知,兒童健康管理不僅僅是一項技術工作,更是一項需要深入人心的情感投入。他帶領團隊將“唯嘉6+1”模式進一步深化,融入發育行為兒科學等多維度內容,構建了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兒童健康管理生態。
唯嘉兒科推出了“家長健康課堂”,定期邀請兒科專家、營養師、心理咨詢師等,為家長們提供兒童健康、營養、心理等方面的專業指導。這些課堂不僅讓家長們學到了知識,更讓他們感受到了團隊對孩子們健康成長的關心和呵護。
同時,陳鵬還帶領團隊與幼兒園、學校等教育機構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推動醫育結合,提高兒童的身心健康,確保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及時的健康關注。
此外,陳鵬還注重將現代科技引入兒童健康管理中。在未來,陳鵬希望能夠研發兒童健康管理軟件,實現數據化、智能化的管理。通過這款軟件,家長可以隨時隨地查看孩子的健康數據,了解孩子的成長狀況,還能與醫生進行在線交流,獲取專業的健康管理建議和指導意見。
在陳鵬的帶領下,“唯嘉6+1”模式逐漸成為唯嘉兒科社區兒童健康管理的金字招牌。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孩子受益於這一模式,孩子們在快樂中成長,家長們也倍感安心。(記者 傅容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