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碧靈:努力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水平 在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彰顯湘大擔當

近年來,湘潭大學努力創新體制機制,著力強化成果轉化導向,學校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工作取得明顯成效。近五年,學校共簽約各類技術合同1466項,總經費達8.48億元,科研成果轉化項目產生的經濟效益約72.5億元。近三年,科技成果轉化經費2.16億元,成果省內轉化佔比達74.53%,位居全省首位。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學校黨委成立科技成果轉化領導小組,科學謀劃長遠規劃,高位統籌推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工作。專門成立技術轉移中心,建設首批國家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和湖南省高校知識產權中心等平台,構建科技處、技術轉移中心等多部門協同聯動機制,充分發揮各平台優勢,形成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合力,塑造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新生態。
二是優化制度體系,突出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導向。不斷完善激勵與評價體系,激發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性。將科技成果轉化成效作為職務晉升、職稱評審、績效考核、崗位聘任、人才工程遴選、人才評價、導師資格認定以及招生指標分配的重要依據,並逐步加大權重﹔完善專利績效津貼分配和轉化收益分配機制,將轉化收益的90%分配給科技成果完成人團隊,突出轉化導向﹔擴大校企合作規模,鼓勵科研人員到企業兼職,推動校企人員雙向流動。
激勵與評價體系的完善,最大程度釋放了學校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動能。羅和安教授團隊的“新型固體酸催化材料”成果在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十國進行專利布局,並成功簽約獨佔許可轉化,簽約金額5.06億元,是湖南高校迄今為止單項轉化金額最大項目。以王先友教授團隊技術為依托的年產3萬噸鈉離子電池材料項目,成功落戶雨湖高新區,實現總投資20億元。
三是強化成果產出,面向產業培育高價值專利。充分發揮高校作為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強化高水平成果產出。2022年,學校出台湖南高校首個高價值專利培育辦法,對標湖南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建立“面向產業育專利,以需求促轉化”的專利培育機制,依托數學等特色優勢學科,強化學科交叉融合,探索校企聯合攻關的有組織科研模式,在新能源、計算機、網絡安全、智能制造等領域分2批遴選18個項目,通過全流程貫通、全要素集聚、全鏈條服務精心培育,推動科創成果與產業需求精准匹配。首批培育項目中的鄒娟教授團隊“多目標優化設計系統”技術,核心專利被認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落地應用為長安汽車年均節省約2億造價成本,並為建立全國首套無創血糖監測系統大模型智能助手提供技術支撐。
四是強化校地融合,推動科技成果就地轉化。依托省級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凝聚成果轉化合力。與湘江新區共同推進湘江科學城建設,與郴州市共建郴州技術轉移分中心,與中國環境科學院、湘潭市、郴州市、益陽市等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加強與園區或企業對接,促進科技成果就近就地轉化,服務湖南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張俊豐教授團隊研發的廢舊鉛酸蓄電池破碎分選成套設備在國內市場平均佔有率穩步保持在85%以上,國外市場佔有率30.33%,“鉛膏脫硫與煙氣脫硫協同的脫硫技術”就近轉化至湖南江冶機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支撐形成了行業第二代新技術裝備系統。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湘潭大學將充分發揮人才、科技等創新要素集聚優勢,不斷完善體制機制,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鏈條,加速高校科技成果在湘落地轉化。
一是進一步探索體制機制創新,努力破解科技成果轉化瓶頸。加快落實《湖南省加快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措施》,推動出台《湘潭大學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暫行辦法》,形成體系性政策和工作機制﹔加快推進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試點,健全賦權實施方案及相關配套措施,暢通成果轉化瓶頸和阻礙,破解“不願轉”難題﹔加快成立資產經營公司,積極拓展作價入股等轉化途徑渠道,破解“不能轉”難題﹔完善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機制,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機制,提升轉化效率,降低決策風險,破解“不敢轉”難題。
二是進一步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持續提升協同創新能力。推進“學科跟著產業走、技術圍繞需求轉”,聚焦優勢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優化調整學科專業,強化校地協同創新,提升技術需求匹配度,促進成果就地就近轉化﹔積極融入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生態,深度參與“市場主導、政府引導、高校主研、企業主用”的協同創新體系﹔面向湖南“4×4”現代化產業體系,持續開展高價值專利培育機制,精准篩選產業需求和關鍵技術,強化校企協同攻關﹔盤活存量,做強增量,加快推動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轉化,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加強與企業共建實驗室、中試基地和創新聯合體,強化從基礎研究到產品研發、成果轉化、生產實踐的創新“中台”,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裡”,加快“樣品-產品-商品”轉化進程。
三是進一步完善科技評價機制,有效激發科技成果轉化動力。深入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融合發展,建立健全人才評價,細化分類評價,推動形成以科技成果轉化業績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持續發力破“五唯”,先立后破,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在職務晉升、職稱評審、績效考核、人才工程遴選等方面的評價,並逐步加大成果轉化成效的權重﹔建立健全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人員的分類評價激勵制度,完善科技成果分類評價,優化完善不同類型成果的分類評價標准,探索完善職務科技成果價值評估機制,健全知識產權管理流程,完善披露制度,優化學校、學院與發明人的轉化收益分配機制,最大程度激發科技成果轉化熱情。
作為扎根偉人故裡的“雙一流”大學,湘潭大學將在科技創新上持續發力,在成果轉化上主動作為,推動更多高水平科技成果從校園走進企業,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從“書架”走上“貨架”,轉化為新質生產力。打造成果轉化的“湘大品牌”,努力把學校辦得更好、更有特色,在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中展現湘大新擔當。(作者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湘潭大學校長)
來源:湖南省科技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