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大湖之南

大湖之南丨紫鵲界農耕文化:讓世界看見

2024年09月13日16:46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又到一年豐收季。

沿著崎嶇的山路,蜿蜒數十公裡,一大片梯田躍然眼前。

站在田埂上望去,金黃飽滿的谷穗壓彎了腰,青綠與金色交織,如一大塊斑斕織錦。

第二屆“紫鵲界梯田對話世界”農耕文化交流互鑒大會。人民網記者 劉賓攝

第二屆“紫鵲界梯田對話世界”農耕文化交流互鑒大會。人民網記者 劉賓攝

如何讓這片“寶藏地”成為大家的“打卡地”、被世界看見?

9月12日舉行的第二屆“紫鵲界梯田對話世界”農耕文化交流互鑒大會給出了答案。

一片梯田 對話世界

紫鵲界梯田一景。人民網記者 吳茜薇攝

紫鵲界梯田一景。人民網記者 吳茜薇攝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

從高處俯瞰,依山勢而造的梯田,小如碟、大如盆、長如帶、彎如月,形狀變換而相宜。沿田埂而下,等高線方向排列的梯田層層疊疊,宛如天梯。

伴隨水稻生長,紫鵲界的四季有著不同的顏色與風格。如今初秋已至,稻谷逐漸成熟飽滿,青綠的穗葉夾雜金黃,洋溢著即將收獲的喜悅。

農,天下之本也。

9月12日,第二屆“紫鵲界梯田對話世界”農耕文化交流互鑒大會在婁底新化縣舉行。來自國內外、五湖四海的朋友齊聚紫鵲界,觀賞國家非遺項目,聆聽“紫鵲山歌”,體驗傳統農耕民俗,共同感受中國梯田文化的獨特魅力。

紫鵲界民宿產業發展主題論壇。周翊君攝

紫鵲界民宿產業發展主題論壇。周翊君攝

大會採取“1+N”活動模式,圍繞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生態可持續發展、農耕文化國際交流與合作等主題,以一場開幕式暨主旨演講、三場平行論壇、學術觀摩考察等形式開展交流,以紫鵲界梯田為代表,向全球展示湖南在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創新利用方面的獨特智慧。

以會為媒,紫鵲界的發展密碼也逐漸清晰。

推進紫鵲界梯田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主題論壇上,十幾位國際組織代表、駐華使領館外賓、國際國內學者展開高峰對話,共話紫鵲界在景觀特征、文化內涵等方面的獨特價值,為“雲端梯田”走向世界建言獻策。

紫鵲界民宿產業發展主題論壇上,國內、省內民宿行業主理人齊聚一堂,深入分析中國民宿產業的當前狀況,發掘紫鵲界民宿產業發展核心。

推動紫鵲界成為世界旅游目的地主題論壇中,專家學者們就世界遺產地景區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創新性營銷、優化產品體系設計等內容暢所欲言,向世界推介湖南梯田旅游“原態保護、活態利用、業態融合”生動案例。

一場盛會,大咖雲集。一片梯田,對話世界。

曾幾何時,由於山高路遠,紫鵲界被稱作“止客界”,少有人來訪。如今,憑借大會舉辦,古老的梯田受到越來越多游客的關注與喜愛,煥發出新的活力。

梅山文化 源遠流長

雲霧中的紫鵲界。人民網記者 劉賓攝

雲霧中的紫鵲界。人民網記者 劉賓攝

紫鵲界無山不有田。

滿山梯田最大的不到一畝,最小的隻能插幾十蔸禾,原始的手工耕作方式沿襲至今。

據考証,紫鵲界秦人梯田起於秦漢,盛於宋明,至今已有兩千余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開墾最早的梯田之一。

“天下大旱,此地有收”。作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和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紫鵲界梯田有灌溉之妙。憑借獨特的基岩裂隙水水源,無需水庫或人工引水,8萬畝梯田就能實現天然自流灌溉。

森林、梯田、村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畫面,勾勒出一幅美好山居圖。

山民們的智慧與勤勞,創造了灌溉工程奇跡的同時,也孕育了紫鵲界梯田獨特的農耕文明。

不同於平原地區,“長在”山上的紫鵲界梯田至今無法使用機械農具,其水稻種植仍採用原始的手工耕作模式,保留了古朴的中國南方稻作文化,也延續古老的梅山文化。

正龍古村。人民網記者匡瀅 攝

正龍古村。人民網記者 匡瀅攝

48座瑤人寨遺址,有多處瑤人居住過的岩屋,具有極大的考古價值﹔“中國最美休閑鄉村”正龍古村也座落在此,200多棟清一色的干欄式板屋,錯落有致分布在梯田上﹔儺頭獅舞、草龍舞、宗教儺舞等傳統文化風格獨特。

2000多年來,南方稻作文化與苗瑤山地漁獵文化在這裡交融揉合。紫鵲界梯田於2014年被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評選為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於2018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新化山歌、梅山武術、梅山儺戲也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

新化縣委宣傳部部長鄒喆介紹,通過第二屆“紫鵲界梯田對話世界”農耕文化交流互鑒大會,新化將向世界充分展示新化豐富的文旅資源,進一步推動紫鵲界梯田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力求實現文化保護與地方發展的和諧共贏。

產業融合 續譜新篇

外地游客來此打卡。人民網記者 吳茜薇攝

外地游客來此打卡。人民網記者 吳茜薇攝

初秋時節,神秘的紫鵲界悄然綻放,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來此打卡。逐漸成熟的稻穗傳來陣陣飄香,寄托著梅山子民們對豐收的期望。

“以前我們努力讀書,就是想著怎麼走出大山。但是站在田埂之上,看到自己的家鄉的好山好水好風光,又想回來做些什麼。”新化縣水車鎮仙石村人羅忠林是這片土地上土生土長的人。10年前,他做了一個決定:放棄高薪,返鄉創業投身田間。

幾年前,羅忠林成立心田合作社,經過幾年探索,水稻種植產量越來越高,身邊的稻農們紛紛加入合作社,和羅忠林一起成為了紫鵲界上的“守護人”。

“我們的稻米最低能賣到16元一斤,彩色稻田讓村民平均每畝增收1000元。”羅忠林說,如今,當地五色稻米已由最初的70畝,發展到5000多畝,一年的銷售額達到2000多萬元,價格是普通稻米的六七倍。

金黃的稻穗。人民網記者 吳茜薇攝

金黃的稻穗。人民網記者 吳茜薇攝

沿著稻浪翻涌的層層梯田,再往山上前行幾公裡,就到了新化縣奉家鎮渠江源村,千畝原生態茶園與雲霧交織的畫卷徐徐鋪開……

“深山出好茶,渠江源的產茶史可追溯到唐朝。”湖南紫金茶葉公司負責人羅新亮像介紹,曾有唐五代毛文錫在《茶譜》中記載:“潭邵之間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鐵,而芳香異常,烹之無滓也。”

2017年,看准茶產業發展的羅新亮,回到新化縣奉家鎮的大山深處,做起了一個茶農。短短幾年之間,羅新亮適時而動,不僅打造出了一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還創造了“一片葉子,帶富一方百姓”的致富故事。

隨著前來觀光、購茶,體驗茶旅文化者日益增多,越來越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開始回到渠江源,農家樂、民宿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深居大山的村民們不僅吃上了“茶葉飯”,也吃上了“旅游飯”。

近年來,新化通過提升“紫鵲界梯田”核心吸引力,完善旅游服務設施,重點建設紫鵲界梯田旅游區、渠江源茶文化主題公園、紫鵲界康養小鎮、古桃花源、天門健康養生基地等,為游客提供深度產旅融合體驗類鄉村旅游產品,1-6月新化累計接待游客876.56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89.06億元。

“我們願同大家一道,共同構筑起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堅固防線,推動農業生產、梯田文化與旅游體驗深度融合,助力鄉村振興與產業升級。”婁底市委書記鄒文輝在第二屆“紫鵲界梯田對話世界”農耕文化交流互鑒大會上說到,婁底將努力賦予梯田新的生命力和文化內涵,為世界農業可持續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總策劃:吳齊強

本期統籌:彭應兵

文字作者:匡瀅 吳茜薇 劉汕

視頻:吳茜薇

出品:人民日報客戶端湖南頻道、人民網湖南頻道

投稿郵箱:rmrbkhdhnpd@163.com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