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南:“紅色沙漠”結出鄉村振興“致富果”

在第24屆中國中部(湖南)農業博覽會上,湖南省衡南縣兩家本土企業生產的土枇杷蜜餞、野枇杷茶被評為金獎產品。這兩類生長於“紅色沙漠”中的“致富果”正是該縣近年來加快推動土枇杷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結晶。
“紅色沙漠”長出致富綠洲
站在衡南縣鬆江鎮涼市村的土枇杷種植基地,放眼望去,枝繁葉茂的土枇杷樹層層疊疊密布在紫色頁岩上,一簇簇青色果子挂滿了枝頭。但就在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山禿嶺。
衡南縣處於衡邵干旱走廊,林地面積191.85萬畝,其中紫色頁岩面積60.38萬畝。紫色頁岩山地因岩石裸露、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被稱為“紅色沙漠”,是造林綠化難啃的“硬骨頭”。
咬定目標不鬆勁,迎難而上向綠行。土枇杷,學名粗糠,是衡南當地的鄉土樹種。近年來,衡南縣組建了紫色頁岩“裸露”山地造林技術攻關團隊,開展樹種篩選和生態適應性試驗。試驗發現,鄉土樹種土枇杷具有根系發達、穿透力強和耐干旱、耐貧瘠的特性,非常適合作為紫色頁岩改良和綠化的先鋒樹種。原本不起眼的土枇杷樹逐漸成了扮靚“紅色沙漠”、發展“綠色經濟”的“頂梁柱”。
讓“好果子”富了百姓的“錢袋子”
“咱們當地老百姓常用土枇杷鮮果煮稀飯、熬綠豆湯,干果泡水或煮水喝,能止咳化痰、降火潤喉。”衡南縣林業局總工程師馬華元對土枇杷果的作用如數家珍。科學研究表明,土枇杷果具備較高的食、藥用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涼市村位於紫色頁岩地帶,曾經因為生態資源貧瘠,鄉村產業發展較為滯后。近年來,通過“公司+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土枇杷產業,種植土枇杷4000多畝,成了遠近聞名的“土枇杷村”。
“村裡的合作社吸納了300余農戶參與,去年發放村民勞務工資達90余萬元,既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又保障了村民增加收入。”涼市村黨總支書記李俊宏心裡別提有多高興。
種植是基礎,苗木是關鍵。衡南縣林業局主要負責人廖紅平說:“我們在省林科院的指導下高標准建設了土枇杷良種苗木繁育基地,為土枇杷造林擴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力爭三年內實現土枇杷造林面積達到10萬畝,培育壯大5個特色鄉鎮、50個重點村。”
走進衡南縣茶市鎮何祠村李亞組,村民們的房前屋后都栽滿了土枇杷樹,金黃的果實綴滿枝頭。
“今年我家的土枇杷產量預計能達到2000多斤,會有一萬多塊錢收入。現在土枇杷是我們村的‘鎮村之寶’啦!”村民胡思虎掩飾不住自己的喜悅和希望。
“公司免費提供樹苗和技術指導,果子採摘后按市場價包收購。”作為村裡土枇杷產業的帶頭人,湖南金炫山岳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胡俊斌說,今年是個大豐收年,原材料不用愁了,生產線可以滿負荷跑起來了。
“小產業”有“大作為”。目前,衡南縣已形成了完整的土枇杷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土枇杷成片種植面積超過3萬畝,主要分布在11個鄉鎮36個村,深加工企業有7家。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全縣土枇杷產品銷售額達1億元。
依靠科技加持,土枇杷將成為“健康新寵”。為充分挖掘土枇杷價值,延伸產業鏈條,實現科技支撐與產業建設的同頻共振。去年,衡南縣政府與湖南中醫藥研究院簽訂了土枇杷綜合利用項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靶向土枇杷的食、藥用價值,謀劃將土枇杷產業打造成衡南中醫藥與健康產業的支柱。目前,已完成制定省級層面關於粗糠果的中藥材和食品安全地方標准。
政策支持,土枇杷走出致富路
產業撐起縣域經濟,特色撐起產業發展。近年來,衡南縣委、縣政府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支持土枇杷特色產業發展。當地成立了高規格的土枇杷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針對土枇杷的產業發展,衡南縣也出台了實施意見、行動方案、工作指南等政策措施,讓紫色頁岩既有“好風景”,更有“好錢景”。
“我縣堅持以‘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元參與’為原則,全力推動土枇杷等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時帶動廣大群眾通過就業、產業增收致富,讓曾經的石漠化荒山蝶變成助力鄉村振興的金山銀山。”衡南縣委書記許達提到。
如今,土枇杷果走出了“深閨”,吸引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紅色沙漠”裡也闖出了一條“綠富美”的新路子。
來源:衡南縣林業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