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大湖之南

大湖之南丨秋收之際探訪受災縣 種糧人正在告別“靠天吃飯”(產糧大縣探豐年)

2024年09月23日15:11 |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小字號

大湖之南丨秋收之際探訪受災縣 種糧人正在告別“靠天吃飯”(產糧大縣探豐年)

人民日報客戶端湖南頻道 孫超

風吹稻浪,禾香陣陣。湖南常德桃源縣楊溪橋鎮江裡溪村,三坪生態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的600多畝雙季晚稻陸續進入灌漿結實期。38歲的江裡溪村村民、植保無人機飛手劉丙輝正在為晚稻增施葉面肥。“今年真是不容易,但是我們挺過來了!”望著日漸低垂的稻穗,劉丙輝不禁發出感嘆。

近年來,劉丙輝在家一邊照顧年邁多病的父母,一邊從事糧食生產。合作社的種糧收入和作為飛手的服務收入,是家裡最重要的收入來源。“去年有十萬元左右,日子過得還不錯。但是今年一下子壓力就大了。”劉丙輝介紹說。

今年春節前后,以及汛情期間,桃源縣屢次登上媒體頭條。兩輪冰災,以及兩輪洪水,讓這個種糧大縣損失慘重。特別是今年“6.22”特大暴雨,江裡溪村成為全鎮受災最嚴重的村。沅水支流大洋溪在這裡沖出河道,沖毀了部分河堤和農田。

“合作社800畝早稻中,550畝不同程度受災,其中被完全沖毀的就有100多畝。都是眼看著就能進倉的優質圓粒早稻啊!”合作社負責人劉繼華感慨,年初的冰災壓壞了合作社的廠房,洪澇過后又遇到連日高溫,“真是禍不單行”。

“庄稼戶最怕連年災。”劉繼華解釋說,種糧利潤本來就不高,對現金流的需求卻不小。記者跟著他一起測算,發現要想玩得轉800畝左右的規模經營,每年現金流就至少要100多萬。為了減少資金壓力,很多大戶採用的是夏糧、秋糧收上來后再付土地流轉費用的方式。到了“青黃不接”或者農資需要集中付款的時候,不少人都要從銀行借短期惠農貸進行周轉。“如果有一季稻谷血本無歸,不光付不上農資款和流轉費,還有可能連貸款都還不上。”不少種糧大戶表示。

靠天吃飯,風險自擔,這是農民祖祖輩輩的生產模式。但是,近年來隨著我國糧食作物農業保險政策不斷擴面提標,種糧農民享受到了農業保險這一重要現代金融工具,讓事情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自己沒填幾個表,沒簽幾個字,災后幾天之內,三十萬元賠償金就到了合作社的賬上了。”劉繼華說。一番盤點下來,合作社挺過來了——受災的早稻因為有了保險,基本實現了“保本”﹔中稻種植區域已經喜獲豐收,稻米供不應求﹔晚稻長勢喜人,正在向最后的豐收沖刺。前幾年合作社還自己建設了米廠,加工的綠色優質大米今年最高賣到了20多元一斤。

桃源縣財政局黨組成員、總會計師劉新明介紹,讓劉繼華獲益的保險,指的是我國正全面實施的水稻完全成本保險。保險水稻的每畝保險金額參照保險水稻生長期內所發生的完全成本確定,規模戶為1100元,散戶為900元。根據水稻出險時所處的不同生長期,每畝最高可以獲得40%,75%,100%不等比例的賠償金額。

保額定得高,賠償方案細,那麼種糧農民能否承擔得起保費?劉新明介紹,保費的80%,由各級財政承擔,農戶承擔的部分隻有20%。百畝以下的散戶每畝每季水稻隻需要支付7.2元,百畝以上的規模戶也隻要8.8元。

保險買得起還不夠,在實際的理賠中,如何實現賠得快、賠得好、賠得准?需要方方面面形成合力。

2023年,桃源縣完成糧食播種面積178.4萬畝、總產76.8萬噸,連續五年位居湖南全省“雙第一”。為了進一步端穩“飯碗”,守牢底線,當地成立了縣農業保險工作領導小組,建成了一支縣鄉村三級的農業保險服務隊伍,在上級財政支持的基礎上,縣級財政每年投入近1500萬元,為農險工作順利推進提供強有力保障。桃源縣委組織部利用湖南正探索推行的片、組、鄰“三長制”,進村入戶做好農業保險的政策宣講,讓國家的好政策惠及更多人。

“農業保險理賠政策性強,規范要求高,大災理賠要快,我們在定損的時候,採用理賠員、協賠員、農業專家定損到戶的運作機制,以村為單位,一站式完成查勘、取樣測產、協助農戶搶收等工作。”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桃源支公司經理朱偉介紹。桃源縣農業農村局糧油站站長彭乾,就是朱偉所說的農業專家中的一員。“糧食生產專業性強,農業部門會輔助保險公司,依照相關農業技術規范,抽取樣本,測定損失程度。”朱偉說。

為了讓受災群眾第一時間獲得理賠,人保財險湖南省市縣各級公司派出精干力量,成立工作組,第一時間抵達桃源縣的田間地頭查勘災情。先賠付、再公示,批量投保農戶免逐戶報案……理賠時的簡化流程、“特事特辦”,讓從受災到復產的時間盡可能縮短,不誤農時。

“水把路給淹了,出不了門,當時心都涼了。沒想到保險公司的查勘員開著皮卡就到了田邊,比我還先了解災情。鄉鎮的農業保險專干、村裡的協保員,也把服務送到了家門口。”鄭家驛鎮的種糧大戶張順達回憶說。張順達的專業合作社今年有600畝早稻受災,其中全損200多畝。“好在全都買了農業保險,33萬的賠付幾天就到賬了,我立刻拿出來投入晚稻再生產。”

還有十來天,這些搶種的晚稻就能收獲了。一場大水帶來了河道豐富的淤泥底肥,反而讓晚稻搶回了不少收成。初步測算,今年這樣的大災,張順達的合作社平均平均畝產隻比正常年份下降了不到100斤,糧食減產基本可控,經濟損失基本挽回。“要是沒有農業保險,這是完全不敢想象的事情!國家的好政策,真是‘定心丸’。”張順達感慨道。

總策劃:吳齊強

本期統籌:顏珂

文字作者:孫超

攝像:羅志偉

剪輯:江釗

出品:人民日報客戶端湖南頻道

投稿郵箱:rmrbkhdhnpd@163.com

(責編:黃卓、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