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破黑暗的“追光者” 勇攀眼底學科“珠峰”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業內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眼底病是眼科學研究領域的一座“珠峰”。
攀登珠峰一直被視為人類勇氣的象征。極寒的天氣、缺氧的環境、漫長的道路,還有復雜多變的路況……每走一步都需要付出比平時多數倍的艱辛,隻有勇者才敢面臨這樣的挑戰。
可想而知,要攀登眼科學領域的“珠峰”,也絕非易事。
而他偏不走尋常路,從業之初毅然決然選擇了這樣一條艱澀的研究方向——玻璃體視網膜病變。他就是張東昌教授,碩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眼科分會委員、愛爾眼科山西省區總院長。
專注“窄門”,一心深耕眼底“視界”
眼底病是眼科中最為復雜和難治的疾病,號稱“視力殺手”。據2020年國家衛健委發布的《中國眼健康白皮書》顯示,我國有超過4000萬的眼底病患者,患者總數居世界首位。因眼底病的發病部位較為隱匿,這也決定了治療技術上的復雜性,因此對於醫生的判斷能力和動手能力都有著極為嚴苛的要求。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眼科醫務人員隊伍不斷完善,眼科醫師數量增加至4.7萬名,其中眼底病專科醫師不足5000人。
張東昌深知相較於裸露在外的眼表,眼底的情況更為復雜多變、風險也更大﹔也清楚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眼底專科的醫生,需要更加漫長的時間,但他依然選擇迎難而上,專注“窄門”,一心深耕眼底“視界”。因為在他看來,隻有守住眼底的光明,才能幫助患者走出人生“至暗時刻”。
回憶起自己的眼科從業經歷,張東昌教授反復提到“全面”二字。在大學學到眼科基礎知識,畢業后分別進入白內障、斜弱視、青光眼、眼底病等各個眼科專項的醫療實踐,再到各地進修和學習,給張東昌打下了全面扎實的業務功底。張東昌教授提到,“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這句話在醫學上同樣適用。全面的眼科視野,令他在眼科醫療的道路上受益匪淺。
直到現在,張東昌越來越肯定自己當時的判斷——相比那些難有突破性進展的成熟領域,要進就進“窄門”,他知難而進,進入眼底病專項研究,至今,依然以終身學習者的心態在這個領域持續深耕,砥礪前行。工作四十年,張東昌做了2萬多台手術,服務患者超15萬人。近年來,他先后在各種刊物上發表論文20余篇,榮獲“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山西省衛生系統先進個人”等多項榮譽。
極致匠心,一切以患者為中心
對待手術,張東昌有著極致的“匠心”精神:“我可能比別人更加善於思考,愛琢磨愛鑽研,做一行愛一行,一旦做一行就要做好一行,做手術不是一個不斷復制粘貼的過程,到一定階段,會有所發現,怎樣切除病變更好,怎麼捋結構更順,我就是要做到極致。”在他看來,眼底手術方寸之間,差之毫厘謬以千裡,所以手術不只是用手,更要用心。
如今的張東昌在一線操刀仍然保持著這樣的狀態:普通的視網膜脫落手術,半個小時收官﹔一些復雜的玻璃體手術,有些醫生可能需要2—3個小時,他一個半小時即可結束。他的手術技術在業內聞名遐邇,早有“一把刀”之稱。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是張東昌這些年一直秉承的行醫理念。在他看來,情緒對治療起著重要作用,往往一句暖心鼓勵,就是患者的對症“良藥”。因此,張東昌和眼底團隊都十分重視對患者人性化關懷,用心傾聽患者的需求,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診療方案。
來自朔州的申女士60歲有余,從事個體生意,患糖尿病二十多年了。十幾年前,申女士突然感覺看東西變形,視力下降,眼前出現飄動的黑影阻擋視線。當時申女士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了山西省眼科醫院,挂了時任眼底病科主任張東昌教授的專家號。檢查結果顯示,她的眼病是視網膜分支靜脈阻塞造成的眼底出血。
為了控制申女士的病情發展,保護好她現有的視力,避免更嚴重的視力下降,張東昌教授為她實施了眼底激光治療。“當時我對張院長印象特別好,因為他跟我講解得非常詳細,還在紙上給我畫圖幫助我們理解,全程都十分耐心。”申女士介紹到,第一次打激光后她的視力提高了不少,這段看診的經歷也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於從此之后,隻要身邊親友有眼部問題,她都要熱情地推薦一句:“去太原,找張東昌教授!那可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醫生!”
做完手術后幾年,申女士再次出現視力下降,但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未得到及時治療。之后她的右眼突然看不見東西了,眼前一片漆黑。這次她十分害怕,便在家人的陪同下,再次來到山西省眼科醫院,想找張東昌教授就診,卻沒想到張教授已經不在此工作了。
“咱也不會上網,就是笨辦法,問人。后來讓我兒子在網上查了,才發現原來網上啥都有,還能直接挂號,真的非常方便!”讓申女士感慨的,不僅僅是網絡時代信息查詢的便捷,更有十多年來眼科技術的飛速發展。在山西愛爾眼科醫院,經過歐寶超廣角眼底照相、OCT等一系列專業先進的眼科儀器檢查,她被確診為雙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右眼Ⅵ期,左眼Ⅳ期)。為避免較大的手術創傷,同時又更好地控制糖網病進展,5月下旬,張東昌院長為申女士實施了更為先進的27G玻璃體手術。
術后第二天復查,申女士眼底的出血已完全清除,因手術切口很小,閉合快,眼睛恢復良好,未出現其他並發症狀。出院時,申女士的視力也已有明顯好轉。談及此次手術,申女士連連夸贊:“真是沒想到,過了這麼多年,張院長依然還記得我。他熟悉我的情況,讓我消除了對手術的擔憂,他的專業和耐心讓我很安心!”
出任愛爾眼科山西省區總院長后,張東昌教授每天的行程被安排得滿滿當當:臨床、科研、行政、教學,輾轉於診室、手術室、病房和各大學術研討會之間,緊密的行程和巨大的工作量讓他成為名副其實的“空中飛人”,經常一周需要輾轉多地。但不管工作有多忙多累,對他來說,患者永遠是第一位的,“術前我要考慮到每台手術的各個細節或是突發狀況,考慮病人的個體差異,術后還要關注各種反應、症狀。稍微有點空閑,還得看書、鑽研,不抓緊時間,要不然就該落后了。”詼諧的語氣背后是大醫精誠的舉重若輕。
四十年從醫路,令張東昌教授對眼科事業充滿了感情。“病人視力提高了0.1甚至0.01,我就又從‘盲人’隊伍裡拉回來一個人,這種成就感給了我繼續追求的動力。也許每一個人選擇突破自我的方式,都有一個為之不懈奮斗的關鍵點。對我而言,讓每一位病人都可以重新獲得光明,減少病痛的折磨,這便是我最大的心願。”(通訊員 茜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