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個結合”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走深走實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核心提示
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也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深刻變革。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了高瞻遠矚的戰略部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
生態文明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不斷向前推進並取得顯著成效,但仍然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生態文明基礎體制有待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綠色低碳發展機制有待健全。立足現實、面向未來,必須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需要我們在實踐中牢牢把握三個結合,即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相結合、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剛性約束與正向激勵相結合。
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結合
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結合,是我們黨在百余年奮斗中歷久彌新的寶貴歷史經驗。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挑戰性,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有機統一,既能保証黨中央從宏觀角度和全局視野精准掌握各方面具體實情,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整體設計、系統安排,牢牢把握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方向和思路,又能發揮群眾在改革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起到集思廣益的作用,從而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沿著正確軌道有力、有序、有效開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堅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聚焦“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統籌謀劃、系統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體現了體制的基礎性、體系的系統性和機制的協同性。這些系統集成、穩中求進、有效銜接的工作部署有利於將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美好藍圖轉化為切實可行的“施工圖”。與此同時,在保持全國一盤棋的基礎上,應因地制宜、深耕細作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試驗田”,充分釋放各地區的創新力量和探索潛能,促進形成一批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成果,為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積累豐富的經驗。
堅持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
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是貫通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一對重要關系。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必須遵循生態文明建設的系統性規律,強化各項制度的關聯性和耦合性,使制度體系內部各要素協調匹配、有效銜接、融合互動,避免頭重腳輕、顧此失彼。但是整體推進並不意味著眉毛胡子一把抓,隻有抓住主要矛盾、打通關鍵環節,制度改革才會有著力點和支撐點。
實現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高效運轉,必須構建系統集成的制度來統籌多部門、多方面力量。當前,迫切需要統一推動生態環境治理責任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建設,整體構建重要流域上下游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加快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等。實踐証明,形成系統完整的制度體系,可以減少制度執行過程中政策不相容的摩擦成本,規避生態文明制度間的矛盾,最大限度發揮治理效能。整體推進不意味著一刀切、齊步走,也要注重突出重點,尤其是要高度聚焦並著力破解直接制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進度、備受人民群眾迫切關注的現實難題。比如,在全國生態狀況不同的情況下,如何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准管控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在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下,如何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系統化建設﹔在推進多污染物協同減排的過程中,如何完善精准污染物治理制度機制,落實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建立新污染物協同治理和環境風險管控體系等。
堅持剛性約束與正向激勵相結合
生態文明建設必然牽涉諸多利益群體,須憑借剛性制度的約束和嚴格規范推進,不能在制度上給任何單位和個人留下監管的“盲區”和“死角”。同時,應通過激勵性制度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形成保護環境的社會共識和文明風尚,促進綠色生活方式的普及化和大眾化。
堅持剛性約束與正向激勵相結合,需要在實踐中同向同行、共同發力。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對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領域進行約束,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強化美麗中國建設法治保障,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治理制度,落實污染物治理、監管與風險管控制度,強化自然資源開發、保護與有償使用制度,健全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科學編撰生態環境法規,修訂制定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資源保護與利用、生態環境治理等領域相關法律,加強生態環境領域的司法保護。與此同時,用生態文明激勵性制度激發、驅動、強化社會成員環境保護意識,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風尚。完善綠色低碳發展機制,通過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支持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優化政府綠色採購政策,完善綠色稅制。
生態興則文明興。新時代新征程,我們面臨著進一步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迫切任務,需要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筑牢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胡藝華 吳冰心 作者分別系湖南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湖南農業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湖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后﹔湖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