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郴州北湖區同心瑤族村供銷社:“三聚三提”賦能強基提質效

深秋時節,稻浪翻滾、稻谷飄香,舉目望去一片金色的田野,秋風拂過,串串飽滿的稻穗承載著歡喜與希望,粒粒分明的稻谷訴說著豐收的故事。鄧旭明正在修整稻田的邊坡,“種植的是‘臻兩優8612’品種,鎘吸收少、豐產穩產性好、抗稻瘟病、整精米率高,加上我們這裡特有的氣候,口感特別好。”
鄧旭名是土生土長的村民,他牽頭成立十寺旭明農民專業合作社,今年共種植約1600畝稻田,帶領鄉親們走出了一條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的好路子。
這是湖南郴州北湖區同心瑤族村供銷社搶抓機遇謀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緊盯組織不健全、服務功能不完備的問題,以“三聚三提”為抓手,在強組織、建平台、優服務上下功夫,打造了農資倉儲供應、農業技術培訓、農業社會化服務、農產品加工、再生資源回收、快遞代存、電商直播帶貨等10項服務,提升了供銷合作社品牌的認知度和影響力。
聚內力,組織“提能”
“之前,我們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民收入低,剩余勞動力多。”該村黨支部書記鄧君帥表示,在市、區供銷聯社指導下,投資200余萬元建成以農產品加工、直播展示和線上採購、銷售、展覽為一體的綜合平台,成立了同心瑤族村供銷社。組織召開同心瑤族村供銷社社員代表大會,實現了村民變社員、農民變股民的身份轉變。
據悉,該社吸納1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6家公司、500余戶農戶入社,注冊同心瑤族村供銷服務有限公司,其中,北湖區合龍惠農服務有限責任公司佔股51%、同心瑤族村集體經濟社佔股44%、十寺旭明農民專業合作社佔股5%。現建有農資服務站(包括庄稼醫院)、再生資源回收點、供銷農貿市場、初級農產品和藥材收購及加工烘焙中心,建成面積約125平方米的直播展示廳。2024年,實現農資銷售、金融服務和社會化服務300多萬元,提供就業崗位40余個,帶動周邊村民人均增收1萬余元,村集體經濟增加10萬余元。
聚外力,平台“提效”
與家家安公司合作開發瑤藥健身產品,開辦形象店和包裝車間為一體的門面,簽訂藥材初加工及直播帶貨協議,年銷售量達200萬元。該社從廣泛合作賦能起勢,加強與各行業合作,以“1+N”疊加功能的方式提升盈利點。整合農資、農業生產主體、涉農企業、金融機構等多方資源,解決農戶面臨的“干不了、干不好、干起來不劃算”的難題。
同時,投入近90余萬元對村供銷農貿市場進行提質改造,佔地面積達3000余平方米。投資180萬元在郴仰路線建立初級農產品、藥材收購和加工烘焙中心,佔地30余畝,全面整合北湖西南片區農特產品。培育了200畝蔬菜基地和千畝中藥材種植基地,打造葛根面、禾花魚等系列農特產品,每年舉辦春節年貨採購活動,招引梅花鹿養殖基地,打造北湖區西南山區最具瑤族特色供銷農貿市場,中央電視台《崛起中國》欄目組進行專程採訪。
聚活力,服務“提優”
建組織、搭平台,最終目的在於如何更好地服務農村、農民、農業,這是出發點、更是落腳點。該社不斷擴大經營服務范圍,通過規范管理、拓寬方式,不僅方便了廣大群眾,還很好地滿足了生產生活的所需。
該社投資近20萬元在供銷農貿市場建成農資服務站和再生資源可回收網點,確保服務有陣地、有隊伍、有保障。市、區供銷聯社牽頭與新三湘、興義物流等企業合作,聯接交通、郵政部門推進“客貨郵”項目,打通物流進村“最后一公裡”,把農資進村和農副產品進城相互聯通,建成農資銷售為一體的農資服務站,惠及周邊4個鄉鎮、33個村、5萬余人。與農商等銀行合作設置金融代辦點,為周邊上萬群眾辦理繳納日常費用和存取款業務。
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直播帶貨火爆全網,該社不甘於人后。與紅海人力集團簽訂合作協議,通過抖音直播、短視頻和公眾號推廣,把全區所有農副產品都整合到APP平台銷售,鏈接全區各社區200多個微信群和物流驛站,進駐省鄉村振興館政府電子採購平台,服務村民更加便捷。建成約1000平方米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以現代化方式服務“三農”。
“中央多個部門提出,要初步構建起區域性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服務平台。”北湖區供銷聯社負責人說,同心瑤族村供銷社吃透政策紅利,做了探索性的實踐,實效明顯。展望未來,要進一步扎根於農村市場,與農戶、農產品密切聯系,更好地促進人流、物流在城鄉之間的流通,打破區域壁壘,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歐陽章武 李麗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