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日報看湖南

讓文化空間在鄉土大地詩意“生長”

何 崴
2024年11月03日11:2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山東省威海市五家疃村石窩劇場。
  金偉琦攝

  赴鄉村看一場展覽、聽一場藝術講座、體驗一門特色手工技藝……如今,以一個文化空間點亮一座村庄的“奇跡”,在不少地方悄然發生。

  近年來,隨著鄉村全面振興深入實施,各地持續推進鄉村公共文化空間提檔升級,許多新型文化空間如鄉村博物館、文化禮堂、非遺傳習所等,散發獨特魅力。這些空間不僅是村民日常活動的重要場域,也承擔著賡續鄉土文脈、滿足大眾新的精神文化需求等多重功能。如何以新理念、新手法營造新空間?一些實踐探索提供了有益啟示。

  深入挖掘鄉土資源,以富有地方特色的設計語言講好鄉村故事,留住鄉情鄉愁。以鄉村博物館、美術館、村史館等為代表的一類文化空間,在增強鄉土社會的凝聚力、向心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其設計從物理形態到空間構建,宜優先選擇能夠體現地域文化的材料、風格和語言。像浙江省鬆陽縣石倉村的契約博物館設計,重在展示當地代表性文化符號——客家契約。建筑依山坡而建,房屋牆體全部採用當地石材砌筑,遠遠望去,猶如梯田上的擋土牆,與環境融為一體﹔室內空間參照當地多天井民居形態,順著水渠線性展開,形成3個展覽空間,水渠的流水聲、光線的明暗變化等都為人們帶來獨特的參觀體驗。基於鄉土文化展開的空間設計,為文化空間形成個性化、差異化特點奠定基礎。

  以人為本,通過復合型空間設計滿足鄉村發展需求,提升村民的文化參與感和獲得感。這類空間以鄉村文化禮堂、鄉村劇場等為代表,它們與村民生活有著密切聯系,其設計要依據不同的地域環境、風俗習慣等,貼近人的需求,為豐富大眾生活提供更多可能。比如,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江村文化禮堂,由村裡的會堂改造而成。設計團隊採用可持續設計原則,保留了原有建筑的外牆以留住歷史記憶,同時通過屋頂提升和室內改造完成新空間的構建,使其既是開展道德講堂、黨員活動、周末影院等黨群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集木偶昆曲演出場館、農家書屋、鄉村田野調查課堂等功能於一體的文化展示平台。在山東省威海市五家疃村,由廢棄採石坑改造而成的石窩劇場提供了另一種設計思路。設計團隊因地制宜,以採石坑的石壁作為劇場背景牆,圍繞石壁通過建造看台形成一個露天劇場﹔看台下又設計了儲藏室、咖啡廳等建筑空間,為劇場提供后勤和配套服務。整個空間不僅為當地百姓提供了文化休閑場所,也為舉辦音樂節、戲劇節等活動提供了便利的舞台。

  重視體現空間的人文意蘊,通過多重對話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設計中,秉持共生共融的理念,有助於實現新老建筑“對話”,也可以讓新舊生活方式相融。湖南省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的如意村文化服務中心及特色工坊,便是一座嘗試與村民“對話”的建筑。它採用當地紅磚、水泥磚和混凝土等日常材料,提取、轉譯當地新老民居中的典型元素,試圖讓村民在“陌生”的場所中感知到某種“熟悉”的氣息,喚起其文化認同感。四川省成都市安仁鎮“水西東”林盤文化交流中心,則在營建中保留了農耕文化用地與林盤田居的生活體驗,並通過多層次的體驗場景,凝聚起人們的情感共識。

  文化空間不僅是連接村民的紐帶,也是吸引外來游客的“名片”。不少設計師以整體設計的思維探索創新。河南省信陽市新縣西河糧油博物館及村民活動中心的設計實踐,為此提供啟示。該建筑體由原供銷社改造而成,設計團隊在保持原有建筑總體布局和空間特征的前提下,與村民協商確定新的使用功能,將其設計為集微型博物館、村民活動中心、特色餐廳等為一體的文旅綜合體,吸引大量游客到訪,使村庄熱鬧了起來。以此為帶動,村民陸續自發興建民宿,完善村規民約,古朴的村庄煥發新生機。

  實踐証明,一座設計得宜的文化空間不僅可以賡續鄉村文脈、滋養大眾精神生活,更有助於涵養文明鄉風、賦能鄉村發展。不過,做好文化空間設計絕非易事,既需要設計師有規劃設計的宏觀視角,也要有建筑、室內甚至是產品設計的中微觀解決問題的手段,更要有躬耕田野、扎根人民的堅定信念。期待更多文化空間在鄉土大地詩意“生長”。

  (作者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03日 08 版)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