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 市州縣域

湖南岳陽縣:“林經濟”匯聚綠色發展新動力

2024年11月04日17:15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今天我們基地有30余人採摘,預計一天採摘4000公斤左右,這滿山的油茶果,數量比去年翻了近3倍……”湖南岳陽縣強湖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看著基地滿樹的油茶果和一派忙碌的景象,豐收的喜悅溢於言表。

近年來,岳陽縣以林長制為抓手,積極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探索“林長+產業發展”模式,大力推動油茶、竹產業、林下經濟等產業發展,實現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互促共進,林業產值達11.3億元。

資源變財源,端穩“金油瓶”

岳陽縣是全省的重點林業縣,生態資源豐富,產業基礎良好,2022年,被確定為全國油茶生產重點縣。立足深厚油茶資源底蘊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大力發展油茶產業,為鄉村振興“加油”。目前,全縣油茶面積突破10萬畝,發展規模化油茶加工企業2家,培育專業合作社14家,苗木培育基地3家,省級油茶產業示范園1家,實現油茶產業價值過億元。

抓住機制保障這個關鍵,多方聚力。岳陽縣著眼油茶產業長遠發展,將油茶產業融入縣“兩主兩特四優”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實行一名縣級領導、一個部門領辦、一個規劃引領、一套班子專抓的“四個一”工作機制,高位推動。縣財政加大扶持力度,以獎代補,創新“林長+油茶產業發展”工作模式,將油茶生產任務納入林長制專項考核內容,高效推進,實現油茶發展有保障,任務能落實。

抓住擴面提質這個重點,多舉措“護航”。精准謀劃,制定三年行動計劃,任務分解到山頭,組建宣講專班,加強宣傳引導,建立縣、鄉、村林業科技服務體系,提高林農種植積極性,解決種植難題﹔堅持林地、採伐計劃向產業發展傾斜,落實用地保障,整合項目資金2000萬元,吸納社會資金1500萬元,全力推進油茶三年行動。通過引進公司示范造、大戶帶動散戶造、利用“四旁”空余地造等途徑,完成油茶新造5萬畝、低改3萬畝。

抓住融合創新這個核心,增強發展動能。按照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發展思路和“一核、二區、多點”的產業布局,高標准打造千畝示范基地2處,百畝示范基地15處。點“綠”成金,催生“油茶+N”林下經濟“金窩窩”,油茶林下套種經濟作物1500畝,以農促林、以短養長發展漸成規模。創建“巴陵子茶油”品牌,注冊6項系列自主商標,引進平江汨江源山茶油股份公司、湖南雅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加工企業,延伸產業鏈,進一步提升油茶精深加工水平和產品附加值。

深挖發展潛力,做強“竹”文章

“一年大概制作扇子200萬把,快板50萬套左右,主要銷往浙江、福建一帶,而由此每年消耗毛竹400萬噸,解決當地20余人就業……”10月下旬,岳陽縣張谷英鎮大明山村文龍竹制品企業負責人一邊組織向客戶發貨,一邊介紹。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岳陽縣作為湖南省湘北地區竹產業發展重點區,全縣竹林面積達25萬畝,楠竹資源是岳陽縣生態資源的“潛力股”,是林業領域極具發展潛力的綠色朝陽產業。

突出竹林豐產培育,改變竹農管理粗放的經營方式,依托項目驅動、政策扶助等,加大毛竹豐產林、低產林培育改造,提升竹林產出率,鼓勵竹農開展修山管理,推進毛竹豐產示范基地建設2.2萬畝,通過“看得見、摸得著、做得到”的示范作用調動竹農科學經營毛竹山的積極性。目前,全縣毛竹總立竹株數3375萬根,每年可提供商品毛竹達700萬根。

創新竹林經營模式,鼓勵企業與林農合作,變林農分散經營為農企聯合經營,增強資源培育的合力。推行“村企共營”工作機制,實施“引企進村,就業到戶”,引進湖南鴻如農林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江西楠平竹業有限公司,在竹產業重點鄉鎮流轉竹林1.5萬畝,通過“企業+基地+農戶”模式,擴大了企業基地建設規模,壯大了企業的“第一車間”,帶動80農戶在家門口穩定就業,實現“村企共營”向“村企共贏”轉變。全縣目前有竹筍、竹地板條、竹簾、竹衛生筷等竹材加工企業13家,年消耗竹子500余萬根,2023-2024年竹產業綜合產值約9000萬元。

積極推動“以竹代塑”發展,縣政協組織開展“以竹代塑”專題課題調研,赴福建永安、浙江安吉等發達地區考察學習,借鑒經驗。加大設施投入,推進竹山機械化經營,全面提升了竹林經營水平,累計建成竹山機耕道建設65公裡,建成高標示范基地0.5萬畝。逐步引導原有加工廠轉型升級,打造張谷英鎮竹地板條、竹托盤、衛生筷、竹帘加工小鎮,延伸產業鏈,發展竹快板、竹碳加工企業3家,提升竹材綜合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採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發展竹筍加工企業2家,生產明筍、筍尖、煙竹筍、碳烤筍等11個品種,產品遠銷一線城市,年銷售產值達800萬元。

向綠而行,林下經濟撐起“致富傘”

發展林下經濟對於推動綠色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等具有重要意義。岳陽縣積極探索“兩山”轉換通道,堅持豐富的森林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壯大綠色經濟的關鍵基礎,把森林經營作為進一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提高林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舉措。

盤活“沉睡資產”。通過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因地制宜、宜種則種、宜養則養,支持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已形成了以林藥、林果為主的林下種植業,以林禽、林畜、林蜂為主的林下養殖業等7種模式為主要內容的林下經濟,面積突破6.5萬畝。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契機,鼓勵引導家庭林場、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發展林下經濟,搶抓有利時機,建立張谷英鎮、楊林街鎮、中洲鄉黃精種植示范基地0.5萬畝,以點帶面輻射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引進台資企業,結合油茶新造、竹林豐產林培育等契機,採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推廣林下種植黃菊、迷迭香0.15萬畝。

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精心打造大雲山國有林場、靈霧山森林康養基地和戶外飛翔基地,依托風景道、森林公園、國有林場等發展麻布大山、相思園、劉備洞鄉村休閑游,獲評全國“深呼吸生態旅游魅力名縣”。(蘭海全)

(責編:黃卓、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