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名城帶來的啟示(觀象台)
區縣是工業穩增長的關鍵支撐,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空間載體。一個個區縣打好“特色牌”、走好“差異路”,將匯聚起我國產業升級的澎湃動能
日前,《2024產業名區、產業名縣高質量發展評價研究》發布。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143個“千億區”貢獻了全國20.79%的GDP、超24%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8個“千億縣”貢獻了全國7.39%的GDP、超10%的規上工業企業產值。
產業名城何以脫穎而出?看幾個案例便知:廣東四會市,玉器之鄉,翡翠玉器擺件佔國內市場份額超80%,年交易額約500億元﹔山東曹縣,憑借網紅效應“破圈”,打造集生產、設計、銷售於一體的漢服產業集群﹔湖北荊州沙市區,輕紡名城,針紡織服裝企業年產值100億元……這些產業名城,往往有著水平突出的“一招鮮”,進而以“一鏈活”帶動“百企至”、以“一業興”促成“百業旺”。
區縣是工業穩增長的關鍵支撐,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空間載體。產業名城探索出的經驗,給區域產業發展帶來不少啟示。
一方面,要鍛造“長板”,聚焦主業精耕細作。
一家企業要發展得好,需要在聚焦主責主業的基礎上,進行多元化拓展,一個區域也是如此。像四會市的玉器產業,於上世紀90年代快速發展,如今四會市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集產、供、銷、服務於一體的翡翠玉器批發市場和玉器加工銷售集散地,玉器從業人員近30萬人,電商直播企業900余家,玉器挂件和飾件佔國內市場份額的70%以上。又如江蘇蘇州相城區,借助當地科技人才豐富的優勢,搶抓智能駕駛“風口”,形成了一條從軟件算法、汽車零部件、車聯網通信到出行服務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涵蓋30多個細分領域。
在我國,不同區域的產業基礎、資源稟賦、發展階段各不相同。立足自身發展實際和比較優勢,明確重點產業、主導產業,集中力量精耕細作,一個區域的產業發展才能既穩住底盤又持續提升。從全國來看,隻有“各美其美”,才能避免“一哄而上”的同質化競爭,實現“美美與共”。
另一方面,要補齊“短板”,瞄准瓶頸補鏈強鏈。
長豐縣地處安徽合肥市北部,如何深度融入都市圈發展?該縣瞄准合肥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創新能力:依托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推進縣域四大科創基地建設﹔與合肥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人才培養基地﹔以比亞迪合肥基地為龍頭,瞄准動力電池頭部企業加強定向招引……去年,長豐縣新能源汽車產業產值達740億元。位於湖南長沙的寧鄉市,緊緊抓住中南大學等高校資源“溢出”的創新資源,將產業發展著力點對准了蒸蒸日上的儲能材料產業。通過建鏈、延鏈、補鏈、強鏈,寧鄉形成了從正極前驅體到正極材料、負極、隔膜、電解液、電芯及電池回收的完善配套能力,去年儲能材料總產值近600億元。
發展區縣產業,不能盲目追求“高大上”,也不能奢求產業鏈“大而全”。要把有限的資源用到“刀刃上”,聚焦產業主攻方向,瞄准最緊迫需求,盡力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不斷實現新的提升。
鍛造長板、補齊短板,一個個區縣打好“特色牌”、走好“差異路”,將匯聚起我國產業升級的澎湃動能。“中國制造”這棵參天大樹也會聚起點點繁星,越發枝繁葉茂。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20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