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眼突、疼痛是“腫瘤”作祟?專家追根溯源找出“元凶”
近日,38歲的張先生因為左眼眼球突出,到多家醫院看診,均判定為眼眶腫瘤,但因為“腫瘤”位置特殊,手術難度大風險高,未能實施手術治療。
之后,張先生來到四川眼科醫院,找到該院院長孫豐源教授,希望摘除這個“腫瘤”。
然而,事情並沒那麼簡單……從CT影像來看,眶內有結節狀佔位病變,確實很像腫瘤,而且該“腫物”緊鄰視神經等眶內重要結構,手術風險非常大。
但在詢問病史的過程中,孫豐源發現一個不易察覺的細節:患者自述左眼突出的同時,還伴有時不時發生疼痛、間斷性發炎紅腫的症狀,用藥后甚至可以自然緩解。
憑借40多年眼眶病診療經驗,孫豐源認為,雖然此前所有的檢查結果都指向“眼眶腫瘤”,但如果是腫瘤,患者左眼“反復疼痛、時好時壞”與腫瘤的症狀並不相符,又作何解釋?
“仔細回憶一下,發病以來有沒有其它症狀,或者有沒有受過外傷?”孫豐源繼續追問。
患者陷入回憶:“沒有其它不適……只是3個月前,路過竹林時不小心摔了一跤,左眼被旁邊的竹子戳一下,除了擦破點皮,血都沒有怎麼流,照了個片子醫生說沒有大礙,也就沒有過多在意。”
說著,他指了指左眼下方的部位:“現在完全恢復了。”
接著他拿出了3個月前眼部受傷時拍的CT。孫豐源立刻發現當時的CT已有眶內炎症和異物的可疑了,這正是關鍵之處……
對比兩次CT影像結果,孫豐源心裡已經有了初步的判斷:這個“腫瘤”一定和這次外傷有關,大概率是外傷導致較小的異物進入眼眶,引起周圍纖維組織增生,形成了影像裡的腫瘤“偽裝者”。
如何判定這個“腫瘤”是包繞異物的纖維組織腫塊?孫豐源立即為患者安排了核磁共振(MRI)檢查。果不其然,MRI結果顯示腫塊並非腫瘤,而是異物引起炎症反應,纖維組織包繞團塊。
孫豐源解釋道:正是因為3個月前,外傷造成植物性異物進入眼眶,CT顯影不佳,未及時發現。異物的存在使患者幾個月來反復受到炎症刺激,最終導致大量纖維組織包繞異物,形成腫塊,進而被認為是“腫瘤”。
找到了異物存在的真相,但如何實施手術又是一大難題。
眼眶內神經交叉、血管網布,后端通過視神經孔及眶上裂與顱腦相通。作為眼科手術中最高等級的級手術,該手術難度大、風險極高。
“不能再拖了!”經過充分術前准備,在手術室護理團隊、麻醉科的協作下,由孫豐源領銜的全博士眼眶病團隊,在全麻下為其開展眶內異物取出術。
專家團隊採取最優手術思路,盡量減少對眼內其他組織的干擾。隨著手術的層層推進,隱匿的異物——2片竹塊,終於被成功找到!但其與眼球壁、眼外肌均有粘連,醫生們小心翼翼取出竹塊時,發現其已被組織液浸泡發黑。取出過程中沒有大量出血的情況,更沒有過多地損傷正常結構。
術后,患者恢復良好,未發生感染情況,也沒有影響視力。去除了“腫瘤”的心病,患者非常滿意,對專家及醫護團隊感激不盡。
在此,孫豐源特別提醒,眼外傷是眼科常見的病症之一,植物性異物早期在CT表現為低密度,不易顯示,由於眼眶異物的帶菌量和個體差異,部分患者早期還可能無明顯臨床症狀,容易漏診,后期多數出現感染,甚至出現真菌感染,使得病情愈加嚴重。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加強眼外傷的防范,眼部受傷時應至正規眼科醫院就診、及時治療。(文波)
來源:愛爾眼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