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叮~”聽,是愛心食堂的聲音
“開飯了!”
臨近午飯點
是廣西貴港市港南區
八塘街道高嶺村
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候
原因隻有一個——
位於“村中心”的老年助餐點
萬德廚老年助餐愛心食堂營業啦
可口的飯菜、舒適的環境
不需要太多精美的裝修
簡單的操作下
幾分鐘就可以享受到
安全、衛生的餐食
這裡,像是老人們的第二個“家”
窗明幾淨的食堂裡
沒有后廚
出勤最多的“廚師”
是60歲管理員宋偉雄
唯一的“備菜”流程就是
熟練地從冰箱裡拿出
8盒生鮮餃子、茄子肉沫蓋飯等
依次放入智能烹飪設備中
五分鐘后
“叮!”“叮!”“叮!”
烹飪結束聲此起彼伏
熱氣騰騰的餃子“出鍋”了
“真方便!”他感嘆
提前一個小時烹飪餐食
8台設備足夠應對
即將到來的用餐高峰期
“他們來了
會排隊登記領取
馬上就能吃了!”
宋偉雄很樂意
為村裡的鄰居們提供服務
破解“舌尖”養老難題
在廣袤的鄉村中
子女外出務工
長輩留守家中成為一種常態
隨之而來的是
老人“吃飯難”的問題
做多了吃不完
做少了缺乏營養
為圖方便
他們常常一鍋米粥
一碟小菜吃一天
因此
發展老年助餐服務
成為重要的民生工程
而在高嶺村
一種新型助餐服務模式誕生了
兩年前
為了照顧村裡臥病在床
行動不便的孤寡老人
長期與高嶺村保持聯系的
當地愛心企業
在村裡投放了一套
萬得廚智能烹飪設備
並免費供應了生鮮食品
每天
村委的工作人員
烹飪好餐食后一家家送上門
隨后兩年
愛心企業看到了村裡的需要
加大投入
受益面逐漸從最初的3人
發展到現在的460人
這成為
萬德廚老年助餐愛心食堂的雛形
與普通食堂不同
“智能烹飪設備+
即烹生鮮速凍食品+
數字化服務平台”的服務模式
插電即用、掃碼即享
當天投放就能實現當天運營
食堂備有粉、飯、面、粥、餃子等
生鮮食品
老人隻需選餐、掃碼(烹飪)
稍作等待即可吃上“熱乎飯”
全程均可自主操作
“這一模式簡單、方便
不僅有效節省人力與管理成本且
落地快、輕投入、易復制
更貼合農村的實際情況”
萬德廚老年助餐愛心食堂
有關負責人介紹
暖胃更“暖心” 方便還實惠
在各地黨委、政府的支持
民政部門的牽頭下
目前萬德廚老年助餐愛心食堂模式
已逐步發展到
廣西、廣東、湖南、湖北
浙江、江蘇、陝西、四川等地
成功落地運營160多家
有了愛心食堂
老人們吃飯有了豐富的選擇
這些生鮮食品
是根據老年人營養與機能需求
定制膳食方案而設計
來源可溯源
健康安全有保障
鮮肉馬蹄叮叮餃
肉末茄子蓋飯
瘦肉湯粉、豬肉雲吞等
陸續端上餐桌
老人們三五成群坐在一起
吃著熱騰騰的午餐
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村裡老人吃飯不僅方便
還很實惠
愛心食堂運營依托村兩委開展
運營資金遵循“五個一點”原則
個人出一點
企業讓一點
政府補一點
集體添一點
社會捐一點
在很多愛心人士和企業的幫助下
老人過來就餐
一頓飯大約隻需要花費2-3元錢
每走進一家愛心食堂
都能看到一份捐贈名單
捐幾十、幾百、幾千
捐烹飪設備、冰箱、食品
……
無論多少
愛老助老的心意都是相通的
於社會之中匯聚成暖流
滋養老人們的鄉村生活
吃得團圓、吃得熱鬧
如今
高嶺村愛心食堂
一天能接待100多人用餐
如此受歡迎
奧秘不僅僅是“吃一口熱飯”
享受暖胃的飯菜的同時
老人們還能和同桌的“飯搭子”
嘮嘮家常、解解悶
78歲爺爺向文忠
每天都騎著小三輪趕來“赴約”
高嶺村黨總支部書記
村委會主任向文理
看到他總會問候:
“叔,家裡養的牛最近還好吧?”
向文忠吃著餃子笑著回:
“很好,精神!”
溫馨的交流更暖心
“自從有了愛心食堂
村子更團結了”
向文理說
過去
老人們除了干點農活
彼此很少走動
現在有了愛心食堂
老人們有了“聚會的契機”
遇上節慶
更是熱鬧不已
不僅如此
愛心食堂還成為了
助農增收的好幫手
高嶺村把村裡自產的
農產品供應給愛心企業
開發成馬蹄豬肉餃子等新產品
還借助愛心食堂的場景和故事
開展線上帶貨
為村民帶來更多收益
不到兩年
村集體經濟從6萬增長到60萬
村裡有錢了
又反哺愛心食堂
高嶺村的老人們
再次實現“免費約飯”的自由
發展農村養老服務
事關億萬農村老年人幸福生活
民政部、農業農村部等
22個部門聯合發布的
《關於加快發展農村養老服務的指導意見》提出
要靈活多樣開展助餐服務
如何開展好老年助餐服務?
“智能烹飪設備+
即烹生鮮速凍食品+
數字化服務平台”的
數字化助餐服務模式
或可為廣袤農村提供
低成本、可持續、可借鑒的
“老年助餐服務”新模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