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 市州縣域

長風有時 直沖雲霄——2024株洲年終經濟綜述

2025年01月03日15:15 | 來源:株洲新聞網
小字號

  時光不會辜負每一份努力和堅持。

  2024年,腳踏實地的株洲,以從容與堅持,奮斗與耕耘,為“先進制造業”寫下了新的注腳,更以產業的進擊,為株洲描繪了“幸福”底色。

  這一年,全市上下錨定“三高四新”美好藍圖,落實“七個有新作為”工作要求,扎實推進“八大行動”,全市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主要經濟指標增幅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陣。

  在2024年的收官之際,政府工作報告帶來豐厚成績單:預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7%左右,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0%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左右,進出口總額增長20%左右。

nEO_IMG_中國動力谷自主創新園。   園區供圖

  ▲中國動力谷自主創新園。 園區供圖

  

  先進制造業裡的株洲,聲勢浩大

  先進制造業之於株洲,在於產業之先進,更在於“布棋”之先手。

  產業之先,看集群。在株洲“3+3+2”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版圖上,第一個“3”所代表的軌道交通、航空動力、先進硬質材料這3樣,既是株洲傳統優勢、又是不斷進化迭代代表著當前城市新質生產力的優勢產業,均已躋身“國家級”產業集群,更直接帶動全市在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城市榜單上升2位,位居第37位。

  “布棋”之先,看未來。在面向未來的新興產業上,株洲力敵千鈞。已成功舉辦到第三屆的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今年讓大家看到了全新的北斗株洲——“一集團、一基金、一研究院”格局組建完成,建成投產全省首個商業衛星工廠,完成38個北斗規模應用示范場景建設,入選全國工業和信息化領域北斗規模應用試點城市,研發全國第一台多維度時空攝像機,太空星際8顆衛星成功升空。搶抓低空經濟發展新賽道,全國首個“無人機+北斗”低空綜合服務中心實現常態化運營,民用渦軸發動機AES100獲頒型號合格証,國內最大載量無人運輸機SA750U成功首飛。

  城市“銘牌”,意味著能夠為產業所賦的高能。目前,株洲已是全省唯一同時獲批國家千兆城市、全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全國工業和信息化領域北斗規模應用試點城市的市州,並首次躋身全國數字經濟百強市,成功入選全國城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綜合類實踐優秀案例。

  企業叢林,証明著這裡的經濟活力和向上走勢。2024年,株洲新增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9家,累計達20家,總量居中西部非省會城市第1﹔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家,實現縣市區全覆蓋﹔新增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16家。

nEO_IMG_中車株機公司科技文化展示中心夜景。   企業供圖

  ▲中車株機公司科技文化展示中心夜景。 企業供圖

  

  科技創新裡的乾坤,落地成根

  科技創新,是株洲抹不掉的基因記憶。

  掌握核心技術從來都是企業保持持續競爭力的重要基礎。株洲核心院所、核心企業,在長期且持續的科技創新和技術積累中,不斷衍生更具科技感、時代感的產品,演化出更多源於本業又跳出本業的全新產業,並且在“生產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前瞻預判和不懈堅持中,向世人展示著無盡的活力。

  國內首台新型智能重載電力機車、海上風電電壓等級最高變壓器……株洲城市創新能力已連續三年躋身全國前50強。截至2024年10月,株洲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32.2件,全市90%的研發投入、創新平台、技術人才、科技成果均來源於企業,全社會研發投入總量佔GDP比重達到3.15%,連續九年穩居全省前二。

  2024年,在“創新成果轉化年”活動中,全市已落地創新成果轉化項目124個,新簽約科技型企業投資項目80個、總額超230億元,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19.8%。發放知識價值信用貸款29.2億元,居全省第2,同時獲評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示范城市。

  科創平台,尤其是國家級科創平台,足以証明一座城市的創新能級。去年,全市成功重組全國重點實驗室3家、通過專家評審1家,國家級創新平台達66家。賽迪國內首個先進制造業創新中心落戶株洲。

  新型研發機構,也層出不窮。僅2024年,全市就新成立北斗時空信息研究院、航空產業研究院、天元智能科學研究院等一批創新平台,優化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創新生態。

  這些,都讓株洲將科技創新裡的乾坤牢牢抓住,並在這裡落地生根,化作大千世界。

nEO_IMG_中車株機公司正門。   企業供圖

  ▲中車株機公司正門。 企業供圖

  

  改革開放裡的變化,“聲”入人心

  深化改革增動力,擴大開放添活力。

  株洲的改革,不是“雷聲大雨點小”,而是“珠落玉盤”“聲動人心”。

  推進國企改革,株洲明確企業主業,有效“拆廟減人”,提升盈利能力,一系列舉措激發企業動力和發展活力。

  2024年,重組成立的株洲產投集團,更加聚焦於主業的“二次創業”,正在開展更多新探索,從傳統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土地開發,轉向更具創新性和可持續性的產業投資,支持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從而推動城市經濟結構的優化和質量的提升。

  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全市加快基金清理,推動“撥款”改“投資”,盤活國有“三資”入庫收入92億元。

  園區改革和戰略整合中,株洲高新區入圍全國“專精特新”百強高新區,株洲經開區、醴陵經開區獲評全省綠色園區,淥口經開區轉型為省級高新區。

  國企市場化轉型,“國資國企市場化轉型改革探索實踐”案例還入選了全國典型。

  持續擴大對外開放,全市新增注冊外資企業20家,湘粵非鐵海聯運班列發運550列、增長20%,三市聯動發運班列年度首次突破1000列,榮獲全國鐵水聯運優秀案例,B保中心躍升至全國第28位,跨境電商進出口交易額增速居全省前列。

  直達上海水運航線正式開通后,在2024年爆發出了驚人增長——從株洲港起運的貨物,可以直達上海,出口到世界各地,株洲港吞吐量超200萬噸,增長超10倍。

  對外進出口也有新成效。軌道交通產業成功申報全國外經貿提質增效示范項目,還在尼日利亞和埃及設立物流中心及海外倉。

nEO_IMG_醴陵陶瓷街區一角。    園區供圖

  ▲醴陵陶瓷街區一角。 園區供圖

  

  重大項目裡的機會,支撐未來

  項目,尤其是重大項目,是株洲為未來種下的成長之樹,蘊藏著未來的發展之姿。

  過去的一年,項目裡的株洲欣欣向榮,信心滿滿。

  中車雙碳產業園,正在以建設世界一流的新能源乘用車電驅制造基地為目標,打造屬於自己的超級夢想工程,未來將形成每年超200萬台套電驅系統及部件產品交付能力,有力支撐中車乘用車電驅產業向行業頭部進軍。園區內通過余熱回收、光——儲——充等多維融合的少碳技術,可實現單品生產能耗下降12%,清潔能源佔比超50%以上,成為全國領先的綠色工廠。與知名物流倉儲設備廠家聯合,園區內將建成佔地2萬平方米的全自動立體倉和無人配送網。

  光啟技術超材料產業基地——株洲905基地項目,將建設成為集研制、生產、檢測一體化的超材料智能制造中心。這是光啟技術在全國布局的主基地,將助力光啟技術補充產能,也為構建我國超材料產業鏈生態打下堅實基礎。

  去年,中車雙碳產業園、永磁動力等167個項目竣工投產,光啟905基地、后浪總部等272個項目開工建設,大唐株洲電廠擴能、炎陵和攸縣抽水蓄能等一批項目加快建設,加速更新著株洲產業經濟及城市風貌。

  過去一年中,株洲搶抓“兩重”“兩新”等一攬子政策機遇,爭取國省投資項目資金199.4億元、支持項目超400個,爭取上級財政性資金498.5億元,均創歷史新高。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200個、總投資627億元,其中“三類500強”項目20個。“湘商回歸”新注冊主體200個。國資國企走進株洲系列活動成功舉辦,簽約項目金額111.9億元。

  “活躍”項目引進來,“活泛”政策貼身顧,在“重大項目攻堅年”活動中,株洲狠抓項目前期工作,推行重點項目全生命周期精細化管理和周調度機制,完成重點項目投資1000億元以上,促成了重大項目的落地見效。

nEO_IMG_中車株機公司三個“國字號”創新平台揭牌。   企業供圖

  ▲中車株機公司三個“國字號”創新平台揭牌。 企業供圖

  

  資金活水裡的發展,有力有效

  “重資”上陣的株洲,讓制造業安家更安心。

  去年9月,株洲科創基金港正式和大家見面。秉持“投資引領、創新發展”的特色定位,株洲科創基金港旨在通過優質科創項目和專精特新企業,吸引外部私募股權基金機構入駐,集聚天使投資、創業投資、股權投資、並購投資、產業投資等各類創新資本和金融創新業態,為園區企業發展和產業壯大提供資本支持。目前已經有25家機構入駐株洲科創基金港,總基金規模達575億元,共投資企業217家。

  這片基金港,不僅服務株洲企業,還能輻射整個長株潭地區,為更多的科技型企業提供資金保障。

  加大對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專精特新等制造領域的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務質效,全市金融機構持續創新科技信貸產品,讓科創企業的技術“軟實力”變成融資“硬通貨”,滿足了不同類型、不同生命周期科創企業融資需求,融資難題逐步得到緩解。去年,全市政銀企對接力度持續加強,112個重點項目獲銀行授信金額327.81億元。

  基建、民營企業、普惠小微領域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也得到活水灌溉。去年僅1月至9月,全市基礎設施類貸款新增貸款144.9億元,民營企業貸款新增134.8億元,普惠小微企業新增83.4億元貸款。

  

  營商環境裡的“優”字,可感可知

  營商環境怎麼樣,企業心中有杆秤。

  2004年,對株洲營商環境的評價,株洲企業的心裡天平更加傾向於“贊”。

  在企業關心的成本問題上,重塑株洲物流優勢成為關鍵一招。服務企業“一降一升”行動,推動從單一環節降本向系統性降本、結構性降本,株洲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多式聯運發展和內外高效聯通,召開首屆現代物流招商大會、智慧鋼鐵及物流產業生態大會,組建現代物流集團,“真金白銀”為企業節約成本,湘粵非鐵海聯運累計為企業節約超1.5億元,農產品冷鏈物流園為企業節約倉儲費用400多萬元,“一港通”通關模式壓縮整體貨物通關周期近30%。

  去年,全社會物流費用佔GDP比重下降至13.9%,鐵、水貨運佔比提升2.5個百分點,公路貨運佔比近年來首次降低至90%以下。

  電力保供,讓企業更省心省力。去年,株洲西500千伏變電站建成投運,有效改善湘東地區供電主網架結構,提升了株洲、湘潭地區供電能力。去年以來,株洲加快建設新型電網、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和新型能源體系,為城市發展“充電賦能”,全市省級及以上園區建成9家園區供電服務中心,為1500余家企業配置“一對一”電力服務專員,從削峰填谷、能源管理、電價政策等多維度精准指導企業降低用能成本1.34億元。持續推行的“三零”“三省”服務,助力新動力與中車集團、株硬集團等達成產業鏈合作,建成體育中心充電站、株硬型材分廠分布式光伏等示范項目,為企業添綠又降碳。

  這一年,全市落實“不刁難企業負面清單”,深入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推動審批服務“減時限、減材料、減環節”15%以上。“一把手走流程”改革經驗在全國推介,“企業辦事不求人”獲評全省創新服務項目。

  

  縣域經濟裡的脈動,讓人心動

  區域融合、協調發展,在2024年也有了更讓人心動的變化。

  “道路一通,黃金萬兩”。這一年,醴婁、茶常、金醴高速基本達到通車條件,長株攸高速、蓮花至衡山高速、上栗至醴陵高速納入省高速公路規劃網修編,南四縣通用機場前期也在穩步推進。

  縣域經濟迎來更快發展。持續開展“一廊一帶一圈”建設,因地制宜發展“一主一特”縣域園區產業。“三品一標”行動下,炎陵黃桃、茶陵紅茶、攸縣香干、白關絲瓜、王十萬黃辣椒等一批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更響,銷路更廣。

  積極推動補鏈、延鏈、強鏈,努力提升產業層次,如今炎陵縣已形成有色金屬材料、新能源兩條產業鏈,全縣123家規上企業,九成以上入鏈,其中新材料產業鏈已聚集規模以上企業40多家,黃桃、中藥材、茶葉、楠竹等農業主導產業的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也在不斷增強,還入選中國縣域旅游發展潛力百強縣市﹔

  醴陵市打好陶瓷、煙花兩張牌,加快建設千億陶瓷產業集群,大力扶持小型煙花出口企業,借力各類節慶及主體活動策劃,打響文旅產業名片,做強產業經濟,獲評全省縣域經濟先進縣﹔

  茶陵縣突出抓好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基地和湘贛邊冷鏈物流園建設,積極探索央企與革命老區“優勢互補、互惠多贏、城鄉一體”的協同發展之路,重點開展“央企帶縣企、大手牽小手”縣域經濟培育行動,推動農產品加工業集聚化、規模化、工業化發展,現已與中車株所、中航工業集團公司等央企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成功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3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11家)……

  鄉村振興有盼頭,全市新增1家國家級龍頭企業、12家省級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株洲在持續增收上創新思路、探索舉措,特別是結合互聯網線上經濟的發展,整合各類資源,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方式,把山窩窩裡的土特產賣到全國,讓老百姓的收入增加,日子越過越好……

  回顧過去的一年,心有夢想的株洲,將無限可能,變成了從無到有的創造,變成了實實在在的財富。

  展望全新的一年,眼有星辰大海,心有繁花似錦,正在鋪陳繪就的新畫卷,也必將帶著全市群眾的心聲,抵達充滿信心的遠方。(記者/高曉燕 劉小波)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