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江新區:高“研”值何以煉成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已成為時代發展的主題之一。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創新驅動取代要素驅動、投資驅動,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衡量一座城市的綜合競爭力,看的不只是總量,更要看結構,經濟產業的含“新”量越發重要。這裡的“新”,既是產業結構之“新”,也是科技創新之“新”,更是新質生產力之“新”。
細數2024年湖南湘江新區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成績單”,多項世界領先、全國第一、全省第一赫然在列。科創平台勇立潮頭,成為行業示范﹔科技攻關獨佔鰲頭,技術優勢顯著﹔成果轉化高效快捷,一路領跑﹔創新人才匯聚一堂,擔當領軍之責,共同繪就了湘江新區發展的“新”篇章。
新引擎:從跟跑轉為領跑,高“研”值點亮創新燈塔
在湘江新區,高“研”值是其最為突出的特色,湘江西岸,梅溪湖畔,一批批“首”字號、“最”字號重大成果進展迅速——
湘計海盾、麒麟信安助力神舟飛船逐夢九天,創造“中國高度”﹔礦冶研究院全球首台套6000米級深海重載採礦車載平台探秘深藍,刷新“中國深度”﹔中聯重科全球最大噸位4000噸級全地面起重機出口海外,鍛造“中國強度”﹔“天河”超級計算機的小數據圖計算能效全球第一,跑出“中國速度”。
在科技創新的征程中屢創佳績,一組組數據彰顯著其不可小覷的實力。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9.5%,遠高於省市平均水平﹔牽頭或參與省級重點研發和技術攻關項目112個,佔全省45%﹔新增各類研發機構328家,佔全市46%﹔18個項目登榜國家科學技術獎,佔全省90%﹔探索“高校+平台+知識產權保護”模式,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3.3萬件,佔全省30%﹔新增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家,佔全省新增數23%……
回首2024年,湘江新區科研攻關技術進一步領先,成果轉化效率日益提高,創新平台激增,企業創新一片欣欣向榮的發展圖景。
2024年7月,國家戰略性稀有金屬礦產高效開發技術創新中心獲批並落戶湘江新區,由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牽頭,依托長沙礦冶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多個高校、企業的創新中心,是我國在礦產資源領域批准建設的首家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為強化國家戰略性資源供應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開園!”2024年9月28日,中聯重科智慧產業城起重機械園區正式開園。“工程機械之都”長沙再添智造新地標。至此,中聯智慧產業城四大主機園區全部建成投產,實現從主機到零部件的全面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制造升級。
作為體外診斷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聖湘生物近年來發展形勢喜人,其產品和方案已服務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10000多家標杆醫院和實驗室得到廣泛使用,累計提供超30億人次的檢測產品。“我們專注於科技創新,不斷探索生命科學的奧秘,致力於為全球健康事業貢獻力量。”聖湘生物的研發人員說道。
精心打造的湘江西岸科創走廊已日臻完善,岳麓山大學科技城入選“全國科技城百強榜”,中南大學科技園(研發)總部基地連續四年榮獲國家和省級“雙A”評價,“岳麓山下好創業”已成為數以萬計的創業者、求職者的共識。
新支點:打造科技與企業協同共舞的“湘江樣本”
科技強則產業強,產業強則城市興,擎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大旗,湘江新區勢必不斷向上突破。
見微知著,小微企業是一個地區創新活力最為生動的注腳。相較於中國500強企業的“大而全”,湘江新區“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呈現的是“小而美”,它們在細分領域掌握著獨特的市場話語權。2024年9月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莫之比智能專注於60-81GHz毫米波雷達市場的研發、生產與銷售,持續深耕智慧門控、智能駕駛、智慧農業、智慧康養領域。“作為在湘江新區土生土長的科創型企業,新區的優渥營商環境讓我們迅速成長,通過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我們的產品性能和市場競爭力得到持續提升,累計獲得專利130余項,產品遠銷全球140余個國家和地區。”莫之比智能董事長陳浩文表示。
隨著神舟飛天、嫦娥奔月、蛟龍入海、北斗組網、國產大飛機一飛沖天,無數關乎大國重器的“現代工業明珠”被中國一一摘下,其中不乏有湘江新區科技創新的力量支撐。2024年,湘江新區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同向同行,結出了累累碩果。
在科技領域,從0到1,代表著研發突破﹔從1到100,代表著科技成果轉化進入產業應用。“天河”超級計算機運算正酣,在服務國家科技創新戰略和湖南經濟社會發展中大放異彩,依托算力基礎,湘江新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開出繁花盛景。
臂架最長的泵車、噸位最大的起重機、立桅最高的液壓履帶樁架、刷新全球紀錄的盾構機……在此前的2024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排行榜中,中聯重科和星邦智能強勢上榜,彰顯著湘江新區在工程機械領域的領先地位,長沙也成為僅次於美國伊利諾伊州、日本東京的世界第三大工程機械產業集聚地。
堅持把最好的地段留給科創機構、把最好的風景留給科創人才,湘江科學城科技服務中心項目、湘江院士港項目接續封頂,一座未來之城的雛形已經顯現,“以新提質”催生新質生產力,湘江新區的區域科創能力已呈現洶涌澎湃之勢。
新高地:擔當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核心引領區“主力軍”
這一系列耀眼的成績背后,是湘江新區多年來的科創生態建設。匯聚了20多所高校院所的科教資源,擁有湖南省四大實驗室等科研重地,以及岳麓山大科城、湘江科學城、世界計算·長沙智谷等創新高地的湘江新區,吸引了超100萬名人才和眾多高新技術企業,共同構成了強大的創新合力。
曾經,上海浦東新區在1990年代作為首個國家級新區,以“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為方針,創新成為鮮明底色。當下,湘江新區的開放姿態吸納全國乃至全球的創新資源,結合地方特色發展新質生產力,為中部地區的崛起提供有力支撐。
在此前國務院《關於長沙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中確定,長沙為長江中游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隨著“長江經濟帶”戰略的實施,科技和產業的競爭將愈發激烈,創新突圍,湘江新區勢在必行。
“湘江新區科技創新和產業促進局堅持以大視野、大格局推動全球研發中心城市核心引領區建設,努力把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勇當全球研發中心城市核心引領區建設的主力軍、先鋒隊。”湘江新區科技創新和產業促進局(大學科技園辦公室)黨組書記、局長(主任)曾敏表示。
記者了解到,2025年,湘江新區將以科技體制綜合改革為引領,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循環暢通、深度融合,催生未來產業和新興產業、形成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大健康、量子信息等高新技術領域前沿技術清單,發布《創建全球研發中心城市核心引領區白皮書》等,以全球研發中心城市核心引領區建設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
可以預見的是,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正逐漸崛起成為科技創新的新高地,承載著長沙市乃至湖南省對於科技未來的無限憧憬與期待,為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注入新的強大活力。(記者 柯鳴 通訊員 陳斯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