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轉直播“新農活”(話說新農村)
讓農產品越播越紅火,既要培養更多“扛得了鋤頭、玩得了直播”的農民主播,也要在屏幕外多下功夫,補齊供應鏈短板、降低運營推廣成本,把更多收益留在鄉村、留給農民,化流量為鄉村產業發展的長遠增量
前段時間,湖南岳陽縣筻口鎮游港村的一個“原生態”直播間火了。村干部、村民輪番上陣,說著滿口“湘音”,聊著家長裡短,蘿卜條、馬齒莧、臘魚臘肉等地道鄉味上架即秒空。
網友為啥紛紛下單?朴素的場景下,是村民們的滿滿誠意。每一件產品打上標簽,定人定責,可以直接追溯源頭。吸引消費者下單的是原汁原味的鄉愁,更是值得信賴的品質。
近年來,電商直播為鄉村產業提質增效注入更多活力。這幾年,中央一號文件多次提到“農副產品直播”,去年明確提出“推進縣域電商直播基地建設,發展鄉村土特產網絡銷售”。前不久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推動鄉村產業提質增效,做好“土特產”文章,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完善聯農帶農機制,促進農民增收。可以說,電商直播為鄉村產業發展開掘了新空間,賦予了新動力。
小小直播間,有效連接農產品與市場。在一些短視頻平台,平均每天有上千萬單農產品包裹發往全國各地。相關報告顯示,2024年1至11月,全國直播電商零售額達4.3萬億元。根本上,消費者對綠色優質農產品的需求,是農產品直播業態火熱背后的動力支撐。而與傳統渠道相比,農產品直播帶貨交互性強、場景直觀,生產、加工和打包過程更加透明,有助於降低產銷兩頭信息差,對於助農增收、激活城鄉消費潛力具有積極作用。
也應看到,農產品電商直播並非一“播”就火。因此,近年來,多地制定了農播培育計劃、成立了“村播學院”,在場地、資金、人才等方面持續加大扶持力度,增強優質內容供給,提高消費者黏性和復購率。如今,越來越多“扛得了鋤頭、玩得了直播”的農民主播涌現,他們有的用家鄉話記錄鄉村生活,主動把握流量“新農資”,生動演繹“詩與遠方”﹔有的深入挖掘產品背后的文化價值,在加速農產品上行的同時,還有效促進了線下引流,真正把流量轉化為鄉村產業發展的長遠增量。
推動農產品直播電商進一步提升,更要在“屏外”多下功夫。立足長遠看,在供給端,要補齊農產品在標准化生產、保鮮倉儲、村級物流等短板,強化品類甄選和質量監管。在平台端,要通過技術升級、機制創新等手段,降低運營推廣成本,鼓勵農民創作優質內容,把更多收益留在鄉村、留給農民。
臨近春節,不少直播間裡年貨正熱銷。一塊塊屏幕內外,是新業態的蓬勃生長和鄉親們的美好期待。干好直播“新農活”,鄉村新動能一定更加澎湃。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17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