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 本網專稿

大山裡唱出動人的歌(暖聞熱評)

金炫美
2025年01月17日09:5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人物】吉布小龍

  【故事】從四川音樂學院畢業后,彝族小伙吉布小龍幾經漂泊,最終選擇回到家鄉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成為一名鄉村音樂教師。在那裡,他與另一名教師一同組建了“妞妞合唱團”,帶領一群零基礎的山村孩子徜徉於音樂的海洋。從創作屬於自己的原創歌曲,到在中央歌劇院獻唱,再到登上央視《經典詠流傳》《回聲嘹亮》等節目舞台,在歌唱中,孩子們遇見更大的世界,收獲自信與成長。

  【點評】

  “我翻過高山深谷看見了彩虹,爸爸媽媽不會永遠陪在我身旁,星星月亮伴著我,聽蟋蟀歌唱……”合唱團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父母在外打工,最怕的就是孤獨。孩子們在歌聲裡唱出向上生長的勇氣,也唱出對未來的熱切憧憬。

  在山區開展音樂教育,並非易事。一方面,囿於較為薄弱的經濟條件和教育基礎,這裡的孩子接觸藝術的機會十分有限。另一方面,音樂教育也常被視作“耽誤時間”的無用功,很難得到理解和接納。面對困難,教育者唯有保持更大的熱情和更強的使命感,才能實現改變。

  吉布小龍正是這樣做的。有孩子羞於表達興趣,就鼓勵孩子在紙條上寫下名字﹔有少數家長心存顧慮,便與他們耐心溝通做工作﹔缺少音樂教室,就把簡陋的雜物室加以改造……孩子們心中熱愛的種子被耐心澆灌,生芽破土、舒枝展葉。褪去曾經的羞怯內斂,孩子們逐漸成長為舞台上自信陽光的小小歌唱家,也有更多機會走出大山,奔赴更大的世界、登上更高的舞台。

  教育,是偏遠落后地區孩子改變命運的重要階梯。長期以來,從發起實施希望工程,到開展東西部地區學校對口支援工作,再到推出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國家一直高度重視對貧困落后地區的教育扶持。以涼山州為例,2024年當地義務教育鞏固率已達96%,越來越多人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照進現實、深入人心。

  藝術教育在偏遠落后地區仍有較大提升空間。無論是彌補師資、硬件等資源的短缺,還是扭轉“藝術無用論”等失之偏頗的教育理念,都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人的全面發展,必然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共同協作的結果。特別是農村娃之中,也有相當多的孩子擁有待發掘的特長天賦。

  進一步推動優質藝術教育資源下沉,讓更多孩子在接觸藝術中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擁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機會,將有利於他們打破成長“天花板”、拓展人生可能性,這也是促進教育公平、建設教育強國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依托對口支教、遠程教育、公益服務等形式,越來越多優質藝術教育資源開始惠及偏遠落后地區。雲南普洱,特崗教師倪華在大山裡組建兒童樂團﹔湖南寧遠,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的周燕和劉休創辦鄉村美育公益組織……更多像“妞妞合唱團”一樣的育人項目持續涌現,為鄉村兒童打開了另一片天地。

  發展藝術教育需要時間的積澱、土壤的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保持耐心,著眼未來,政府積極引導、政策適度傾斜、社會廣泛參與,匯聚起以美育人的合力,相信一定能補齊美育這塊短板,讓大山裡的動人歌聲更加悠揚、嘹亮。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17日 05 版)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